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究论文

2024-04-19 10:44:4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概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总体设计,最后论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概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总体设计,最后论述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临床专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
虽然医学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但是医患关系变得越发复杂,其中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多,故医患纠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2014年,全国两会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都意识到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查询20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多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进行电话或网络访谈,以及调查所在学校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沟通能力现状和用人单位评价,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分析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效地处理医患关系。
(一)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课时量较少
如表1所示,通过查询20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一部分学校临床专业未开设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另一部分学校临床专业把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开成必修课或选修课,且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也普遍为1课时或2课时。同时,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人际沟通相关选修课,但并未真正落实,形同虚设。
(二)重理论而轻实践
由表1可知,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学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课课时多于实践课,有的学校临床专业甚至把人际沟通相关课程的实践课课时设置为零。同时,由于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材注重理论的完整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的完整性,按照章节顺序教学,导致缺乏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实践训练。另外,虽然个别教师加入了少量的实践活动,但是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引导,导致效果不佳,以至于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岗位关联性不够
通过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版本人际沟通相关课程书籍或电子书籍进行查阅可以发现,大部分书籍都按照绪论、人际关系、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实习过程中的沟通、跨文化沟通进行章节划分,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关联性不够。另外,目前只有少量与护理专业挂钩的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材,暂未发现与临床专业相结合的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材,也未发现契合模块化教学的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材,导致教学内容与岗位不适配。
(四)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即大部分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了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只是把书本的内容搬到PPT上,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同时,少数教师在人际沟通相关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可操作性不强,教学效果一般。
(五)评价方式传统
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定终身,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无法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
为了改变以上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引入模块化教学,以便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助力学生未来在工作中能够和谐地处理医患关系。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要让学生主动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3]。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建构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源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促进其人格发展[4]。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应借鉴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三)杜威“做中学”教学理论
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与其教育基本观点相一致,在教学上杜威倡导“做中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论[5]。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来说,可借鉴杜威“做中学”教学理论,如每个模块都由项目构成,每一个项目的设置都是一个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就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实际沟通能力和岗位能力。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总体设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流程如下:①综合分析;②教学目标设计;③教学模块设计;④教学方法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一)综合分析
1.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为问诊、体格检查、医疗告知、书写病历、电话回访。因此,临床医生的岗位沟通能力需求如下:问诊、提问、倾听、非语言沟通、语言表达、病历书写、医疗告知、共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医患纠纷、跨文化沟通、团队协作、医护沟通、医患沟通等能力。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应根据临床医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构建模块及其项目,由于项目对应了某种岗位能力,因此学生通过完成某个项目,便可提升对应的岗位能力。
2.学生学情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总体表现为思维活跃、头脑灵活、实践动手能力较好。但部分学生曾有过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的现象,且大多数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不擅长使用沟通技巧。同时,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喜欢实践活动;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另外,有的学生对待学习比较懒散,应加强引导和监督。而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应根据学情分析,采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设置项目任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总目标:通过对人际沟通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并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从而提升人际沟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进而通过学习求职沟通相关知识,更好地实现就业。笔者认为,作为临床专业学生,应该把人际沟通的理论和应用策略与专业相结合,同时进行与专业相对应的沟通能力训练,以便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学会运用沟通技巧预防和解决医患矛盾,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医患关系。
(三)教学模块设计
“模块是指在一个系统结构中,将系统结构的顶层设计进行分解与整合形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多个组件。”[6]“模块化教学主要体现为MES和CBE两种手段,其中MES模块化教学更加侧重技能培训,此种模块化教学以不同技能岗位任务为重要依据,进而确定不同模块,确保能够满足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因此此种模块化教学也被称为‘任务模块教学’。CBE为能力本位教育方法,此种模块化教学以学生的执行能力作为核心,以此为依据进而确定不同模块,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执业所需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因此该模块化教学也被称为‘能力模块教学’。”[7]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可借鉴MES和CBE的模块划分方式及其他学科的项目设计经验,根据学生学情、临床医生岗位能力需求划分模块及其项目,以强调模块及其项目的实用性和能力化。同时,每一个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种沟通技能,且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联系。
