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活动的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策略探究论文

2024-04-20 14:50:0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主题活动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学习的兴趣点,使活动的内容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并且,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开展主题活动,能够使幼儿保持积极的状态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因此,本研究以主题活动为例,探究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
摘要:主题活动是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学习的兴趣点,使活动的内容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并且,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开展主题活动,能够使幼儿保持积极的状态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因此,本研究以主题活动为例,探究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幼儿;主题活动;深度学习;教师支持路径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支持对于幼儿的深度学习至关重要[1]。想要让幼儿达到深度学习状态,教师应引领幼儿进行持续的探究活动。而环境和材料是帮助幼儿顺利进入活动的第一步,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投放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建立与环境、材料的深层次联系。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拓宽幼儿的学习范围和途径,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让幼儿可以更好地参与活动。最后,教师要给予幼儿自主权,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也为其深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一、环境与材料是支持幼儿深度参与的着眼点
(一)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支持幼儿身临其境
环境对幼儿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融入主题,积极参与活动,并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创设一个能够让幼儿置身于主题情境的物质环境尤为重要。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照顾小羊”中,幼儿提出问题:“羊妈妈生完宝宝以后需要补充营养吗?”“哪些东西有营养呢?”教师便在生活区投放营养金字塔,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接着幼儿又提出问题:“羊妈妈可以吃些什么呢?”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并了解了几种适合羊妈妈吃的食物,可是这么多食物羊妈妈怎么吃呢?经过讨论,幼儿觉得可以为羊妈妈制作一份食谱。当幼儿制作好食谱后,又萌发了亲手为羊妈妈做月子餐的想法。于是教师投放各种食材,以便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根据食谱制作羊妈妈的月子餐。教师把主题活动进行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东西全部融入环境之中,这样幼儿就可以迅速地进入照顾小羊的情境,深度参与活动。
(二)在语言环境的熏陶中鼓励幼儿倾情表达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基于倾听和回应,教师的耐心倾听和及时回应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并勇敢地尝试。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的旅行日记”中,教师看到幼儿开心地聊自己的旅行经历,于是便开展了“我的旅行回忆”的活动,请幼儿介绍他们去哪里玩过,那里有什么好玩的东西。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幼儿了解了很多景点信息,幼儿A感叹道:“好想去旅行啊!”可是有小朋友提出:“我们还要上学怎么去旅行啊?”幼儿B说:“那就去近一点的地方呀,我们周末不就可以去了吗?”顺着这个话题教师开始引导幼儿讨论适合周末去游玩的地方。在讨论过程中有幼儿提出:旅行时要准备什么东西呢?于是教师请幼儿制作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旅行物品清单,再通过大家的讨论对物品清单进行补充或删减,增加幼儿的相关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兴致高涨,教师也会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交流,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当幼儿提出建议时,教师要支持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畅所欲言,为深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在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低结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的活动变得更加奇思妙想[2]。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中,教师投放了纸筒、纸盒、塑料瓶、彩色毛球、纽扣等低结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利用这些材料建造他们心目中的幼儿园。在幼儿的手中,纸盒可以变成房子和滑梯,也可以变成桌子和钢琴,纸筒可以变成天桥和迷宫,也可以变成大树和秋千,彩色毛球和纽扣可以变成攀岩点……这些简单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的作品有了无限可能,充分展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在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问题导向与师幼对话是支持幼儿深入探究的出发点
(一)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在活动设计中融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动力,促进幼儿深入探究[3]。比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幼儿走出了校门,看见植物颜色的变化,于是对大自然的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快来看呀,这里有淡紫色的喇叭花。”“我发现这里也有红色的美人蕉,和我们家里的一样,真漂亮。”“你们知道吗?这个玫红色的花叫鸡冠花。”幼儿A说:“可惜这些拥有漂亮颜色的花朵,等到冬天就没有了,好希望可以留住这么美的颜色。”幼儿B接着说:“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留住这些植物的颜色呢?”随着幼儿的观察与讨论,他们对把颜色“提取”出来染到自己喜欢的地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师听到幼儿的对话,发现幼儿很喜欢秋天植物的色彩,并且主动思考有没有留住植物色彩的办法,于是教师便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幼儿围绕“玩转自然色彩”开展了“哪些植物有颜色?”“怎么提取植物颜色?”“植物染料如何保存”“如何染色?”“了解扎染方法和技巧”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入探究。
