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教学感知对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

教学感知对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论文

1

2024-04-18 12:31:5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S大学2017级本科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将其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排斥型四种类型,研究了教学感知对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S大学2017级本科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将其分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被动顺应型、排斥型四种类型,研究了教学感知对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关键词:教学感知,学业表现,本科大学生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本科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学生学业表现作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及学生升学与就业的重要考核维度,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大学生学业表现指的是以GPA来表示的累积的课程学业成绩[1]。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在相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感知到的教学管理力度不同(即教学感知),这会影响其学习投入行为和学业表现,从而影响本科教学活动的成果[2]。本科教学活动的成果与学校对教学的制度化安排有关,也与学生认知和学习投入质量有关。但许多学校过分强调教学制度的外在动力,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过度”的制度压力对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造成了负向影响,抵冲了本科教学活动的成果。大量实践表明,控制性教学策略与学生自主学习投入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与更高质量的参与度、学业表现形成良性循环[3-4]。因此,“适度”的强制性教学策略与不同类型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相契合,才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S大学作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教学感知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并剖析了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探析其学业表现差异的缘由,以便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帕斯卡雷拉变化评估一般化模型为依据[5],对S大学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机制提出理论假设。第一,教学感知对学生互动满意度具有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知到教师在考勤、教学内容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管理严格负责时,其对于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就有所提升。已有研究表明,规范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影响学生互动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6-7]。第二,教学感知对学生课程投入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当学生感知到教师在课程内容讲解、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课堂讨论、小组设计等方面认真负责时,其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课程投入质量就有所提升,能够积极做好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及时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8-9]。第三,学生互动满意度对课程投入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个体组织对制度的感知、预判、体验与心理反馈,直接影响个体组织的行为取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和制度的满意度,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10]。第四,学生互动满意度对学业表现具有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学校、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水平,会对其学业表现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互动满意度是学业成绩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11]。第五,学生课程投入质量对学业表现具有直接影响。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及时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一系列行为,对于学生学业表现有积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课中和课后的课程笔记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12]。

  本研究以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模型为样本分类参考,以大学生就业意向明确度为横轴,以大学教育在各方面对学生学习成长的作用程度为纵轴,将学生群体分为四类:大学教育对其学习成长的作用程度较高且就业意向明确度较高的学生归为“高度匹配型”;大学教育对其学习成长的作用程度较低且就业意向明确度较高的学生归为“独立型”;大学教育对其学习成长的作用程度较高且就业意向明确度较低的学生归为“被动顺应型”;大学教育对其学习成长的作用程度较低且就业意向明确度较低的学生归为“排斥型”[13]。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S大学2017级本科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教学感知(JXGZ)设计8个测量项;互动满意度(MYD)设计7个测量项;课程投入质量(KCTR)设计6个测量项;学业表现设计1个测量项。另外,设计用于学生群体分组的2个问题组:学生就业意向明确度设计4个测量项;大学教育作用程度设计8个测量项[14]。本次调查在2018年收回问卷1 760份,有效问卷1 515份,有效率为86.08%,2019年收回问卷1 558份,有效问卷1 388份,有效率为89.09%,总有效样本量为2 903份。学生群体分类后:高度匹配型(60.70%)、独立型(5.99%)、被动顺应型(29.45%)、排斥型(3.86%),组别规模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当。

  (三)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 25.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15]。克朗巴哈系数(教学感知0.782、互动满意度0.866、课程投入质量0.712)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教学感知0.791、互动满意度0.886、课程投入质量0.761)均高于0.7,说明建模的信效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指标进行项目分析。决断值CR全部呈现出显著性,且分析项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值全部高于0.2,说明各测量项有效。本研究运用Amos 25.0对研究问题建模,经过不断修正,得到修正模型,如图1所示。在进行路径分析之前,本研究对模型检验是否存在“违犯估计”的现象进行检验,模型误差方差的测量误差值为0.011—0.352,并无负的误差方差存在,估计系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为0.163—0.838,皆未超过0.95,结果显示,此模型并未发生“违犯估计”的现象,因此可以进行整体模型拟合度的检验。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GFI(0.938)、NFI(0.905)、TLI(0.900)和CFI(0.914)均大于0.9,RMSEA(0.056)小于0.06,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如图1所示,箭头线上显示的是标准化路径系数,其中学生互动满意度对学业表现的直接影响是负向的,而教学感知对互动满意度、教学感知对课程投入质量、互动满意度对课程投入质量、课程投入质量对学业表现的直接影响都是正向的。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麦金农提出的Bootstrap置信区间法检验中介效应[16]。即运用Amos 25.0中的Bias-corrected和Percentile两种置信区间估计方法,且Bootstrap样本数设置为5 000次,置信区间设置为95%,得出如下实证结果。