在人际沟通相关课程中设计模块,就是要把原有章节打乱,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和编排形式,先采用横向划分的方法划分模块,再采用纵向划分的方法划分项目。经过一系列操作,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主要划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医疗工作中的沟通、求职生涯中的沟通,如表2所示。
模块一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主要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技能,为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根据日常生活沟通中的沟通能力指标设置子模块及其项目,这些子模块及其项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能够通过构建情境,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模块二为医疗工作中的沟通,主要从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入手,培养学生的岗位沟通能力,并根据其未来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子模块划分,分别是医生形象礼仪、医生工作流程(问诊、体格检查沟通、医疗告知、书写病历、电话回访)、医患纠纷,且在相应的子模块下设置项目,力求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使学生学会预防和解决医患纠纷。
模块三为求职生涯中的沟通,主要从求职的流程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职业形象设计和面试礼仪,如仪容仪表仪态礼仪的学习、求职信的书写技巧等。另外,通过项目的设计,提升学生的面试能力、倾听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等,以助力学生就业。
(四)教学方法设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项目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抛锚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评价设计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全过程、动态的多元评价方式。具体来说,表现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个人自评、小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包含考勤、回答问题、小组任务、作业、自测题、参与学习通讨论、角色扮演、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则为期末考查,一般以活动的方式进行。之后教师会提前根据项目任务指标,制定评价表,学生可以根据评价表进行打分,这样既可以使评价有理有据,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获取高分,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准备工作
1.资源素材。第一,课程资源。经过笔者所在教研室成员多年的教学总结及查阅资料(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网络资源)和访谈(面向实习生、医生、专业课教师),建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主要包含18个教学设计、18份课前学习任务清单、18个PPT及众多的案例和网络视频资源、学生的优秀视频作业、相关网络课程资源。
第二,活页教材。教研室成员在多本人际沟通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活页教材,活页教材主要为项目服务,包含项目背景、项目任务、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构建情境、提出问题、项目案例示范、评价标准等内容。同时,活页教材重实践,且保证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第三,沟通能力成长袋。“成长档案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以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8]沟通能力成长袋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包含兴趣、爱好、性格、沟通能力)及学习本课程的愿望;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表;作品展示(角色扮演的脚本、个人演讲稿、作业、图片、简历、视频资源等);个人学习总结和感悟;与课程相关的获奖证书;参与提升沟通能力的活动资料(如“三下乡”、学雷锋、关爱“空巢”老人);等等。
2.项目任务。教师应提前一周给学生发放项目任务清单,项目任务清单包含任务书、学习资源包、评价表。其中,任务书一般是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资源包是指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理论知识、微课等,旨在帮助学生自学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项目。设置项目时可留白,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比如,“交朋友”这个项目中,教师应给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然后设置一个交朋友的流程—开场白、寻找共同话题、交谈、结束。学生根据要求可以自己选择想交谈的对象、时间、话题等细节,如此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实施流程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项目的实施流程借鉴了抛锚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是以真实事件为情境创设背景,教师提出真实、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学习和反思,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9]“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组成[10]。人际沟通相关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项目实施过程设置为“构建真实的生活或工作情境—设置项目任务(或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总结性评价”。现以“问诊”环节为例,对人际沟通相关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流程加以展示。
【创设情境】
(情境导入)视频:问诊。
(工作情境)假设你是某医院的临床医生,今天你接待了一位中年妇女患者,患者姓赵,是一名会计。患有肝癌一年了,今天是第一次找你看病,请你开始你的问诊。
【确定问题】如何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有效问诊?
工作任务1:请各小组在10分钟内设计一个合理的问诊对话方案,并在小组内进行模拟,即在小组成员中分配角色,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工作人员等。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问诊的技巧和过程。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剧本的策划、剧情的安排、角色的选定、台词的设计等。每个小组的护士、医生、患者、家属、工作人员可以聚在一起探讨同一角色的扮演技巧。比如,每个小组的护士全部聚集在一起讨论护士角色的扮演技巧。讨论结束后回到各自小组进行整体任务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
【效果评价】为了实现“以评促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全过程多元评价的方式,即采用小组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这主要针对小组提交的活动方案质量、医生的自我介绍、演员表现力、提问的技巧、倾听的技巧、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表现、团队配合度、结构的完整性、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结任务:各小组总结问诊前的准备技巧、提问技巧、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复述技巧、核实技巧、结束问诊技巧,同时每个角色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总结等。
五、结语
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能力,而在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中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要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专业人际沟通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构建模块化教学设计思路,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发挥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教学成效,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人际沟通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4-03-14)[2023-12-18].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4-03/14/content_2638989.htm.
[2]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3-05)[2023-12-18].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
[3]何克抗.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学者对西方建构主义的批判吸收与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1):14-29.
[4]郭建.模块化项目教学法之实践与探索:以中职营销类专业实训教学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徐鸿丽,任祥华.杜威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变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8):22-25.
[6]韩艳丽.基于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中职文秘专业《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设计[D].昆明:云南大学,2019.
[7]卢培冬.模块化教学在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应用研究[J].时代汽车,2023(19):46-48.
[8]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9]李军,赵丽丽.高中政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134.
[10]徐建国.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