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2024-04-30 10:18:5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采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数学课程更加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应用等方面对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采用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数学课程更加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应用等方面对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课堂实践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一种反思与改革。传统数学教学大多以知识点为中心,较为缺乏整体性和实践性,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将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综合发展。
一、整体规划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每个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适时调整和实施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如学生对面积的概念理解不太深入,可以展示具体实物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理解面积的概念。如学生对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可以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进行复习和强化。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学习任务,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学会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有些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题目或扩展至其他形状的面积计算;而对于部分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练习和辅导,帮助其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一课时中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面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如教室的桌子、黑板等,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教师可以说桌子有一个表面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力,理解面积是一个平面上的二维概念,表示一个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掌握本课时教学内容后,第二课时中可以以第一课时的学习知识为基础,通过展示不同的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的使用场景和换算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如给学生提供一张地图,并指导学生测量不同区域的面积,让学生将面积换算为不同单位,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在第三课时中,引入长方形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度乘宽度。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长度和宽度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第一课时表面积的学习内容计算教室地板的面积或书桌的面积。提供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平方米等于10000平方厘米,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面积的同时进行单位换算,以加强他们对面积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二、通过主题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当教师开始新的主题单元教学时,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或实例是较为有效的。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个问题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也可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他们思考;或者设计情境或实例来引入主题,可以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场景,也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模拟活动。教师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或实例,可以在每个主题单元开始时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引导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以介绍面积的定义,并通过实例和图示来说明。通过简单的例子,如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授面积的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并解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测量物体的面积,学生可以体验并理解不同单位的应用。给出一个具体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计算出其面积,并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教授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将平方米换算成平方厘米等,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并熟练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复习前置,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数学需要进行渐进式的学习,每个主题单元都应该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有所承接和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概念和方法。
在每节数学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一些相关的前置知识点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这个复习环节可以包括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以及与当前主题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前置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内容。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巩固记忆。通过不断复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时,在导航课上,教师可以开始引入面积的概念,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对面积的理解。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关于面积的知识。你们还记得什么是面积吗?”学生回答:“面积就是一个平面内所包含的所有单位正方形的个数。”教师再问:“那面积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面积是用来衡量平面上的大小的。”在课上,教师可以重点讲解面积的单位。给学生一些具体例子,让他们能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可以通过实际测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的面积大小。如可以给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将纸折叠成一个正方形。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可以回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张纸的大小。”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如果我们将这个正方形再分成4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你们觉得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整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在拓展应用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不规则图形图片,让他们计算图形的面积。教师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就可以用所学方法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四、进行主题串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不同主题单元之间设置一些串联环节,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环节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情境或一个任务,通过这些串联环节,学生将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和过渡表达出来,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样的串联环节,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的面积相等时,它们的周长是否相等。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再比较它们的周长。学生可能会发现,尽管面积相等,但周长并不一定相等。这个发现能帮助学生理解到,同样的面积可以对应不同的周长,这取决于图形的形状和结构。教师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面积相等的图形有哪些特点,周长相等的图形又有哪些特点。通过探究不同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逐渐理解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它们在不同图形中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主题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每个主题单元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拓展活动,以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这些活动可以是一些拓展性练习、实际应用探究、小组合作项目等,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练习。这些练习可以是一些更复杂或更抽象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时,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拓展活动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究。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在面积单元的结束阶段,可以设计一个公园面积规划的拓展性活动。学生需要在小组合作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公园的面积规划。他们需要考虑公园的形状、各个设施的面积需求,并合理规划公园的面积分配。
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运用有效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对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应用和实践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朱俊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17):47-51.
[2]杨东京.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75-76.
[3]王荣妙.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3(10):9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