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提升审美素养探究论文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提升审美素养探究论文

4

2024-05-17 11:06:2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 版) 》提 出 ,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 中小学音乐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 性 , 让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感受 、体验和表达音 乐 , 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机会来提升审美能力 。

  摘要 : 本文围绕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展开论述 , 探讨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培 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积累审美经验 、表达审美个人情感的方法和策略 , 包括从音乐要 素入手 , 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 建立联觉体验 , 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 ; 从音乐表现 入手 , 激发学生审美情感表达 。

  关键词 : 中小学,审美素养,音乐教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年 版) 》提 出 , 艺术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 中小学音乐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 性 , 让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感受 、体验和表达音 乐 , 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机会来提升审美能力 。

  一 、从音乐要素入手 , 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一是通过体验音乐要素培养音乐分析能力 。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 、表现形式 、表现要素 、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 、感悟 、理解和 把握 。音乐中的表现要素包括音的高低 、长短 、强 弱和音色等 。这些要素相互结合 , 形成音乐常用的 形式要素 , 如节奏 、 曲调 、 和声 , 以及力度 、 速度 、调式 、 曲式等 。在审美过程中 , 教师可引导学 生通过问答和探讨的形式 , 共同分析乐曲中需要重 点把握 、感受的音乐要素 。首先 , 通过对比聆听音 乐要素 , 区分音乐体裁 。器乐欣赏是中小学音乐课 堂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内容 。器乐曲体裁类型非常多 样 , 从曲名 、 曲式结构 、演奏方式 、古典音乐与现 代音乐等方面来看 , 教学有一定难度 。聆听此类乐 曲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 。 以 花 城 版六年级下册《卡 门 序 曲》为 例 , 探索不同主题的情绪 、音色 、速度 , 分辨管乐团的不同乐器组音色 , 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作品中的音乐要素 , 从而认知音乐不同体裁 。对音乐要素进行对比聆听 , 能 够让学生具体感受音乐体裁 , 帮助学生在脱离教师 辅助也能拓展分析音乐体裁类型 。例如 , 将帕格尼 尼小提琴协奏曲与帕格尼尼小提琴独奏曲进行对比 区分 , 从而突破音乐体裁中演奏形式的学习 难 点 。 在实际 教 学 中 , 则 需 要 根 据 学 情 、教 材 等 客 观 因 素 , 把握好教学方式和学习重难点 。其次 , 要仔细 分析音乐要素 , 启发学生有效聆听 。聆听是音乐基 本行为 , 但当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理解 、鉴别能 力相对较弱 , 因此 , 教师需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 有效聆听 。有效聆听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学生的有 效 、音乐的有效和课堂的有效 。 只有当学生与音乐 作品形成审美关系 , 才能实现有效聆听 。

  二是通过聆听音乐要素感受音乐形象 。音乐形 象是由声音塑造的情感形象 , 音乐所反映的对象既 包括物理声音世界 , 也涵盖感情者的主观世界 。音 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表达情感 , 根据现实生活现象 加以艺术概括而创造出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的视象 。所以 , 音乐形象有三种存在状态 : 客观的 声象和主观的听象 、视象 。 在相同的 音 响 环 境 下 , 聆听同一首乐曲时 , 声象是客观的 , 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 但也会产生主观的 “变量 ”, 即主观的听象 与视象 。例如 , 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有的 同学会感到慷慨激昂 , 而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忧郁 深沉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聆听 , 将音乐形象传递给学生 , 既深入又有效 。首先 , 引导学生从客观声象 入手 , 通过乐曲本身的音响效果和音乐形象等方面 , 构建音乐形象分析的基本框架 。接着 , 学生需 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在聆听中对音乐形象产生的印 象 。此时 , 由于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 教师需 要进行引导 。对于不符合乐曲音乐形象的描述 , 要 注意评价用语 , 既鼓励学生 , 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更 深入的分析 。借助新式教学手段和媒介 , 可以让学 生将聆听到的 、感受到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对音乐形 象的概括 。通过这一过程 , 学生能够区分所学歌曲 音乐形象的异同之处 , 并分析 “为何不同 ”“是什么 音乐要素起作用了 ”等问题 , 以检验该环节是否实 现了有效聆听 。

image.png

  二 、建立联觉体验 , 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艺术 , 其音响 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 , 不具备语义的确定性和具象 性 。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 , 使他们能 够更好地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 , 同时释放想象力和 创造力 , 然而 , 也增加了审美能力教学的难度 。 为 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教学 , 教师可以发挥视觉 、 听觉 、动觉等联觉效应 , 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

  通过视听结合 ,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 是深入进行审美教学的前提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 用使音乐形象变得具象化 、直观化 , 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理解音乐形象 。通过运用图形谱 、简单的打击 乐器 、教学辅助工具等 , 可以使学生视听结合 、动 静结合 , 从而感受和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具体 音乐要素的表现 。第一 , 启发学生主动聆听 , 产生 视听联觉 。在聆听前提出问题 , 使每一次聆听都变 得有趣而有目的 , 同时能够保持学生的专注 。在教 学中 , 时刻提醒学生倾听教师的语言 、倾 听 音 乐 、 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述 , 因为倾听本身也是审美素养 的一种 。通过教师的引导 , 学生能对自己需要关注 的乐曲元素 , 如情绪 、速度等 , 有一定的认识 。在 此过程中 ,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出符合乐曲情感和 情节发展的场景或画面 , 使学生逐渐形成对乐曲的 意象 , 从而更主动 、更有效地欣赏音乐 , 深化审美体验 。第二 , 唤醒学生的形象记忆 , 获得意象联觉 。音乐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 , 虽然 其存在可闻不可见 , 但与人的 日常生活和心理反应 密切相关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画笔将自己聆听到的 旋律线条 、节奏特点等要素绘制在纸上 。例如 , 红 色歌曲《我的祖国》唤起了学生的形象记忆 。虽然他 们未亲身参与过抗美援朝 , 也未经历过老一辈英雄 的艰苦生活 , 但通过聆听歌词 、 曲调 , 他们能够通 过绘画表达出战士们在朝鲜战场英勇奋战 、在鸭绿 江对岸思念祖国的场景 。在欣赏联觉的过程中 , 伴 随着美妙而动听的乐音 , 学生能在生动的画面中激 发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 , 从而获得鲜明生动的意 象联觉 。

