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策略论文

2024-04-21 09:12:3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2022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要点》的发布,拉开了新时期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状况
摘要:《2022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要点》的发布,拉开了新时期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同时结合小学体育足球教学实际和足球运动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意义;从完善训练设备、优化训练目标、夯实运动基础、创新课程形式四方面出发,研究了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具体策略,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足球教学机制,形成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校园足球运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园足球;教学策略
校园足球运动是以培养学生足球兴趣为重点,让他们在运动中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在发挥个人天赋的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活动。《2022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了“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倡议。青少年足球运动是当前小学体育教育事业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应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状况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工作要点》,为新时期的足球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作为中国体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工作要点》提出了推进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倡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把足球运动作为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加强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和场地建设,完善竞赛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师资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足球运动。
截至目前,校园足球活动不断创新,学校构建完善的足球教育资源体系,使校园足球运动取得长足发展。在《工作要点》的引导下,小学体育足球教学环境持续优化,学习、训练、比赛、评价等统筹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发展机制初步形成。校园足球运动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多种素材,教学质量得到提高[1]。
二、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的足球运动意识薄弱
良好的运动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但现阶段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仅重视理论学习,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部分学生的足球运动意识薄弱,无法科学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训练,自己的足球运动基础得不到巩固,这使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面临挑战。
(二)足球训练缺乏高质量训练目标
一些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较低,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进阶性目标,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有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导致课堂氛围相对压抑,足球训练活动质量开始下降,学生总体的训练目标水平达不到教师预期目标水平。学生缺少高质量训练目标的引导,足球训练质量不佳,使校园足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学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意义
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身心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大有裨益。
小学体育教学是落实校园足球运动的关键途径,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校园足球运动,能够贯彻落实《工作要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运动需求,循序渐进地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质量。在《工作要点》的指引下,教师重视学生的足球运动基础,立足校园足球活动要求,优化训练模式,在教学中融入价值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体育品质,巩固足球运动基础。此外,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能推动体教融合,有利于创新体育课程形式[2]。教师积极组建校园足球俱乐部,引导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随俱乐部进行比赛,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足球运动需求,使足球俱乐部与小学足球教学协同发展,探寻校园足球的新发展路径。同时,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加各种赛事活动,能丰富见闻,提高体育认知水平。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校园足球俱乐部走出发展困境,学生也能在参加俱乐部活动时,获得足球运动经验,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从而增强身心素质。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有效策略
校园足球运动丰富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足球运动而言,校园足球运动倡议的提出,彰显了《工作要点》核心内容,有利于促进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校园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运动过程,利用高质量的足球教育活动,巩固学生足球运动基础,为其足球训练提供全方位运动保障,由此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彰显体育课程育人价值。本文从完善训练设备、优化训练目标、夯实运动基础、创新课程形式四方面入手,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足球训练设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足球运动设备是影响学生足球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简便易操作的运动设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主性,为学生的运动提供良好保障,真正促进校园足球运动发展[3]。
首先,教师可以在校园足球场上设置不同的障碍杆或障碍筒,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越障训练,运用简便易操作的运动设备,指导学生展开高质量的训练,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果。足球训练能强化学生的运球能力,增强他们的足球运动意识。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为学生传授专业的运动知识,如脚步控制、踢球角度、力量控制等,让学生的每一次训练都有所收获,使其逐渐爱上足球运动。其次,教师可以在足球场上利用彩带为学生划定不同的区域,如冲刺区、传球区、射门区等,用简便易操作的设备助力足球训练多样化,让学生产生运动兴趣。再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护膝、钉鞋、训练背心等训练装备,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足球运动保障,有助于更好地感受足球运动乐趣。最后,教师应立足实际教学需求,做好场地建设工作,投入一定量的训练器材,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以完善校园足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生态,真正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二)优化足球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进阶意识
