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强化秩序感培养助力幼小衔接――幼儿园体育活动探索论文

强化秩序感培养助力幼小衔接――幼儿园体育活动探索论文

1

2024-04-18 13:42:3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秩序感是幼儿产生自律意识、接受规则约束的基础,有助于幼小衔接阶段的顺利过渡。在幼儿园开展规 则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幼儿的秩序感。

  摘 要: 秩序感是幼儿产生自律意识、接受规则约束的基础,有助于幼小衔接阶段的顺利过渡。在幼儿园开展规 则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幼儿的秩序感。教师应结合幼儿园教学实践,以培养秩序感并确保 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为目标,通过让幼儿参与体育游戏规则的制定,体验在不同规则下如何达成既定目 标,怎样与他人沟通协调,使幼儿感悟行为准则、规范和秩序的意义,形成自我克制、接受约束、遵守规范、维 护秩序的意识,缩短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期。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秩序感;培养策略;体育活动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课堂教学时间明显延长,教学纪律更严格,校园环境区别明显,这对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和必备技能方面的准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都在探索各种可行途径,但采取的措施大多集中于知识储备方面,对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和规范极少涉及。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无所适从,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探索强化幼儿秩序感和规则意识的途径,让幼儿具备足够强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过渡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秩序感之于幼小衔接的意义

  (一)具备合规意识,接受规则约束

  形成秩序感意味着幼儿对身边事物有了正确认知,思考问题时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从不同立场和视角考虑得失。有了规则意识并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标志着幼儿具备了社会性。而这些都是幼儿适应学校教育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融入新集体的必要条件。在幼儿步入小学的初期, 言行受到的约束力度与幼儿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同[1]。课堂不再以游戏为主、上课期间不可以随意走动和交谈、课时变多且每堂课的时间明显加长,这种全新的校园生活模式处处以规则为先,倘若幼儿欠缺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就会出现违纪行为,并对教师的指正感到困惑,容易产生挫折感。例如,尽管教师和家长已 经明确纪律要求,初入小学的部分学生还是会习惯性 地在课堂上和同伴随意交谈,或者在上课时间做其他 事情。这些行为表明:幼儿虽然聆听了课堂行为准则, 却并没有领悟它的意义, 没有发自内心地接受约束, 这 是典型的缺乏秩序感的表现。而幼儿具备秩序感,就 会遵守规则,接受规则的约束。

  (二)领悟道德规范,学会自我管控

  在课堂上大声喧哗,在课间肆意玩闹而不顾自己 和他人的安全,这些小学低年级学生常见的不当行为 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也体现了学生没有遵从社会道 德规范的意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幼儿缺 乏自我管控能力直接相关 [2]。如果在幼小衔接阶段有 目标地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可以引导他们感悟道德规 范,意识到个人行为会给身边其他人带来影响,学会 站在不同立场思索,形成自我管控和约束自己行为的 意识。例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 的类似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共情能力强的特点, 提 示幼儿思考:如果其他幼儿也这么做会是什么情形?使 幼儿感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意义,在玩闹、 自娱自乐时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形成一定的自我管控 能力。

  (三)有团队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过渡到具备社会性, 需要经历一个秩序感和团队意识形成的过程。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幼儿的自我定位可能会不正 确,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如果教 师难以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幼儿的情感就容易受到 伤害。例如,绝大多数幼儿早已习惯得到幼儿园教师 的全方位关注,但在进入小学之后,师生比例明显小 于幼儿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再是熟悉的形 式。部分幼儿会觉得受到冷落,遇事变得不自信且情 绪不佳。但经过有意识的秩序感训练,幼儿会形成团 队意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需要协作互助。 有了这样的认知,幼儿就能很快理解并接受小学校园 的模式和规则,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

