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以“入学第一讲”为例论文

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以“入学第一讲”为例论文

6

2024-04-19 10:43:4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探究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文章以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入学第一讲”的10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将课程思政引入“开学第一讲”,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分析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入学第一讲”较好地融合了思政元素,对课程教学满意;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均呈高度正相关,最后于讨论部分提出了“三经三纬”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摘要:为了探究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文章以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入学第一讲”的10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将课程思政引入“开学第一讲”,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分析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入学第一讲”较好地融合了思政元素,对课程教学满意;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均呈高度正相关,最后于讨论部分提出了“三经三纬”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类研究生;“入学第一讲”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正式提出“课程思政”概念,要求高校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为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进课程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自该文件印发以来,本科生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而研究生的思政改革却未得到充分关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仍然严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3],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医学类高校研究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如何保证医学类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就成了备受关注的课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课程思政的开展,具体如下。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觉悟不高。医学类研究生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及科研学习任务,有48%的医学类研究生表示没有时间参加思政教育[4]。学业、就业是医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来源[5],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促使他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如何顺利毕业上,对社会价值、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追求逐渐弱化。在科研诚信方面,部分医学类研究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科研诚信意识较薄弱,学术不端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医德医风方面,部分医学类研究生对医德医风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有20%的学生对于不良的医德医风现象持认同态度[6]。近年来,随着医院负面事件的频繁发生,医学类研究生救死扶伤的信念产生了动摇。第二,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不成熟。自2017年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以来,仍有部分医学类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并未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养要求,如现行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教学能力设置了具体考核要求,但对思想政治素养无相关考核要求。高校“依葫芦画瓢”式地专注于医学类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而缺乏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和评估考核。可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需要从制度、理念和实践等层面进行积极研究和探索。虽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做出了指导,要求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各个环节。但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缺乏规范的管理措施。部分高校教师针对医学类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却因为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较小等,未能在校内进一步推广应用。也有部分高校未充分发挥统筹资源的作用,没有组织教师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动情点”“融合点”,以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同的课题组、教研室、教师“各自为政”“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第三,研究生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要调动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思政意识方面,医学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没有深入理解和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思政建设意义的认识不够,甚至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混为一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应对医学类研究生持续扩招这一挑战,培养更多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医学类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一些高校,虽然导师队伍已经进一步趋于年轻化,但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和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导师认为自己只需要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即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较为薄弱。研究发现,很多高校存在师生沟通交流较少、偏学术交流而少道德操守交流[8]、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不充分[9]等问题。在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方面,部分高校缺乏针对课程思政的专项培训、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评课讲课等教学活动[10],缺乏课程思政的培训团队、课程指导督导团队;没有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没有形成传帮带的课程思政氛围。在调动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形成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体系。

  无论是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全面推进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都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入学第一讲”为试点,探索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意义,以期为后续构建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三经三纬”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支撑。

image.png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入学第一讲”的10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入学第一讲”共5节课,5节课的主要内容分别为思政第一课;科研道德与学风教育;医院教育情况和研究生管理要求;研究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管理要求;如何做好研究生学习规划。课前教师要充分挖掘每节课的思政元素,课中则主要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导向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比如,在科研道德与学风教育课上,教师可列举近3年轰动学术圈的数据作假、论文抄袭剽窃事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频繁出现学术不端现象的原因及其危害,可采取什么预防措施,以及应持有怎样的科研学术态度。在研究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管理要求课上,教师可设置小组讨论问题,如“平时有哪些释放压力的方式?”等。在如何做好研究生学习规划课上,教师可展示上届优秀毕业生的风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思考研究生应具备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应如何规划研究生生涯。讲座结束后即刻使用问卷星网络测评平台发布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8道题目,分属三大板块,均采用量化评分方式。第一板块请学生对思政融合度进行评分,旨在了解相关思政点与专业知识是否有机融合,评价标准为课程思政融入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否具有启发性;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是否丰富,且能够充分阐明相应的思政目标。第二板块请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旨在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为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课中学生是否有参与感;课后学生是否有获得感。第三板块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对思政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能否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问卷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image.png

  (三)评价指标

  使用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表示思政融合度、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评分的分布情况。使用散点图和趋势线展现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思政效果之间的关系,用Person方法分析两者间有无相关性,r值范围是[-1,1],“-”表示负相关,“+”表示正相关,|r|<0.3为低度相关,0.3<|r|<0.5为中度相关,0.5<|r|<0.8为中度相关,|r|>0.8为高度相关。

  (四)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 27.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双侧P<0.05,则认为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共102名研究生新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如表2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入学第一讲”较好地融合了思政元素(评分均值为9.39分)。学生对入学教育讲座5节课程的评价都很高,按讲课顺序的评分均值依次为9.50分、9.52分、9.49分、9.52分、9.50分。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很满意,9—10分的学生占比超过80%。大部分学生认为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实施“入学第一讲”,对自身产生了积极和深远影响,其中了解道德规范评分为9.42分,做好学业、职业规划评分为9.38分。

image.png

  (二)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课程思政融合度评价越高,学生对课程就越满意。具体分析结果显示,思政第一课,科研道德与学风教育,医院教育情况和研究生管理要求,研究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心理健康管理要求,如何做好研究生学习规划这5节课的思政融合度与课程满意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24、0.904、0.859、0.904、0.843,均为高度相关,且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同向而行,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医学类研究生的广泛认可。

