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减负增质提效―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减负增质提效―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

2024-04-23 11:47:1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内容及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双减”的本质就是“减负增效”。相较于语文学科而言,数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需要学生展开独立且深入的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符合班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多元的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内容及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双减”的本质就是“减负增效”。相较于语文学科而言,数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需要学生展开独立且深入的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符合班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多元的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教学策略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发挥相应的教育价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学习效率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思维认知能力,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创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认知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探究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及数学思想,进而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概念和公式定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构建过程[1]。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思考教师在导学案上呈现的内容,并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概念、性质特点、绘画方法技巧以及如何标注其各个部分的名称等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究。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结合“双减”“减负增效”的理念要求,将对学生运算能力、数感、直观空间思维及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计算练习,通过观察及动手操作展开空间想象,并运用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在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2]。如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整理基本数据,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将数据表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数据所表示的含义,获取相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结论。

  (三)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优化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向课堂要效益,如此才能全面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并注重课堂生成。课后,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Dingtalk_20230810102745.jpg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组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都喜欢观察、猜想、操作、总结等思考和实践活动,他们会在操作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培养和发展自身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折纸、剪纸、测量、称重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能深入理解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能经历数学公式、性质定理的探索构建过程,进而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探究的奥妙[3]。此外,由于数学课程以观察、思考、讨论及练习为主,所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既新颖又有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操作活动。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学生可以先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相应数据,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以及面积等数据之间的关系。教材上呈现出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整个动手操作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准备好剪刀等工具,然后展开操作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理解转化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前后的整个图形特点,然后自主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以“可能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摸棋子”的实践操作活动,即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和若干颜色不同而材质和大小相同的跳棋,然后将跳棋放入盒子里,引导学生在摸棋之前猜测可能摸出的结果,并将摸出的棋子的颜色写到表格中,记录所有的数据,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二)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

  数学是一门源自生产实践的学科,日常生活物品中几乎都能抽象出几何图形,很多生活问题也能通过数量关系的方式表达出来。“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展开新知的探索与运用。

  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数学教材上呈现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地区的数据,其中北京有21893095人,广东有126012510人,山东有101527453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读出上述数据。学生会发现,上述数据都非常大,并对亿以内的数位顺序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究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数位所表达的含义。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同学们观察过十字路口的斑马线吗?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出十字路口的斑马线?”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绘画的斑马线讲述平行线的概念与特点,即在这个平面内,无论斑马线延长多少,都不会相交,且线与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当判断一组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学生就会想起生活中的斑马线,进而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又如,关于“千克、克与吨”等重量单位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你们有跟父母一起到超市购物的经历吗?我们选好蔬菜、水果、面包以及糖果等商品后,都会让商场人员帮忙称一称后付款,那么常见的重量单位你们知道吗?学生会回忆自己与父母一起购物的经历,从而结合生活情境直观理解重量单位。

  (三)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课堂互动方式,科学有效的提问能给数学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讨论交流和总结归纳,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思维及空间直观思维能力[4]。因此,“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设计,让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桥梁。

  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非常强,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展开类比迁移,即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展开新知识内容的探索。以数学计算原理的探究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为例,数学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呈现了20以内的加减、100以内的加减、万以内的加减、基本乘法口诀表、两位数乘除、三位数乘除以及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乘除与分数加减乘除等内容。不同内容的计算原理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原理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是什么?”当学生结合具体的例题描述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后,教师再呈现诸如356×24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竖式,引导学生展开类比分析,逐步探究每一计算步骤,深入理解每一步的计算依据与计算原理。

  教师要设计总结归纳类的问题。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都要提问学生:“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加以总结归纳,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注意提问内容的层次化,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即问题要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讲解“亿以上数的认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三个例题:其一是简单类型的大数的读取,要求学生读出亿以上的大数,观察学生对大数读取方法的掌握情况;其二是稍微有些难度的,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要求,求出某一个数的近似数,即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数;其三是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写出某个大数。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分析和解答上述例题。

  (四)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既能改变数学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又能使学生加强观察、分析、互动交流以及总结整理。因此,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成为落实“双减”的重要辅助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5]。

  例如,在讲解“位置”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电影票上的座位数字序号寻找电影院图片上的座位。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某一动物园的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动物园内各个景点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坐标表示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对图片上的横坐标及纵坐标等有直观的理解和感知。

  又如,在讲解“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与植树相关的图片,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一边分析数学应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边将它运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体应用例题可以是:张伯伯准备在周长为120米的圆形池塘周围栽树,如果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圆形图案,分析树木棵数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电子设备呈现数学习题的树木图案以及思维分析图示,引导学生进行补充与完善。

  (五)优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加强巩固练习

  “双减”理念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作业是减负的重要体现。“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作业的“精”“简”“趣”,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主的状态展开作业练习。

  教师可以设计预习类作业。“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类作业,在使作业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并结合教材上呈现的量角的步骤,测量不同大小的角。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构建的内容,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整理类作业。在完成整理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要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将它通过思维导图这一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数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的内容后,学生可以将等式的概念、方程的概念、方程等式的解答步骤、方程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整理成一张图,在这一过程中深入理解方程的思想。

  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作业。例如,在讲解完“位置”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绘制班级同学的座位表,按照行与列等位置的一一对应情况,绘制出同学们的座位顺序。那么学生就会在绘制座位表的过程中,辨别生活中的方向,思考图画中的方向表示方法,分析数对的具体含义,感知数学作业练习的趣味性。

  教师要积极评阅学生的作业,并注重作业评价的多元化。教师要认真观察检查学生的作业内容,肯定学生作业的优点,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如赞赏学生的书写水平,肯定学生积极提交作业的态度,表扬学生作业的正确率等;指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计算思维不严谨等问题,并鼓励学生认真反思错误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素养。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向课堂要效益。所以,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信息化教学以及多元化作业练习活动等来调动学生数学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高度概括的数学概念及数学公式等内容,加强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创建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天祥.“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策略[J].智力,2022(15):98-101.

  [2]黄樟龙.“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智力,2022(26):44-47.

  [3]郑东元.“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5):28-29.

  [4]黄蓉.伪生活化:“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问题[J].求知导刊,2022(20):35-37.

  [5]陈仁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落实减负增效的途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4(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