(二)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进行思考的内驱力必定是关键问题,倘若在活动中,幼儿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的提问,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地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及早捕捉幼儿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带领他们找到他们想知道的答案,而不是把“你需要知道什么”强加给他们[4]。教师要倾听幼儿的每一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鼓励他们去观察、猜想、验证、探究、探索,以创造新的体验。比如,在中班主题活动“玩转自然色彩”的一次扎染活动中,幼儿把扎好的小方巾放入红花染料中煮染,煮完又进行冲洗。幼儿发现自己扎的花纹并不清晰,而且颜色很浅。幼儿A问教师:“老师,为什么这个颜色一洗就掉了,洗的水都变成红色了?”幼儿B也说道:“对啊老师,而且我的颜色越洗越淡了,都快没有颜色了。”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讨论:“为什么颜色会染不上去,一洗就掉呢?”幼儿讨论不出结果,于是笔者请他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查。第二天,幼儿回来告诉教师染色还需要“固色”。于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查阅固色方法,最后决定染色后用盐水浸泡。这一次颜色果然深了很多,但是幼儿又遇到了别的问题,幼儿C说:“老师,为什么我只有一块红红的布,没有好看的花纹了?”幼儿D说:“我的花纹就很清楚啊,我的都是一圈一圈的。”幼儿E说:“可能要扎紧一点才可以吧?我们再拆一个看看吧。”说着他们再次试验,幼儿E说:“你们看,扎得紧的有花纹吧。”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支持,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多途径多方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经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始终围绕幼儿的问题进行一步步的探索、思考。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再到实际操作,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实践,切实提高了多种能力。
(三)通过有效的师幼对话带动幼儿逐步探究
引导性提问能有效地引起幼儿的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5]。在问题的导向下,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比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的旅行日记”中,幼儿A问教师:“老师,今天下雨了。万一我们出去玩的时候也下雨怎么办呢?”有的幼儿说:“那我们要带雨伞啊。”可是有的幼儿说:“下雨的时候就不能去玩滑梯了。”这时候,幼儿B和他说:“我们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出去不就好了吗?”于是教师就问:“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出去玩的那天天气好不好呢?”幼儿C说:“我们可以用手机查天气。”教师对她表示了肯定说:“很棒,我们可以查天气预报,那你们看得懂天气预报吗?”幼儿摇摇头都说看不懂。于是教师说道:“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天气预报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多提“为什么”“会怎样”的问题,鼓励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这样不仅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推理分析能力。这不仅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积极探索问题答案,还能帮助他们挣脱思维桎梏。
三、赋权与放手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点
(一)在自主探究中支持幼儿成为积极的探索者
对于幼儿来说,参与深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独立探索和体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材料,自主确定探究方向。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幼儿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任务,开展活动,自主决定活动中的事项,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在玩中获得成长。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玩转自然色彩”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收集想要提取颜色的植物,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提取颜色的工具和扎染的工具,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扎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在举办草木染秀的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走秀场地和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装饰走秀场地,设计海报并制定秀场规则。教师为幼儿创造了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走秀,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保护和滋养,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在观察分析中解读幼儿的心声
赋予幼儿自主权并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幼儿在其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师需要通过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的活动,并分析幼儿的语言、行为和作品,从而最大限度地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课程方向[6]。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制订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关注幼儿的学习效果,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这样不仅能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更加善于学习。
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幼儿才能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可以说自主权是幼儿进行思考与探索的基本前提。幼儿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能够不断发展。因此,在幼儿的思考与探索中,教师需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和材料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要肯定幼儿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机会挑战自己,赋予他们独立尝试、体验、合作和思考的机会。此外,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倾听者,要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最恰当的帮助,让幼儿在教师的耐心倾听与及时回应中获得心理归属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勇敢地探索自己想了解的东西。教师应在赋权与放手的过程中让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建立更深的联系,同时也让幼儿拥有体验、感知、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晶晶.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沈阳市S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个案[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2]郑菁菁.区域自主性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与价值:以中班区域游戏“果蔬变形记”为例[J].知识文库,2022(7):52-54.
[3]谭晶洁.幼儿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支架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53-54.
[4]秦旭芳,孙晶晶.教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特征研究:以沈阳市S幼儿园主题活动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7):41-52.
[5]叶玉华.大班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的探究:基于“学习故事”的视角[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1.
[6]王贵瑛.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论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7):6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