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论文

2

2024-04-19 09:33:5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点关注。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了真正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建议。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点关注。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了真正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法治;融合路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情感,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全面推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结合新时代背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单调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往往限于教材,甚至部分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这一问题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堂活动中忽视学生对知识理念的理解,导致学生并不理解遵守社会道德和相关法律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出现认知错误和偏差。其次,忽视隐性教育。很多教师在对教材内容或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明显的表象更关注,而对教材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教化元素或实际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1]。再次,忽视思维能力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关注学生对具体事件对错的判断,并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判断是非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后,忽视道德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律的强制性非常重视,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社会行为是具有两面性的,道德性与法律性构成事件与行为的主要内涵。

  (二)教学方式陈旧

  《课程标准》的提出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得以更新,要求教师保证课堂活跃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比较被动,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灵活度明显不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不仅打击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学生在面对实际社会事件时仍然不知所措,这与《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背离[2]。

  (三)教学评价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单一具体在两方面。首先,评价方法单一。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一般是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或测试的分数来判定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并不适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评价内容单一。部分教师更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作业的对错,而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能力素养和道德品质并不作为评价内容。这种情况不仅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形成“分数至上”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image.png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教学内容丰富化

  1.开发教学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仅依靠教材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有效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3]。

  根据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元素,充分认识教材中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连接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德育与法治教育认知,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协调发展。第二,充分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为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最适合小学生的素材,推动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时,教师可以借助“我们的班规我们定”这一课时,从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如“每个人都是班规的执行者、守护者”“班规可以改进”等相关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民主、平等,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离不开班级成员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充分展现学生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教师借助“班规制定”的知识内容延伸到“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之上,引申出班级的和谐健康离不开班规的约束,而国家的稳定发展更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借用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完善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对枯燥,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产生学科认知错误。所以,教师应完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活泼、灵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深刻感知道德与法治教学严肃与活泼并重。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文字性的教学内容图片化、视频化甚至音乐化,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冲击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质量[4]。同时,教师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知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关联,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奋发向上的爱国之情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同时教育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历史相关问题,仅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影视题材或相关图片进行播放,并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这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利用气氛渲染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外,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生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也能给予教师积极的信息反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式创新化

  1.合作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为其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创造条件。合作教学法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采用合作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实现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例,该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坚守环保原则,对相关的环保法律有基础的认知。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德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变废为宝有妙招”,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都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如利用饮料瓶制作花瓶、笔筒,利用旧衣服制作桌垫等,然后在各小组制作完毕后,鼓励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作品,最后由教师集中点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合作意识,还能让学生对环保相关规定有深刻的认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

image.png

  2.实践教学法

  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较少,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明显不足,所以将教材知识延伸到课外实践,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展开思考与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是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5]。教师应对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结合学生的发展诉求和教学目标,从德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角度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学科的正确认知,在实际的案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综合素质。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为例,其中,第九课时“正确认识广告”的内容较特殊。广告是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其中也会包含一些不良信息,社会上更是存在乱贴小广告的现象。学生需要有分辨信息的能力,对社会中的相关事件能够从道德与法治两方面进行分析。教师针对德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小小清洁工”,组织学生开展清除小广告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和街道,对乱贴的小广告进行清除,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广告的两面性,认识到广告对市容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污染,而广告中的虚假宣传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就实现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评价并不符合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将关注点从考试成绩和作业情况转移到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全面提升上。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从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角度,改变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6]。

  例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如积极性、专注力以及活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作业情况时,可以从学生的态度、完成情况以及字迹工整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能否独立解决问题等角度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信息作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促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深刻认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从内容、方式和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念,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秋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J].华夏教师,2022(13):76-78.

  [2]赵坤.在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的分析[J].吉林教育,2022(10):26-28.

  [3]岑志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情境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求学,2021(32):25-26.

  [4]魏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的有效路径[J].吉林教育,2020(34):6-7.

  [5]孙蕊.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20(36):121-122.

  [6]刘青.面向德育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研讨[J].吉林教育,2022(2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