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

2024-04-20 10:25:1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吸纳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能有效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基于此,文章从营造良好氛围、实施全过程教学等方面出发,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吸纳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能有效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基于此,文章从营造良好氛围、实施全过程教学等方面出发,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统编教材,体现及运用

  语文学科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际来看,因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且部分教师未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对这一“精神食粮”的汲取。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之处,并积极探寻具体的教学实施路径,以期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助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依照学生年龄、学习特征与思维认知编制的教学内容,其中体现的传统文化也是在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予以安排的。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可划分为两类,其一是文学类,主要包括诗歌(现代诗、古代诗等)、小说(现代与古代小说等)、散文(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等);其二是文字类,主要包含解读汉文字,学习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出现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及“日积月累”板块。

  针对第一学段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由于学生系统性接触文学知识的时间较短,且识字量不多,所以多以学习文字类的内容为主,旨在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第二学段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与第一学段相比变化并不大,主要体现在课文的篇幅与字词的深度上,这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学段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形式更为鲜明,不仅在小说与散文的数量上有所增加,其内容也更具趣味性,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1]。总的来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有效满足学生汲取传统文化内容的需求,并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上文化的“底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的根和魂,其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丰富内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独特的价值观及美学观念,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体现着民族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从而建立文化自信[2]。

  其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传统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如诗词、故事、寓言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学生能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其他语言元素,如成语、俗语等,学生还能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掌握并迁移知识,进而有效运用。

111.gif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不仅体现了文化知识,还涵盖了众多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孝道、忠诚、仁爱、诚信等,这些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小学生应具备并传承的优秀道德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领学生高效学习,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及独特见解。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纵深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水平,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时代新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国学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多有体现,且分布广泛,不仅有经典名著、神话传说,还有古诗词、民间故事以及成语、谚语等。这些内容分布在每一册语文教材的课文、课后练习,以及每个单元的“日积月累”板块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魅力。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该部分知识有明确的认知,在教学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此让学生切实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3]。

  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这首古诗时,为让学生切实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了解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教师为学生打造了语文吟诵课堂,让学生在“吟”的过程中领悟古诗的意境,在“诵”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学习情感,在“学”的过程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生吟诵时,班级内就会呈现轻松明快的氛围,有效打造了语感共生的文化课堂。这时每个学生都以高涨的学习兴趣融入其中,在读中想象、悟情、明理,不知不觉地将传统文化的因子注入心中。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展现了诗意鲜活的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读诗和学诗的能力,还能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全过程教学,引领学生品味经典

  1.重视课堂传统文化导入

  课堂激趣导入一直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既能将学生的思绪“召”回课堂,也能促使课堂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时,教师也应高度重视导入环节,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鲜活的语文课堂上汲取传统文化知识[4]。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具有传统民风、民俗的老北京春节画卷,体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乐趣。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用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难让学生感悟到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此时,教师应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先进技术设备,以动态化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一些春节时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春节的认知,以及印象最深刻的习俗,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春节是喜庆、团圆的节日。教师还可以播放“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音频,引领学生用心感知,并想象其中的画面,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在回顾家乡春节的过程中逐渐走进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布置课后传统文化作业

  在完成课堂的导入和教学工作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良好的作业设计既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仍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为例,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并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借助书籍或多媒体设备,查找有关春节的诗词、童谣及春联等,并试着背诵诗词或童谣,让家长拍成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供学生互相观看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绘制一幅有关春节的手抄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和认知,而后让学生之间交流、欣赏和评价。此种作业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为提高传统文化教学质量,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教师在全过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导入,布置多样性的作业,还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仍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师可以拟定“万象更新,喜迎春节”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积极参与写春联、剪窗花、画年画、唱传统民谣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而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带到班级中相互欣赏和交流,在班级中营造浓浓的“春节”氛围,让学生切实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浓浓的“春节”活动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众所周知,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出现,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很难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难以落实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中知识的传授,还应积极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并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使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传统文化养分,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

  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中的《二十四节气歌》由二十四个节气名称组成,每个节气都代表特定的时节与自然现象,学生既要能切实欣赏其中的美感,也要将这部分知识掌握。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应仅限于教材中的知识,还应积极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如《春夜喜雨》《夜雨寄北》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绘本。绘本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使学生在精美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中,更好地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

222.jpeg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教育的重要职责,积极探寻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实施全过程教学,以及拓展教学资源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秦丽璇.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设计[J].第二课堂,2023(10):33-34.

  [2]马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J].试题与研究,2023(32):82-84.

  [3]李渊博,王士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教育科学论坛,2023(32):14-19.

  [4]杨敏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与体验: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6):22-23.

  [5]吴翠萍,马蕾迪,赵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十四节气选文内容及编排方式分析[J].小学语文,2023(1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