  (三)思政融合度与思政效果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思政融合度越高,对研究生道德规范的影响越大,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843,为高度相关,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如图2(a)所示。思政融合度越高,对研究生未来的学业、职业规划影响越大,两者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865,P<0.05),如图2(b)所示。结果表明,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医学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他们的行为规范产生深远的影响。

image.png

  三、讨论

  医学类研究生作为中国医药卫生战线未来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影响和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11]。通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课程思政融入“入学第一讲”,结果显示,大部分医学类研究生很喜欢课程思政这种教学模式,且这种教学模式对研究生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思政融合度越高,学生对课程越满意,就越能影响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和道德规范,即思政效果越好。本研究证实了课程思政对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久工程,也是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的响应,仅靠“入学第一讲”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鉴于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优化管理制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机制,并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坚持全员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落实“主引领、全覆盖”,进而实现全体师生参与、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目标。结合目前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在“新医科”基础上[12]构建了“三经三纬”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通过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经度,设置“三个目标,相互协同”“三类课堂,三维一体”“三类教师,交叉融合”三个纬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从而帮助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第一经纬: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三个目标相互协同

  虽然不同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各异,但均存在思政目标模糊的问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程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要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应明确改革目标。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应在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的基础上,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与医学的紧密结合,即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培育内容的基础上囊括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健康中国”建设要求等,并确保目标之间相互协同,从而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第一个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研究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个目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研究生深刻理解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提高个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第三个目标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育医学类研究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习惯。

  三个教学目标相互依存、协同促进,即坚定理想信念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深刻的影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前提,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理想信念。在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深层提炼课程涉及的医学病例、社会热点问题、科研进展等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对医学类研究生进行启发、引导,以达到以上思政目标。比如,在专业课“流行病学”中引入传染病防控的案例,在教授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基础上,引导其认识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使命,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可度、职业责任感及学习内驱力,从而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在“论文写作”课程中,融入学术圈的数据作假、论文抄袭剽窃事件,培育医学类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助于实现第二个课程思政目标。在研究生临床轮转过程中,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环节教育学生严谨求实、因病施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实现第三个课程思政目标。

  (二)第二经纬:科学规划课程建设,三类课堂三维一体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针对研究生课程思政缺乏教学目标、教案设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措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建设,课程的思政功能就无法发挥出来[13]。在当下发展的新阶段,仅靠理论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很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故促进三类课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第一课堂主要指理论课堂,重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主要指课内实践活动,可通过新媒体、案例讨论、新闻解析等方式实现,或者设立研究生交流群、课程思政专栏,建立师生之间自由平等沟通的平台,以便时刻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第三课堂主要指为研究生搭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增加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包括建设临床和科研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

  要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就必须精准把握三类思政课堂之间的内在关系,即理论课堂是基础,课内实践是媒介,社会实践是延伸[14],三类课堂三位一体,进而搭建成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医学类研究生一般有半年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临床轮转学习或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三类课堂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是衔接本科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键时间窗口,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并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过程中,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课内实践课堂是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媒介,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从理论走向实践。医学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或科研实践,对此,高校应明确思政目标,让导师或带教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组会、义诊等学习机会,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从而让学生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三)第三经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类教师交叉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主力军”。医科院校中有思政课程教师、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师三类教师。思政课程教师是对思政教育内容最为了解、掌握程度最好的一类教师,在改革中应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两类教师指明发展方向。而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培育研究生专业能力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但其多数不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

  对于以上问题,首先,需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可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即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是研究生导师职责之一。研究生导师在不仅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教导者”,也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学识学风及为人处世的“引导者”。导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对此,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一是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实施教学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得更自然、更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思政教育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二是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如组织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比赛、教学培训,分学科经常性地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校内、高校间交流互进等[15],以便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16]。此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即对优秀教师给予评优评先等实质性鼓励,并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概言之,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促使三类教师交叉融合,做好课程思政的主导者。

  四、结语

  医学类研究生招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医学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不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不成熟、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未到位等问题,故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入学第一讲”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发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了育人效果。思政融合度越高,对研究生道德规范的影响越大,故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仅靠“入学第一讲”是远远不够的。在目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的背景下,结合“新医科”理念,本研究团队构建了“三经三纬”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通过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经度,“三个目标,相互协同”“三类课堂,三维一体”“三类教师,交叉融合”的三个纬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期望通过医学类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促进“新医科”建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专业技能和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层次创新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eqid=e4f5b2 d600111e3f0000000264813b2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d988cfd0003ee5500000 003642e6a65.

  [3]徐斌,杨萍,陈羽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50-52,78.

  [4]刘琪,延玉莲,高美玲,等.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现状特征及提升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104-108.

  [5]刘黎明,程薇,谭曦,等.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3):51-54.

  [6]王川,陈琳,赵媛媛.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医德医风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5):11-14.

  [7]王允,赵璐,周成华,等.《药理学进展》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3):187-190.

  [8]景云川,周骁男,崔佳乐,等.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思政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4):11-12.

  [9]施广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研究: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J].大学,2022(36):38-41.

  [10]周融,刘登峰,黄强.高校专任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认知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以某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8(27):37-40.

  [11]王娜,张诗琴,钮燕,等.临床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培养方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8):181-184.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0-09-17)[2023-11-1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13]张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14]王晨,张玉喜.探索新时代高校“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科学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7):29-32.

  [15]邹日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248-250.

  [16]年亚贤,王政.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