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求本:成长型学校的教师发展路径探寻论文

2024-04-30 11:49:2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校需加固师德师风建设的根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本文将探讨实施教师发展的多元措施,并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充分发掘教师的持续发展潜能,并以学校文化的力量不断激励教师,确保他们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卓越。
[摘要]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校需加固师德师风建设的根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本文将探讨实施教师发展的多元措施,并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充分发掘教师的持续发展潜能,并以学校文化的力量不断激励教师,确保他们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卓越。
[关键词]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探寻路径,学校文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和前提,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创办仅十一年的学校,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紧紧围绕“铸魂师德师风、精准赋能成长”的工作总目标,以教师为本,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凝人心、汇众智、聚合力,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内涵式提升。
一、夯实师德师风建设根基,筑牢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2020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教师专业发展”部分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否牢固稳定。因此,学校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细、抓长久,入脑、入心、见行动。以德施教、风清气正,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成为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教师肩负的职责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定要求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要坚定教育理想信念,在业务上要精进治学、勇于创新,在工作上要无私关爱每位学生。学校党总支是一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部”,要奏响教师发展的“主旋律”,全体党员教师要率先垂范、争优创先。在业务培养上,着力构建“共产党员——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的梯度培养模式。目前,全校74位党员中,市县级(含)骨干教师占比为86.5%,尤其是行政班子成员充分发扬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教师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教育管理岗位、学科阵地上努力进行自我突破,让自己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
二、落实教师发展机制保证,探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各项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更需要予以正确引导、不断激励,让全体老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一)加强学习的共同体建设
1.各层级培训落到实处
如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实施以来,我校组织了多次全员培训。学校行政和部分骨干教师带头学习,邀请市级教研员分学科进行面对面培训交流。校本研修方面,各备课组严格落实新课标的业务学习和实践大讨论,教师落实课程理念、实施课程能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学科育人到课程育人,形成全体教师的广泛共识。
2.教学与科研融通共进
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采取整体化设计、模块化推进,围绕学校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及微课题,开展了“课题进课堂”系列活动,所有领题人带头上研究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效。学校提出要求:全体科任教师每学年上好一节组内研究课、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校级教研课、三年内新教师上好“亮相课”“汇报课”等,在这一基础上,推选优质课参评教育集团的“宜学好课堂”活动。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成了教师业务成长的“练兵场”,浓厚的研究氛围加速每个不同层次教师的进步。紧抓“五认真”教学常规管理不放松,每月有评比、有小结、有反馈、有跟踪。学校语、数、英、科学等学科组均被评为市级先进教研组。
3.阅读与思考知行合一
每学期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在湖之滨”师说讲堂暨读书交流论坛。活动邀请省市知名校长、特级教师、教研员或学科骨干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涵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课程改革、科研专题等多方面内容,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多元化的精神养料和学术支持。教师的读书交流,采取抽签发言、年级主任点评的形式,通过讲述“我的教育故事”“身边的榜样”“我的教育教学困惑”等话题,将读书和实践、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将书中的理论活学活用、发展创新。
4.青蓝工程精心实施
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我校的“青蓝工程”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对工作三年内新教师采取和校级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对新调入、来轮岗的老师采取“同伴互助”的形式,点对点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学校工作节奏,立足岗位站稳讲台。在平时的课堂上,每天都能看到“徒弟”们虚心向“师父”听课学习,课间总有师徒、伙伴们热情的交流。每学期通过徒弟的汇报课、师徒小结、年级组教研组评议等环节,将“青蓝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二)学科建设专业化发展
1.打造学科核心团队
学科研究是磨炼教师成长的主战场,学校通过打造“宜智”好教师团队、依托市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大市级学科基地等途径,建设学科核心团队,形成“雁阵效应”。各学科以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为核心,凝聚一批勇于创新、善于进取、成果丰富的学科骨干力量,通过抱团行走,壮大专业研究力量,增强学科影响力。以英语学科基地建设为例,近年来举办多次省市级英语联合教研活动,教育集团协作教研已经成为每学期的常规工作,教学研究的成效辐射到最边远农村的集团分校。仅2022年下半年,英语教研组团队就同时推出7人分别录制“锡惠在线”名师课堂优质课,这种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的学科核心团队建设得到了教研员的高度赞赏。
2.引进高校专业支持