  (四)学会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对幼儿而言,由于他们的自律能力有待提高,很 多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惯性,理解规则要求、意识到 应当遵守校规校纪,并不意味着言行就能达到相应的 要求。所以, 在进入小学初期, 通常都需要一段时间, 小 学生才能真正达到知行一致 [3]。如果在幼儿园学习末 段,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系统化的秩序感训练,则可 以有效强化幼儿的自律能力,让幼儿的行为习惯符合 小学校园的规范。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的室内体育活 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幼儿听从指令、控 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如以木头人游戏的方式比一比看 谁保持静止的时间最长。趣味性十足且又带有竞争性 质的游戏既能训练幼儿的反应速度、肢体协调性,达 成体育教学活动目标,又能强化幼儿的自控和自律能 力,还有助于幼儿形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F329D513-107F-4cba-9F2C-72B190A9E916.png

  二、体育活动对幼儿秩序感的影响

  (一)以规则为前提,让幼儿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体育活动对秩序感培养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以 规则为前提进行的。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经验,相当 于引领幼儿认识规则制定、执行的全过程。而秩序同 样建立在规则之上,幼儿如果能够理解体育活动中规 则的作用,就能感知秩序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带领 幼儿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时, 必然会涉及对玩法的讲解。 例如, 在组织幼儿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老鹰”可 以用什么样的动作发动进攻,“鸡妈妈”可以怎样庇护 身后的“宝宝”,都属于规则范畴。幼儿在聆听并体验 之后, 可以深刻理解到, 只有所有玩伴都遵守规则, 才 能维护游戏活动秩序。另一方面,当游戏中出现违规 者时,其他幼儿必然会不满。此时,教师应引导幼儿 展开探讨,可以使幼儿深入思考,意识到执行规则和 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二)丰富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体验规则和秩序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没有规范的教材和大纲约束, 活 动形式有很大选择空间,有利于引导幼儿体验多种情 境下的规则和秩序,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和自 律能力。首先,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间相对自由,教 师可以根据天气状况、幼儿的身心状态,灵活使用园 内外场地和器材,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丰富 幼儿的体验 [4]。例如,在阴雨或者气温较低时,教师 可以在室内游戏区组织体育活动,以日常教学用的玩 具为器材和道具,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包含爬、跳、跑 等基础动作的趣味性游戏。这些貌似随意、简单的体 育游戏活动都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保持活动场 内的必要秩序。教师要善于引导,促使幼儿形成遵守 规则的意识。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秩序感培养目标, 创 设适宜的体育活动情境,让幼儿在相对熟悉的场景中 体验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满足自己的探究和娱乐需求。

  (三)训练必备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玩乐和身体锻炼的需 求, 还有助于训练幼儿的社交能力, 使幼儿掌握交友、 协商技巧,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观念。这样,当进 入小学校园时,学生就有能力应对人际关系变化,避 免心理上受到冲击。此外,为了能够赢得竞争性游戏 的胜利,或者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幼儿还必须保持 沟通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让幼 儿掌握沟通技巧,以便之后顺利融入小学的班集体。

FB3839D6-3CEA-4dc0-AA34-29F179CA3677.png

  三、体育活动中的秩序感培养策略

  (一)参与游戏规则制定,感悟规范和秩序的真谛

  为了让幼儿对规范和秩序产生感性认知,尽快适 应小学校园内各种言行约束,在体育活动策划组织过 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制订环节 [5] 。 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拟用椎桶、跳绳、呼啦圈 为器材, 设计竞争性游戏, 让幼儿按照各自特长分组, 每组学生以接力方式完成奔跑、跳绳和呼啦圈运动, 先 抵达终点者获胜。在向幼儿介绍初步构想并进行演示 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就接力方式、运动量、小组内部 分工等规则和玩法展开讨论。幼儿在稍作交流之后, 就 能按照公平原则提出许多问题和建议。例如,如果有 同伴无法完成任务,能不能临时换人?要是有人违反 规则怎么办?经过这些探讨,幼儿对游戏规则会有深 层次思考,意识到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公平性、可行 性等多种因素。要想确保规则顺利执行,需要所有人 都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让游 戏活动如预期那般有趣,达到让幼儿感悟规则和秩序的目的。