  通过主动联觉 , 帮助学生产生审美共鸣 。 主动联觉指学生积极地结合身体各项感觉 。 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 、理解能力 、生活常识以及音乐经验等方 面存在局限性 , 他们对音乐的感受通常停留在直观 层面 , 难以深 入 。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引导 , 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审美经验 , 以提升审美感知水平 。首先 , 通过故事情感联觉激发学生的聆听期 待感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 要任务 。在课堂导入阶段 ,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 和学习状态 。 当学习的乐曲较为陌生或较难辨认时 , 可以将乐曲的情感发展以故事形式串联 起 来 , 创造符合乐曲发展的情境 , 将学习置于这个情境中 进行 。教师需要善用 “期待效应 ”来组织教学 , 同时 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 。其次 , 加入律动 促进联觉引发情感共鸣 。体态律动是在聆听音乐的 同时通过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 , 并将这种体验转化 为感受和认知的过程 。 通过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 , 可以发展学生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 通 感 , 并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 。运用联觉 和联想在中小学阶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 符合初级 学习阶段和低年龄段学生心智发展规律 。教师可通 过表演(演奏 、演唱 、动作) 或组织游戏性活动 , 给 学生以提供音乐或节奏音响的刺激 。学生对所意识 到的节奏要素做出初步动作反应 , 教师用即兴演奏 活动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强调或提示 , 鼓励并引导 学生进行动作变化 。此时 , 教师要从学生反应中观察 , 该难度学生是否能够适应 。在这个阶段 , 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交流 , 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 个体学生的动力 。

image.png

  三 、从音乐表现入手 , 激发学生审美情感表达

  第一 , 要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不同学生在身心 发展上存在差异 , 其聆听重点和分析角度也因此而 异 。教师无法设定主观色彩浓烈的 “正确 ”或 “标准 ” 的答案 , 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真实地表达感受 。首先 , 教师要关注学生切实情感体验 , 有深度 、广度地聆听 。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 。 当学生积极表达个人音乐审美情感时 , 教师应 以中肯的措辞进行评论和评价 , 尊重并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 。在聆听前 , 建议向学生提出问题 , 引 导学生在聆听时关注这些问题。如果学生无法回答 , 教师应及时引导 , 主张学生自主聆听 、 自主感 受 , 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聆听的深度涉及音 乐知识和技巧的理解 , 而聆听的广度则取决于涉及 的音乐数量 、 风格 、地域等。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时 , 不应仅限于谱例的音符和节奏 , 还应深入挖掘 创作背景 、词曲家生平等 ,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 音乐情感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 , 可以进行相似或不 同音乐的对比 , 或者是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绎形式 , 以扩展聆听的广度 。其次 ,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 行情感表达 , 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要多聆听学 生想法 ,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情感 。如果学生语言组 织较为零散 ,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 , 帮助其厘清情感表达 。若学生情感体验与教师理解有所 偏差 , 不要急于反驳学生 , 可以用 “你能说说是 为 什么吗?”“从哪里听出来的呢?”等语言 , 让 学 生 感 觉沟通是平等的 , 进而敢于开口表达 。否则 , 会给 学生造成挫败感 , 甚至不敢表达 。对于不太愿意表 达的学生 , 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倾听 。如果 学生因性格原因不敢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 , 教师可以 将其作为“课后作业”, 逐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对自 己情感体验的表达。

  第二 , 要拓展音乐表现形式 。 以创编和表演活 动作为拓展手段 , 让学生将学到的音乐要素和表现 手法应用到实际中 , 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 促进 学生的审美表达 。 鼓励学生根据乐曲的节拍 、节奏 、旋律线条等进行自主创作。在考虑具体学情时 , 教师可提供简单的 “限制和支撑 ”作为参考 。在 这个环节 ,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语言组织是否 清 晰 , 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指示进行创作 。在学生进行创作时 ,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帮助和引导 , 但不要过 于干涉 。此外 , 根据乐曲的歌词 、情感等发展轨迹 , 创设情境 , 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演绎 。在游戏拓 展环节 ,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需要考虑是否需要分组 , 是否可以各组派代表参与 , 还是需要全班参与等问 题 。 同时 , 对于未参与游戏的学生 , 需要合理安排 任务 。教师需要从整个游戏环节的开始到结束都要 有清晰的计划 , 以确保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

  参考文献

  [1] 陈孝余 . 有效聆听 : “新美育 ”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再思考[J] . 中国音乐教育 , 2022(7) : 36-42.

  [2] 修金堂 . 音乐形象说[J] . 音乐研究 , 1998(1) : 14-18.

  [3]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M]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9.

  [4] 杨立梅 , 蔡觉民 .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 .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1: 12.

  [5] 喻意 . 中小学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18: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