在自身谋求发展的同时,我们积极创造机会,争取校外专业力量的支持。2022年9月,我校成功举行学校与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战略协作签约挂牌仪式。双方约定将以“实践研究基地”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展课程研究,举行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促进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共享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东南大学通过派遣教师前来授课、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工程技术教育研究,拓展了师资培养新途径。
学校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不断加强梯队建设,大量的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崭露头角,参加省市级各类赛教屡获佳绩。
(三)数字赋能专业化发展
面对智能化信息浪潮,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首批阿里巴巴钉钉示范校园,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发展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为教师成长赋能。利用学校云平台,老师们的研究专题、学术成果、荣誉奖励都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为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平台的教学资源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依托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精准教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已经结题的省教研课题《支持智慧课堂的教学云平台建设研究》获江苏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三、解读教师成长的生动案例,触发专业成长的核心驱动
“得其本者生,得其道者成”,溯本求源,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个人内在渴望成长、成才、成功的愿景。学校应该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下面仅撷取我校教师成长中的两个案例,她们的成长也印证了学校应该成为教育、教学人才的“孵化园”这一理念。
(一)案例一:爱上班主任职业的音乐老师
她是一名受人喜爱的孩子王,但是作为音乐老师的倪老师,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走上省级一等奖的领奖舞台,能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农村调入城区学校后,看着周围优秀的同事们,倪谈老师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陷入了沉思:学科教学上要成为能手、带头人还欠缺论文、课题研究的积累;而自己又特别喜欢班主任这一岗位,能否在这个方面进行发展呢?在学校举行的“德育研修站”活动中,倪谈老师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沙画这一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生动地诠释了湖滨班主任的无私奉献和职业担当。学校根据倪老师表达富有感染力的优点,动员她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比赛分为育人故事、带班育人方略、主题班会和情景模拟四个部分,选手可以尽情彰显班主任人格魅力,展现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育人理念和教育情怀。在大家的关心和自身的努力下,她一路从学区走到市级比赛,又顺利获得市级一等奖,被推选为参加省赛的代表。面对高规格比赛的压力,学校联系教师发展中心相关科室,邀请市内外专家组建专业后援团进行集训。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倪谈老师从全省7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省级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的殊荣。倪谈老师在班主任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德育骨干的突破。
(二)案例二:从语文转岗科学,成就了一名“省教学名师”
学校创办之初,倪谈老师服从学校岗位调剂需要,从一名语文老师变成了科学老师。从此,她一头扎进了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每一节科学课都花费大量精力钻研教材,实验器材准备更是精心细致。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随着教学技能的提升,她越来越感觉到理论的缺失,于是在学校的支持下,她走上了教科研的道路,一方面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理论专著,另一方面她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作为江苏省STEM样本学校的负责人,她结合自身对STEM教育理念的认识与教学经验的积淀,带领学校团队成员成功开发出了小学科创校本课程《湖滨STEM学生活动》用书。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倪谈老师执教的小学科学《什么是能量》入选2022年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同年被评为“江苏省教学名师”。
倪谈老师和谈老师的成长历程,就是以做专业化研究型教师为职业发展目标,不断勇于自我突破的湖滨榜样。她们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湖滨实验学校历年来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打造骨干中坚力量的有效举措。
四、挖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潜能,涵养教师专业成长文化
教师的潜能是无穷的,只有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我校设立“宜鍊成长营”,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磨炼。鍊,同“炼”,本意为熔冶金石,使其纯净或坚韧,引申开来就是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经历千锤百炼;亦同“链”,个人力量可能微不足道,团体的力量能聚合集体的智慧,学校提供的发展平台连接着你、我、他,团队协作让我们走得更远。“宜鍊成长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从新闻摄影到粉笔字、硬笔书法,从新课标研讨到项目化学习,每一轮培训做到定时间、定主题、定目标、抓评比,赋能青年教师成长。
一所优质的学校,必然对优秀的教师有着召唤、浸润和感染的作用,那就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的学校文化以追求“适宜的教育”为愿景,宜学、宜教,适宜师生的发展。学校的“宜耕园”由十几位老师采用竞聘的方式上岗,通过种植各类果蔬、棉花等植物,带领学生参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拔节成长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宜学好课堂”是重建师生教与学关系的新型课堂,每学期开展的好课堂评比,让每位老师感受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宜美德育”是我校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尝试……
道法自然,因“宜”而兴;循道求本,因“你”而兴。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专业成长,可以从满足教师职业价值期待、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定制个性化的教师成长路径、激发教师的文化创造活力等维度展开,涵养教师文化、启迪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谢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J].上海教育,2023(18):1.
[2]朱忠明.教师专业发展视野:定位演变与拓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4):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