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论文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策略论文

6

2024-04-21 09:07:0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小学教育的重点目标。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重点概述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的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原则,围绕生本性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小学教育的重点目标。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重点概述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的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原则,围绕生本性、多元性等展开论述和分析,并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活动的创新等角度,探索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对策,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创新素养;培养对策


  创新素养是学生在学科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种关键能力,是他们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是他们准确认知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要素。教师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不仅可以推动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凸显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时代价值。为此,教师要将创新素养作为重点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整合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素养。


  一、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的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原则


  基于创新素养这一培养目标,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生本性、多元化和启发性原则。第一,坚持生本性的原则。每个小学生都具备个性化的特征。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知识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和资源以及课程教学的方式等,能够真正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服务,让他们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创新素养。第二,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在多元化原则的指导下,教师要依据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要求,灵活地选择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鲜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迸发出学习和探究的灵感。第三,坚持启发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为学生呈现知识,而是要以启发式的问题、启发式的学习资源等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他们主动思考,寻找便捷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1]。

82609BFF-919E-40c1-BD9D-2F6AFD450816.png


  二、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对策


  (一)教学资源的创新


  1.巧用新媒体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自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储备了资源。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信息科技的具体课程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资源,直观地阐释和解读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让学生在观赏短视频、分析博文的过程中,理解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激发认知潜能,形成创新意识和素养,并产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动意识。在引入新媒体资源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科技的知识、技术等,自主创作新媒体作品,如尝试制作卡通动画,为图片配置文字或音乐,用不同字体制作幻灯片等,并将完成的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这样能使学生在不断输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素养[2]。


  2.引入生活化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自然也离不开现实生活素材的支持和辅助。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所需,适时、适当地引入生活化的案例,结合信息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阐明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应用价值等,让学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了解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原理。同时,教师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见解,如“怎样快速地查找某一个公交站台的地理信息”,这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高度相关的话题。在这一话题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查找信息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展开深度思考和探究。当关联学科知识后,学生便可以了解信息的收集方法,如“搜索关键词”“查找电子地图”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扎实地记忆知识,锻炼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发挥信息科技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组建合作小组


  在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会随机引出一个话题,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学情和实际差异,这就在无形中削弱了合作学习和讨论的价值。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作共赢的态度,尊重学生之间固有的差异,依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性格等有差异的学生纳入同一个小组中,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和素材,让他们围绕特定的目标展开合作学习和探究,共同解决信息科技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策略,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高创新素养。为增强学生在小组中的能动性,教师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利用小组积分的方式,为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积分表,根据他们在课堂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的真实表现和创新情况,及时记录他们的分数,以周、月等为基本单位,计算他们在一个时期内的积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设计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作用和价值得到教育者们的一致认可。教师将学习任务群迁移到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中,既能活跃信息科技课堂的氛围,又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使他们在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探究中形成创新素养。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教师可结合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巧妙地设计和创建学习任务群,将学习任务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组合。教师可


  按照不同的教学需求,于课前、课中或者课后设置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中深入理解信息科技学科知识,使学生思维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而当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素养自然能够得以提高,然后对信息科技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效果,教师也可以创新学习任务群的呈现方式,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一个学习任务单,灵活调整学习任务的内容、排列顺序等,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3.创设问题情境


  创新素养的提高依赖学生的灵活思维。当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时,他们才能进一步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后,方可寻求到解决问题的便捷方法和手段。基于创新素养与灵活思维的关系,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等,提炼出具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借助多媒体弹窗、泡泡图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直观和形象思维,让他们将学习的焦点集中在问题上,驱动他们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究。这样学生可以围绕信息科技学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开展深度学习活动,实现提高创新素养、学习能力的目的。在问题情境中,教师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将预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遇到的疑难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在讨论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创新素养,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思维结构图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当学生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时,其创新素养及综合能力便可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思维结构图,利用电脑的绘图软件,现场为学生演示绘图的方法和过程,呈现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并列、层级等关系,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绘图过程,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绘图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借助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生本性特征,还能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任务。


  (三)教学活动的创新


  信息科技是一门具备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锻炼操作技能。由此可见,活动型课程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创新素养培养目标下,教学活动更是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资源和方法,还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技能、巩固知识,进一步提高创新素养[4]。


  1.组织竞赛活动


  小学生胜负欲、好奇心都比较强,当他们处于竞争情境后,潜能会被充分激发,也能更主动地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的,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性的信息科技活动,围绕“创新、创意和创造”主题,关联信息科技的教学内容,组织专项竞赛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及实践操作的技能,通过独立参赛、小组参赛等不同的方式,依据竞赛性活动中给出的选题,制作出符合主题和具体要求的作品,于电脑绘画、制作文档和PPT的过程中,熟练地运用信息科技,并在参与比赛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操作技术等,在竞赛活动中提升自我。在组织竞赛的基础上,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也要开展专门的赛后展评活动,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以及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等。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在参赛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锻炼实操技能,还能展开辩证性的自我反思,提升创新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2.开展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意识强,且对游戏有十分强烈的探索欲望[5]。基于小学生的这一思维和认知特点,为提高其创新素养,教师可以在活动型课程体系中,增设游戏课程,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信息科技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并能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鲨鱼捕小鱼”的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以游戏为支架,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除课堂导入阶段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后训练等不同的阶段,依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设计信息科技课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追逐类、消除类、连线类等不同种类的游戏活动中,锻炼信息技能。这样一来,无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还是他们的创新素养,都能呈现出稳步提升的状态。

68A8767E-61A2-4091-A6A7-88D562FDF7D5.png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必备素养。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教师要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三大层面对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通过巧用新媒体资源、引入生活化案例、组建合作小组、设计学习任务群、创设问题情境和运用思维结构图等方式,于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模式中形成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海彦.分析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22(11):204-206.


  [2]鲁婧.创新素养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培育[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37(1):216-220.


  [3]穆建彬.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1074.


  [4]周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思维提升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14-15.


  [5]王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