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策略LUWN论文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策略LUWN论文

33

2024-05-13 15:34:2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 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 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该学科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如何 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逐渐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是对该学科教学及作业布 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入手,对该学科作业设计的 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促进该学科作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双减”;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 巩固课堂知识、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手段。但是受传 统观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被当作“副科”, 作业设计更是被忽略。很多教师认为该学科无须布置 作业,还有部分教师虽然为学生布置了作业,但通常 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背诵重点内容。此类情况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作业价值的发挥。在此情景下,如何有效 地进行作业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初中道德 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双减” 政策对中小学阶段作业设计的要求,并积极主动地进 行教学设计优化改革,从而真正提升该学科作业设计 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保证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 [1]。

  一、“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 负担的意见》,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 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同时该 政策还对义务教育不同年级课后作业总时长给出了明 确规定。对于初中生而言,课后书面作业时间应不超 过 90 分钟。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题海战术式”作业设计模 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需要教师严格遵循“减负”要 求,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创新作业设计模式, 真正让学生从“刷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获得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从生理和心理层 面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逐步回归快乐的学习 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主动学习 的良好习惯,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具体进行作业改革时,教师还应遵循下述三个 原则:

  第一,坚持开放性原则。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 实际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该学科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性。因此,“双减”背景下,在进行该学科作业设 计时,教师应注意增强作业设计形式及内容的开放性、 生活性,突破教室及书面作业的束缚,在引导学生完 成基础作业的同时,还需增加对实践性作业、跨学科 作业、弹性作业等不同作业类型的探索,带领学生走 出课堂,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载体,为学生布置相应 的作业,让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和解 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 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进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2]。

  第二,坚持差异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 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学生的 擅长之处也会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对学生的 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不能“一刀切”地进行作业设 计。因此,“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还应遵循差异化 原则,充分考量学生学习情况,保证所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坚持整体性原则。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当前所学内容,对学科 整体内容的关注度较低,更无法实现学科之间的融 合,从而影响作业功能的发挥。“双减”背景下,教师 需要具备整体性观念,并且尽可能地做好与各学科教 师之间的沟通,对作业时长进行协调,并寻找作业设 计的“整合点”,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共通,提升 作业设计的整体性,以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

0AB4C2BA-EE16-4b0f-9529-BA81A5DDAA93.png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同 时也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调整 的重要导向 [3]。在此情形下,很多一线教师都在积极 探索教学观念、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作业设计方法的 改进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德与法治学科 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该学科作业设计情况来看,虽 然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改变,但在作业设计方面仍然 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问题主 要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很少设计课后作业。传统观念里,道 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副科”,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会 将注意力向主要科目倾斜,甚至认为类似于道德与法 治这类“副科”只需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即 可,并没有(或很少)为学生设计课后作业,这就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作业形式较为单一。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 生而言,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任务加 重,还要面临严峻的中考压力,导致教师往往是争分 夺秒地为学生讲知识,引导学生巩固练习,在作业设 计方面也多是以书面作业为主,道德与法治学科也不 例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往往是围绕教材内容, 为 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 完成对应的练习册内容,背诵重点难点内容等。这样 的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难以充分体现该 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不利于作业价值的有效 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83AE7076-EB50-4550-9C2C-6A8AAA76F571.png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生活化作业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和生活实际有密切关联的 学科,这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了非常有 利的条件。为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结合该学科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及 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地为学生设置生活化作业,通 过生活化作业来拉近学科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 离,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理解道德与法治知 识,进而在内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 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为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 良好基础 [4]。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生活化作业设 计时,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寻找作业和日常生 活之间的关联点,必要时还可征询学生的意见,适当 地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的认同 感,从而让作业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拍 摄作业,让学生与家人相互合作,以“我的家”为主 题拍摄一个小短片,介绍自己的家。在完成拍摄后, 将 视频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由教师对学生拍摄的小短 片进行汇总,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的作业设计 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作业设计以课后 书面作业为主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生活 化作业,既增加了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动,又能让学 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家的意味”形成一定的体会。 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更能与所学内容形成共鸣,加 深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 定了基础。在完成课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再结合 学生实际生活布置课堂交流作业,即让学生围绕所学 内容及自己拍摄的短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 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够帮助 学生内化知识,加深学习体会,从而将所学内容、学习 体会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使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 化发挥。

  (二)转变作业形式,设计实践性作业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与日常生活有紧密关联,同 时该学科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但教师在进行道 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时,往往局限于书面作业,导 致该学科存在明显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 题,影响了作业价值的发挥 [5]。因此,“双减”背景下, 教师需要立足学科特点,遵循开放性、整体性原则, 优 化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参与平台 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 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 展的目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这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 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以“生命”为主题,在课后通过电视、 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和“自然灾害” “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相关的资料,并将自己收 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同时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寻找 一些常见的自救方法,并自选形式进行内容呈现,最 后可以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样的作业设计方 式既有实践性,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还兼具一定 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查阅资料、整合资料、呈现结果及写作心得体 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又如在完成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 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感悟祖 国发展,助力中国梦实现”为主题的课后实践作业,让 学生自主收集资料、选择方式,将自己眼中的“中国 制造”和“中国梦”呈现出来。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 有的学生以手抄报的方式呈现,有的学生以绘画的方 式呈现,有的学生以文字感悟的方式呈现。这样的作 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不仅具有较强 的开放性,还在无形中实现了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整体 内容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综合素 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依据学生学情,设置层次化作业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位,作业设计同样如此。高质量的作业应以“深入分 析学生情况、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需要综合 考量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 接受能力等,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作业设计调整,以 促使全体学生在共性发展中获得个性体验。因此,作 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进行 作业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改变传统“一刀 切”的作业设计模式,兼顾学生差异性,以分层方式 来进行作业设计,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正确认识个 人和集体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遵循分层差异原则, 为学生设置有梯度性的作业内容:(1) 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需要以集体合作方式才能完成的活动有哪些? (2)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 (3)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分层作业 的设计能够让作业更具弹性,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又如,在讲授人教版道德 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揭开情绪的面纱”时,教师就 可以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选择题、 问答题、信息收集题等不同类型的作业。其中选择题 为必做题,是对情绪分类、管理、应用等基础知识点 的考查;问答题为选做题,是结合生活案例对情绪管 理技巧应用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信息收集题 同样为选做题,难度进一步提升,需要学生多渠道收 集相关案例信息。这样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设计难度 系数不同的作业,可以有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学习情况,更符合“双减”的要求,可以在减轻学生 学习负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完成 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及学习信心,从而获得能 力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 治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摆脱以往书面作业、背诵 作业的束缚,以减负增效为指导理念,进行作业设计 优化调整,通过生活化、实践化、差异化作业设计方 式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真正 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向主动完成作业转变,促使作 业设计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王渤 . “双减”背景下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后 作业设计之我见[J].靖远教育,2022(5):69-71.

  [2] 金利.依托教材栏目,促作业优化创新:“双减”背 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基于教材栏目设计作业的 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0):72-73.

  [3] 张春玲 . “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作业设计探究[J].辽宁教育,2022(13):5-7.

  [4] 成明贤 .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 学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8):196-198.

  [5] 尹利平,王雪芬,张晗,陈璇,孙欣.初中道德与法治 单元作业设计探究: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单元 作业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2022(Z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