足球运动进阶意识使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在原有运动目标的基础上,参与难度相对较高但能够完成的足球项目,以获得运动技能提升的意识。良好的进阶意识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对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有积极影响。教师应设置足球训练课程目标,在日常训练中,结合理论与实战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达到相应的目标。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足球训练计划,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进阶意识,优化自己的足球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足球运动水平。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足球规则入手,指导学生了解比赛时间、规则等知识,将核心知识融入比赛训练中,从而按照正规的足球比赛模式,指导学生展开训练。教师可以逐步提升比赛训练的难度,将足球规则的考查融入赛后总结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难度的变化,能意识到学习比赛规则的重要性,形成进阶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阶段训练成果,制订具有一定难度的进阶训练目标,如能持球突破一人以上的防守、可以在球门前进行多角度射门、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向队友传球等。进阶训练目标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在达到基础训练目标的同时,明确自身足球运动的优缺点,结合教师的要求,自主进行训练,增强自我进阶意识。
(三)夯实足球运动基础,强化学生运动基本功
良好的运动基础是提升校园足球运动质量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强化学生的足球基本功,利用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能。同时,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校园足球主题活动,以足球运动基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强化自己的运动技能来提升足球运动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校园足球运动成果[4]。
首先,教师需要从基本功入手,带领学生进行分段式足球训练。教师要在校园足球运动中,融入适量的足球基础技能比赛活动,坚持“以赛代练”原则,夯实其足球运动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下活动,加强对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直线运球冲刺、长传、头球、控制踢球力度等。其次,教师也可以围绕足球基础技术训练目标,开展俱乐部之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在基础训练阶段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训练中总结经验。再次,足球运动基础技术的比赛能推动学生之间的运动经验交流。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足球训练达到一定标准后,组织俱乐部之间的比赛,对赛前训练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强度,营造轻松的比赛训练环境。在具体比赛中,教师可以临时担任场边指导员的角色,在为球队提供进攻、防守建议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以及技术的掌握情况,考核他们的足球运动基本功。此外,教师要在比赛结束后鼓励学生认真总结,利用短视频软件,为他们提供比赛的精彩瞬间以及进攻、防守战术的转换瞬间镜头,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在深刻反思和总结中,明确自身在基础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在后续训练中加以弥补,使他们的足球运动基础更加扎实。
(四)创新体育课程形式,提供全方位运动保障
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难以顺应新时期校园足球运动发展趋势。教师应创新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为学生的足球运动提供全方位保障,构建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教育保障机制,以提升校园足球运动的专业化程度,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5]。
首先,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开展家庭体育知识复习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后体育复习环境,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互联网班级群,使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课后观看足球视频集锦、关键技术动作解析等视频,复习课上所学知识。其次,教师应邀请足球运动员来校宣讲,带领学生共同进行趣味游戏,利用社会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训练游戏,如“你追我赶”、花式颠球、高难度射门等,充分利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榜样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训练游戏中。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同年龄段的社会业余足球赛,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足球运动保障,明确当前学生足球俱乐部中存在的训练问题,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家校足球运动会,分设俱乐部竞赛、亲子竞赛、家长竞赛三大项目,利用节假日在社会体育场内举办有关赛事,充分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开展形式,为学生的足球运动提供全方位保障,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能增强学生的足球运动意识,营造活跃的运动氛围,使学生提高运动兴趣,自主参加体育活动,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足球运动能力,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高质量训练目标,夯实学生的足球运动基础,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完善足球训练设备,联合家庭、社会为学生的校园足球运动提供协同教育保障机制,激发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优化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进阶意识;重视学生足球运动的基础,在知识教学与训练环节,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与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利用游戏、比赛创新体育课程形式,强化学生的足球运动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全能,徐雄.校园足球与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协同发展:契机、挑战与路径[J].体育视野,2022(22):11-13.
[2]于家生.校园足球活动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开展[J].新体育,2022(14):52-54.
[3]张爱荣.校园足球发展新常态下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新路径探究[J].体育视野,2022(10):128-130.
[4]叶爱金.校园足球发展对小学体育的影响[J].名师在线,2021(31):79-80.
[5]张美霞.多元视野下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改革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127-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