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优化策略论文

19

2024-04-19 11:22:1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迁移式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将当前所学迁移至可迁移的方面,强调以有效引导的 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教育教学指导

  摘 要: “迁移式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将当前所学迁移至可迁移的方面,强调以有效引导的 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教育教学指导,促使学生逐步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以“小 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及应用要求,并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可行的迁移式教学建议,以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 与实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 背景下, 笔者认为, 教师应立足于学情, 扎根课堂, 结 合课文开展阅读迁移活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联 系起来,将读与写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接 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在思维尚未形成定式的情况 下,能够更好地形成迁移式学习思维,对迁移知识、 迁移方法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教师应借助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迁移式阅读” 教学。

  一、开展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阅读迁移,简单 来说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思 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本身 就是思维的飞跃。阅读如果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那么 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主题、内容丰富的作品,视野会 得到开阔,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外阅读 的过程中,思维是相对独立的,是不受约束的,这个 过程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 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阅读,往往 是围绕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这会让学生对某一问 题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

  (二)助力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迁移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在学 习活动中进一步创新思维,将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 联系起来,形成知识迁移能力。“迁移式阅读”教学不 仅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对教师教 学活动开展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在形成了一定的知 识迁移能力后,学生在学习时的反应速度、应变能力 都会有所提高。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 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学内 容;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反应速度,使学生更加 快速地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教师的教学效率 和质量自然会得到明显提高。

5FB1DFF5-4436-4f89-8D05-727162ADBFF8.png

  二、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的运用要求

  (一)重整合——系统性要求

  系统性要求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阅读知 识时,应注意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内容之间的 联系,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内容,形成新的知识结 构。不仅如此,在迁移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教师也 应形成一定的体系,以增强学生系统性整理意识,促 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 师可以按照“整合—比较—迁移—联结”的顺序,引 导学生将当前所学知识与所要迁移的知识整合起来, 在 分析比较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借由迁移 学习形成知识联结,促使学生能够将相关联的知识全 部整合、归类在一起,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知识结构 [1]。

  (二)促提升——深化性要求

  深化性是指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 将教学思想进一步深化。也就是说,“迁移式阅读”教 学活动的开展, 除需要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方向外, 还 需将整个迁移过程、迁移目的进行深化转移,如借助 课内外知识的联结,或者是理论与实践的迁移等,进 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 提升。教师只有在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开展目标的情 况下,才能够真正达到相应的迁移效果,真正实现知 识迁移学习目标 [2]。

D4700A2F-C17D-4e00-862C-A0FF702D9285.png

  三、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

  (一)教师的迁移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式学习时,方式直 白,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引发学生思考,没有引导学 生自主将相应知识串联起来, 自主发现、整理并联结 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 发,学生的迁移成就感不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 也发挥不明显 [3]。例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教材编排了四篇著名的中外 神话。同时,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两方面的语文要素培养 目标,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目标。由于单元四篇 课文文体相似,部分教师在开展“迁移式阅读”教学 时, 只是让学生每一篇都找故事中的“神奇”之处, 画 一画、读一读、议一议,最后再交流,说一说体会。 这样看似有方法迁移,实则是机械应用,教学效率低 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真正的迁移并未发生。

  (二)教师的迁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迁移教学意识不强,影响了 具体的迁移活动开展;迁移方法使用不当,对学生的 引导作用体现不明显,更多还是体现“教师主导”。还 是以四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为例,怎样才能获得良好 的迁移效果呢?首先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在讲解第一 篇课文《盘古开天地》时就埋下伏笔,种下迁移的种 子,让学生有迁移的意识。但现实中,部分教师仍然 使用传统方法,没有激发学生的迁移潜能,迁移教学 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生的迁移意识有待增强

  就目前小学生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知识迁移意 识不强。即使部分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的过程中,看 似有迁移学习趋势,且也将新旧知识联系了起来,但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产生迁移的意识,只是习惯性按照教师的指导,回忆起了前面所学某部分知识,并没 有意识到“为什么要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后应该怎样 做”等,迁移质量不高 [4]。

  四、小学语文“迁移式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促进单元整合与拓展

  “迁移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教材进 行,应该始终注意立足于教材,且保证切合学生当前 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从单元整合与拓展角度出发, 将 教材内容统整起来,促使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或课内 外知识联系起来。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是 一个体现“家国情怀”的主题单元,叙述了毛泽东、 刘伯承、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事迹。教师可以设置家 国情怀读书会、家国情怀分享会等拓展型的学习任务 群。读书会读什么?首先是读课文《古诗三首》及日 积月累中的《凉州词》等古诗。这些古诗词具有边塞 诗、家国情怀、“景 + 情”的结构等特点,可以放在一 起读,一起欣赏,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实现迁 移式学习。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读 方志敏的文集《可爱的中国》。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单 篇阅读迁移到整本书阅读,由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 读,甚至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电影《可爱的中国》,让 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阅读方法迁移,合理运用比较阅读法

  迁移式学习以知识整合为基础, 在迁移过程中, 学 生首先要将阅读内容联系起来,然后再对内容进行对 比分析,如此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内容的深层含义,对 其进行更加透彻的解读与学习。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材 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安排了《山行》《夜书所见》《铺 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等课文。教师在引 导学生将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后, 再引导学生通过初读、 品读以及研读,对几篇课文进行深入解析,通过对比 分析古人与现代人对“秋天”的印象差别。教师还可 以将本单元内容与课外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 能够进一步明确“秋天”这一季节的特点。教师可以 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秋天林荫小路”的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特点;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搜索 关键词“秋天”,自主阅读学习课外类似篇目内容,并 对比课内单元内容,找寻其中的异同观点,通过运用比 较阅读法丰富学生对秋天的认知。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课内外知识迁移对比分析学习后,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来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结构 [5]。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 生充分感受秋天的特点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多 媒体课件中呈现出来的场景与课文内容、课外资料进 行对比,找出课内外内容在叙述同一事物时所运用的 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度引导。如同样是表达“秋 天景物”的特点,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是以“霜 叶”“菊残”等意象展现,而课外阅读的文章则更多以 “秋天的落叶像一片片黄衣少女,婀娜多姿,翩翩起 舞”这样的形象化、拟人化描述方式展现。不同的方 法都能够呈现出同一事物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将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整理出来。当然基于学生 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

  (四)注重搭建平台,促使新旧知识联结

  在将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学习后,教师还应引导学 生将其进行联结学习, 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印象。 学生可以借助读写结合的方式,将总结的方式方法运 用于一篇作文中,由此将新旧知识联结,应用于实际 写作过程,增强知识运用意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在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把 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这是从读到说的迁移;也 可以让学生把故事编成课本剧, 给故事加一个结尾, 对 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补白,把古诗改编成故事,这些是 从读到写的迁移。总而言之, 迁移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学生在迁移过程中,能够巩固知识,进一步发展迁移 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迁移式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 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长期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立足教材, 扎根课堂,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使学生以有效的知识迁移来解 决实际问题,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由阅读向 表达、由阅读向思维能力发展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总 结“迁移式阅读”教学课例,形成方法和范式,形成 适合不同学段、不同文体的阅读迁移教学策略,促进 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晓红.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刍议课外阅读在小学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1(13):53-54.

  [2] 吴海平.拓展延伸,迁移运用: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21.28(4):617.

  [3] 林晓云.试论“拓展迁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的渗透[J].软件(电子版),2020(2):108.

  [4] 邱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迁移运 用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1155.

  [5] 徐志红.基于迁移教学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写 作”迁移过程的案例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