  (二)创新体育活动内容,吸引幼儿投入其中

  只有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幼儿才能真实体会到 遵守规则的意义,逐步建立秩序感。所以,教师要针 对幼儿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不断创新体育活动 内容,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例如,在室内活动的设 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器材和物料用法,吸引幼儿 参与活动。例如,幼儿发挥想象力,将跳绳作为情境 创设材料, 变身成需要跨越的溪流、天边悬挂的彩虹, 或 者把可以拍的皮球作为抛掷训练器材。这些都能使幼 儿获得新鲜体验的动力,还能使幼儿对规则的灵活性 有所认识,避免对学习环境中行为规范的变化产生应 激反应。

  (三)灵活设计游戏规则,有目标地训练幼儿适 应能力

  为了让秩序感训练更加贴近幼小衔接的现实要 求,教师应针对小学学习生活特点,对幼儿园大班的 体育游戏规则进行灵活设计,帮助幼儿尽早做好心理 准备。例如,针对小学教师要求严格、学习竞争比较 激烈的特点,为了训练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可在设 计抱团游戏方案时细化规则。首先,要求学生在听到 数字信号后,迅速按照正确的人数抱团,并在发出指 令之后进行倒计时,计时结束时,没有完成任务的幼 儿暂时淘汰出局。其次,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竞 争性,教师可逐步提升对学生反应速度的要求,比赛 时间逐渐缩短。最后,自第二轮游戏开始,每一轮比 赛中表现最好的队伍,都可以从预先设定的猜谜等小 游戏中选择一种,让被淘汰的幼儿参与,优胜者可以 复活重新参与抱团游戏。在这样的规则下,所有幼儿 都能感受到,即使在某一种规则下输掉了竞争,还有 机会参与其他游戏并得到第二次机会,此外,如果幼 儿遵从规则和指令行事,既可以获得成就感,还有可 能得到额外的奖励。幼儿有了这些感悟和经验,便可 以有效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对基于规则和秩序的竞 争形成正确认知。

  (四)强化互动交流,引导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为了缩短幼小衔接适应期,教师有必要在大班教 学中引导幼儿形成符合要求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活动 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把握好交流互 动时机,及时规范幼儿的行为。例如,在角色扮演类 体育游戏中,当个别幼儿行为不当时,教师可以引导 该幼儿观察身边的表现优异者,使之意识到靠违反规 则来获胜是无法得到赞扬的。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幼儿之间就规则、合作问题进行交流和协商,使幼儿养 成用正确方式解决分歧、遇事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五)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体验不同规则下的人际关系

  让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幼儿进 行身体素质训练,而是在保证活动量的前提下,创造 丰富体验、提升认知能力的条件, 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设计可以根据场地、设施情 况, 形成多种多样的模式。在大班体育活动设计中, 教 师可以采用竞争性游戏、舞蹈、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 让 幼儿体验在不同类型游戏规则下,如何处理与同伴之 间的人际关系, 在增强幼儿社会性和秩序感的同时, 培 养幼儿自律意识,锻炼幼儿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在竞争性游戏中,幼儿可以体验到竞争内涵,强化自 身的情绪自控和心理调适能力;舞蹈等纯娱乐性质的 体育活动, 可以让幼儿发挥创造性, 学会彼此欣赏, 意 识到人各有所长;角色扮演类游戏则涉及分工、配合 问题,而且在拟真场景中扮演各种角色,可以丰富幼 儿的社交经验,使幼儿学会站在不同视角理解规则和 秩序,增强社会适应性,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四、结束语

  体育活动与秩序都建立在规则之上。在幼儿园大 班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秩序感,能够明 显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有助于缩短幼儿 的幼小衔接适应期。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幼儿秩序 感的重要性,在体育活动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幼儿秩 序感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潘春霞.幼小衔接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研究[J].世纪 之星(小学版),2022(2):88-90.

  [2] 杨艳霞.强化秩序感培养 助力幼小衔接:幼儿园体 育活动探索[J].体育视野,2021(9):99-100.

  [3] 代丽,田穗.规则游戏在幼儿园大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2(9):97-100.

  [4] 吕明位.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收藏 界:名师探索,2018(5):70.

  [5] 范庆磊,陈郁萍.对体育“幼小衔接”的思考与探 索[J].教育导刊,2019(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