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2022-12-09 09:59:42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最后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度参与数学课堂;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在深度反思当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最后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度参与数学课堂;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在深度反思当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属于一种浅层次的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化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在这一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将学习看成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更依赖教师在课堂之上的讲解,不会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知识点把握不扎实的问题。此外,在解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对题型稍有改变就不胜其烦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深度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可以解决以往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端,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加以培养。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知识的联结
深度学习这一学习方法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立足不用的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而通过利用知识联结的方法,学生可以将本学科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另外,学生学习的知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复杂,这时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方法及知识解决问题,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其可将不同学科的方法及知识进行联结,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正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
(二)指向高阶思维
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就需要具有高阶的思维,也就是创新思维及批判思维。对深度学习进行应用,会面对很多复杂及综合性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拥有高水平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以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运用归纳、研究、类比等的方法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寻找到更加高效的解题方法[1]。
(三)注重反思
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学生就要学会反思,即在任何时刻都要具有清晰的思维,对于新知识不能机械式地只注重吸收,而是要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新知识进行选择,找到新知识与学过知识之间的关联,使新知识可以归入旧知识的体系,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变得更加充实及丰富。由此可以得知,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让学习到的知识具有系统化及结构化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融合的方法,从而实现解题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注重主动学习
深度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集中自己的精力,主动对知识进行思考及探索,即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深入挖掘,还需要学生保持自己的精力,主动探索、创新,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灵活处理知识
人们之所以会对知识进行获取,主要是想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思想境界及精神境界。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对知识进行获取,也就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结合过去的学习经验及现在的学习经验,将个人知识与学习经验进行扩展。如果学生只是进行浅层次的学习,学习到的就是片面的知识,不会进行灵活的变通,在遇到新问题时,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学生如果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实现深度的学习,就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处理,将新知识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获得的知识是比较系统的。在学习当中,学生可以利用合作、操作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从而在相应的问题情境当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灵活处理知识[2]。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般来说,人的思维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低阶思维主要就是记忆、理解及应用,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和记忆为主,缺少灵活变通性。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在解题的过程中会选择利用封闭式的解题方法,这样也就很难有效解决问题。而高阶思维主要是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有效的方法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实现深度学习,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面对问题快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概言之,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思维品质上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度参与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想使学生真正深入数学学习之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其产生比较强烈的兴趣,进而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换言之,教师若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其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深刻地对数学知识加以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还会明白自己学习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三观。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创设的情境有很多,包括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竞赛情境等。其中,故事情境就是教师通过讲故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问题情境就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竞赛情境就是通过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竞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深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一类型的教学情境[4]。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计算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竞赛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在实际的计算练习当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同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示算式,如“15÷3”,另外一名学生就要直接说出得数“5”,最后看谁计算得更加准确及快速。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小组练习。即教师出示卡片,由各个小组的学生快速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哪一个小组的答题成功率比较高,回答的问题比较多,哪一个小组就会赢得“口算天才组”的称号。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其更好地投入课堂。即在这种情境之下开展数学计算方面的学习,学生会集中注意力,想办法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若不然,创设出的情境就会违背学生的认知,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作用,更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主要就是对数学知识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从深层次来分析,数学理解就是学生在心理结构与数学逻辑结构上的统一。一般来说,数学的理解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工具性理解,二是关系性理解,三是创新性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是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要想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就需要贴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学习过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使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5]。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物品,由此对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思想。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这一节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东、西、南、北”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座位附近的同学名字书写出来,由此让学生对位置及方向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解。而要想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位置及方向的关系是变化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对身旁的具体物品位置进行表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进而启发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深度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数理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基础课程当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在面临实际数学问题的时候从多个视角展开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6]。
(三)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是有逻辑、有结构、有体系的知识,所有的数学知识之间都会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归纳总结(包括画思维导图、画流程图、做表格等)、类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数学定理、概念及运算法则之间形成联结,在脑中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7];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再围绕某一知识点设计变式训练或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举一反三,学会进行知识迁移,进而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认识变得更加直观,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结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通过展示对三角形进行旋转、移动等获得平行四边形的做法,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认识到利用这些方式能够获得平行四边形,从而对数学知识的联结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其拆分为2个三角形,并通过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加以求解。另外,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针对图形这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数学知识的拆分、重组过程当中,知识联结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找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数学知识联结方法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知识联结的重要性。而教师指导学生找到各种知识点间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8]。
(四)在深度反思当中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当中,深度反思是其中的关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广度,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注意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使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自主学习,以便获得更好的数学学习效果[9]。基于此,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要求,教师可以先设计出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如制表、制图、搜集整理数据等,然后提出与学习活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尤其应要求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而学生在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比例分配不均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大家请思考,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成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改正自己的错误,实现深度反思,进而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10],最终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深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对此,教师只有先认识到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深度学习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才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提高其数学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意义,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1-15]。
参考文献:
[1]陈秀华.浅谈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56-157.
[2]王永春.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认识与落实[J].小学教学研究,2019(34):4-7.
[3]彭国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17):56-58.
[4]下冬梅.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模式研究[J].新智慧,2018(33):30.
[5]李娟.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乘法分配率》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0(17):60-61.
[6]吴玉国.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J].江苏教育,2017(9):67-68.
[7]韩磊.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1(47):57.
[8]韩小玲.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0(11):87.
[9]杨敏.有效教学实践助推深度发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68.
[10]林卫.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8):155-156.
[11]陈幼玲.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福建教育,2021(9):47-48.
[12]蔡彬彬.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新课程(上),2018(5):144.
[13]成忠平.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教育界,2020(3):35-36.
[14]林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与研究[J].天津教育,2021(23):34-35.
[15]姜菊华.海外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小数的意义”教学为例[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2):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