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幼儿的生活 让生命教育润无声――例谈小班乌龟孵化活动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论文

2024-04-20 13:49:0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感知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拥有宝贵的生命。饲养活动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文章以小班乌龟孵化活动为例,从孵化前的等待、孵化时的惊喜、孵化后的照顾等方面讲述了生命教育在孵化活动中的渗透。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感知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拥有宝贵的生命。饲养活动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文章以小班乌龟孵化活动为例,从孵化前的等待、孵化时的惊喜、孵化后的照顾等方面讲述了生命教育在孵化活动中的渗透。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乌龟孵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统一的,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实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本质。幼儿期是生命教育的奠基时期,幼儿阶段是建立积极生命观的重要阶段,对个体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1]。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园内有一个微型的生态园,里面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生命教育环境。饲养活动就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符合幼儿的天性。幼儿通过参与饲养活动能够更加了解动物,进而真正去感受和了解生命,我们便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尚小,对生命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因此,我们以小班的乌龟孵化活动为突破口,从孵化前的等待、孵化时的惊喜、孵化后的照顾等方面讲述生命教育在孵化活动中的渗透。
一、幼儿园生活教育背景下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分析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生命的诞生、爱护生命、生命的意义等难以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事例中渗透生命教育,才能让幼儿发现生命、了解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2]。大部分幼儿比较喜欢动物,对此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动物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饲养小动物是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一。因此,我们尝试引导小班幼儿观察乌龟孵化乌龟蛋,耐心等待乌龟宝宝破壳而出的瞬间,感受生命的多样性。二、幼儿园生活教育背景下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激发幼儿探索生命的兴趣
幼儿期的生命教育要遵从儿童内在的需求和自身的节奏,让儿童去直接感知世界,用整个生命拥抱外部世界[3]。我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儿对活的东西,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进行教育,落实“生活即教育”理念。当发现幼儿在观察活动中对某些生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抓住观察活动中的教育契机,鼓励幼儿细心观察并且加以引导,激发幼儿探索生命的兴趣。
案例:蛋宝宝比一比
一天早上,一个幼儿在上学时带来了一个饲养盒,饲养盒里放了很多沙子,沙堆里还有两个白色的蛋。幼儿一下子就被这两个蛋吸引住了,并讨论道:“这是什么蛋?”“这个蛋怎么这么小?”第二天很多幼儿将从家里找到的蛋小心翼翼地放在盒子或袋子里带来了幼儿园。彤彤说:“我带来了一个鸡蛋。”妍妍说:“我带来了一个鸭蛋,是我们家的鸭子下的蛋。”涛涛说:“我带来了一个我们家最大的蛋。”一旁的欣怡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带来了三个蛋,都是小小的,你们肯定都没见过,壳上面有黑黑的斑点。”说完就轻轻地打开盒子,向大家展示她带来的鹌鹑蛋。
分析: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当幼儿看到两个小小的蛋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蛋,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带来了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于是,我们便将这些不同的蛋放在一起,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并发现蛋的不同。《指南》指出,3~4岁幼儿能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并发现其明显特征。在活动中幼儿发现:有的鸭蛋和“小蛋”一样都是白色的,有的鸭蛋是淡青色的,鸡蛋是皮肤色的;鹅蛋最大,鹌鹑蛋很小,但是“小蛋”比鹌鹑蛋还要小一点;鹌鹑蛋的蛋壳上有黑色的斑点,而其他蛋的蛋壳上没有。但通过比较,幼儿还是不知道这个“小蛋”到底是什么蛋。
(二)重视幼儿参与和体验,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
幼儿都有对大自然的向往,有参与行动的渴望。幼儿对这个神秘的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探究欲望较强。对于幼儿来说,参与和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从中掌握知识,积累经验[4]。当幼儿全身心投入体验活动,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明白动植物孕育生命的艰难,感受到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
案例:孵化前的美好等待时光
幼儿每天照顾蛋,观察蛭石的湿度情况,定期地给蛭石喷水,做好每日的孵化记录,期待着小宝宝能早点从蛋壳里钻出来。幼儿还时不时地和同伴一起讨论:“蛋宝宝什么时候才能孵化出来?”“鸡蛋里面有小鸡宝宝,鸭蛋里面有小鸭宝宝,这里面不知道有什么?”“好想快点孵出来啊!我等不及了!”虽然暂时没有孵化出来,但是幼儿还是一如既往地轮流照顾蛋宝宝。
分析:在等待蛋宝宝孵化的过程中,幼儿越来越有责任心,越来越有耐心。这是一段漫长而又焦急的时光,但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每个生命的孕育和诞生,都来之不易。幼儿在照料蛋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不断成长的强大力量,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与呵护之情[5]。
(三)鼓励幼儿积极探索,感受生命的奇迹
在自然万物中,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单纯的生命认知活动往往抽象、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当他们对自然界的动物感兴趣时,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机会,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探索动物的奥秘,使幼儿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体验活动来感知动物的生命,从而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等现象,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案例:蛋宝宝孵化出来了!
幼儿每天看着这几个蛋宝宝,期待着能尽快地从里面孵出一只小动物来。在幼儿的细心照料下,蛋宝宝终于孵化了,蛋壳裂开,从里面钻出来一只小乌龟宝宝,在小乌龟宝宝的旁边还留有两个破碎的蛋壳。幼儿特别兴奋:“哇,小乌龟宝宝孵出来了,好可爱啊!”“乌龟宝宝的背上有一条条的线(图案),它还有一条小尾巴!”
分析:动物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在幼儿心中动物就是自己的好朋友。很多幼儿虽然饲养过乌龟,但是不一定见过乌龟孵化的过程,对乌龟的孵化充满了好奇。因此,当幼儿亲眼看到乌龟宝宝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幼儿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同时也验证了自己对乌龟孵化过程的各种猜想,满足了好奇心。总之,乌龟宝宝的诞生让幼儿深切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幼儿感受着新生命的喜悦并学习守护新生命。
三、回归生活,唤醒幼儿对生命的认识
教师要带领幼儿亲近自然,回归生活,让幼儿去感悟自然环境,启迪他们的生命意识[6]。世间万物都具有生命,生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关爱弱小,珍爱生命。当然生命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也要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学会接受生命的脆弱,理性面对死亡,学会正确看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一)学会关爱生活中的弱小,学会珍爱生命
小班幼儿对动物充满好奇和兴趣,他们往往把小动物当成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在与小乌龟的接触中,幼儿关注着小乌龟的一举一动,定期帮它换水,按时喂养,留意着小乌龟的活动轨迹,生怕它撞疼了或者出逃了。在与小乌龟的相处过程中,幼儿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与保护意识。
案例:偷偷逃跑的小乌龟
孵化盒里的一只乌龟宝宝睡醒后,开始不停地扭动四条腿。一番热身运动之后,从盒子里爬了起来。忽然“砰”的一下,乌龟掉在了桌子上,四脚朝天。琛琛看到了着急地说:“小乌龟,你没事吧。”旁边的涵涵也很担心,“小乌龟,你还好吗?”看到小乌龟自己翻了个身,又继续爬起来,幼儿才相信小乌龟确实没事。
分析:看到偷偷逃跑从高处摔落的小乌龟,幼儿有些担心,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要给小乌龟换个新家。一方面考虑到小乌龟的安全,要避免小乌龟再从孵化盒中偷偷爬出来,从高处掉落;另一方面幼儿觉得孵化盒的空间有限,都是蛭石,要给乌龟宝宝换个更大的家。在给乌龟宝宝换新家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思考、讨论、实践操作,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学习关爱弱小生命的过程。
(二)了解生活中的生老病死,学会接受生命的脆弱
由于幼儿是初次养乌龟,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死亡。对于幼儿来说,乌龟是他们的好朋友,乌龟的死亡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指南》指出,幼儿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帮助幼儿正确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这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必修的功课。
案例:小乌龟真的不动了
早上,幼儿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到自然角观察小乌龟,壹壹和涵涵几个小朋友围在那里一起看,不一会儿,壹壹大叫起来:“老师,快来看,小乌龟不动了!”“我刚刚还用手指碰了一下它,它还是不动。”这时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也发现了小乌龟的异样:“小乌龟怎么了呀,昨天还好好的。”“小乌龟是死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死呢?”“小乌龟的寿命不是很长的吗?”……面对幼儿难过焦急的询问,教师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幼年乌龟的死亡很大原因是它的脐带没长好或者碰水了。
分析:听到关于小乌龟死亡的消息,幼儿很难过,对小乌龟的死因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小乌龟为什么会死?”“死后应该怎么办?”等。于是,我们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小乌龟死亡原因调查;小乌龟死掉后的掩埋。通过与小乌龟的最后道别,幼儿慢慢地接受了小乌龟死亡的现实,知道了每个动物都会经历生死。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命周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我们要正视这个自然规律。
在蛋宝宝孵化的过程中,幼儿从最初孵化前的等待、孵化时的惊喜、孵化后的照顾到小乌龟死亡后的伤心等,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神圣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和珍惜。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应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知、欣赏和领悟生命,激发幼儿的生命意识。蛋宝宝孵化活动只是幼儿生命启蒙教育中的某个事件,只有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回归生活,才能让幼儿感知生命、尊敬生命、关爱生命。
四、结束语
幼儿是生命发展的主体,生命教育理念为开展饲养活动提供了新视角。饲养活动是渗透幼儿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饲养活动,幼儿不断地探索动物的生命周期、生长变化等,完善了对生命的认知,同时增强了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文献
[1]余琳,付国庆.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期许[J].教育科学论坛,2021(8):20-2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文质.可实践的生命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6(5):20-22.
[4]宋丽平.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探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6):135-136.
[5]张金华.新时期幼儿园生命教育研究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5):130.
[6]张香敏.生命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2(1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