    (一)高度匹配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1所示,高度匹配型学生的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总间接效应为0.036,正向效应值表明高度匹配型学生感知到的教学力度越强,其学业表现越好。其中,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来提高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56,表明该路径是提高高度匹配型学生学业表现的最优方案。另外,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互动满意度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38,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互动满意度,再通过课程投入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18。这表明教学感知越强,高度匹配型学生的互动满意度越高,且其会直接反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但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可以正向作用于学业表现。

111.jpg

  从路径显著性来看,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65,-0.017]、教学感知⇒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30,0.089]、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09,0.031],区间内均不包含0,因此判定以上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由此可见,高度匹配型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机制如下: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是通过将学生互动满意度或课程投入质量作为平行中介作用的结果,也是通过学生互动满意度、课程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的结果。

  (二)独立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2所示,独立型学生的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总间接效应为0.069,正向效应值表明独立型学生感知到的教学力度越强,其学业表现越优。其中,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来提高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101,表明该路径是提高独立型学生学业表现的最优方案。另外,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互动满意度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52;教学感知通过提高学生互动满意度,再通过课程投入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20。这表明教学感知越强,独立型学生的互动满意度越高,且会直接反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但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可以正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从路径显著性来看,教学感知⇒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11,0.282],区间内不包含0,因此判定该路径的中介效应显著。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176,0.013]、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06,0.077],区间内均包含0,因此判定这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由此可见,独立型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机制如下: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是通过将课程投入质量作为平行中介作用的结果。

222.jpg

  (三)被动顺应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3所示,被动顺应型学生的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总间接效应为-0.008,负向效应值表明被动顺应型学生感知到的教学力度越强,其学业表现越差。

333.jpg

  其中,教学感知通过促进课程投入来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42,表明该路径是提高被动顺应型学生学业表现的最优方案。另外,教学感知通过促进学生互动满意度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67;教学感知通过提高学生互动满意度,再通过课程投入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17。这表明教学感知越强,被动顺应型学生的互动满意度越高,且会直接反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但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可以正向作用于学业表现。

  从路径显著性来看,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116,-0.032]、教学感知⇒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13,0.086]、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06,0.036],区间内均不包含0,因此判定以上三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显著。由此可见,被动顺应型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机制如下: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是通过将学生互动满意度或课程投入质量作为平行中介作用的结果,也是先通过提高互动满意度,再通过提升课程投入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的结果。

  (四)排斥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分析

  如表4所示,排斥型学生的教学感知对学业表现的总间接效应为-0.014,负向效应值表明排斥型学生感知到的教学力度越强,其学业表现越差。其中,教学感知通过促进课程投入来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31,表明该路径是提高排斥型学生学业表现的最优方案。另外,教学感知通过提高学生互动满意度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47;教学感知通过提高学生互动满意度,再通过课程投入来影响学业表现的效应值为0.002。这表明教学感知越强,排斥型学生的互动满意度越高,且会直接反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但通过促进学生课程投入,可以正向作用于学业表现。从路径显著性来看,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244,0.034]、教学感知⇒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88,0.183]、教学感知⇒互动满意度⇒课程投入质量⇒学业表现路径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023,0.052],区间内均包含0,因此判定这三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由此可见,排斥型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机制不显著。

444.jpg

  三、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发现,首先,教学感知对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人而异,其中教学感知对高度匹配型和独立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是正向的,对被动顺应型和排斥型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是负向的。其次,教学感知对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路径也不同,其中课程投入质量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如何提高不同类型本科大学生学业表现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对于高度匹配型学生,注重这类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型学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和毕业去向明确,且与学校的教学制度相一致,他们理解且接受学校教学安排。学业表现和学习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背后的自主和可控的动机所调节的。对此,学校教学应具有发展性特征,将教学活动的阶段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持久性进行统筹,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从而满足这类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例如,开设考研交流班、提供职业规划服务等,让他们的发展与学校教学安排紧密贴合。在提高这类学生教学感知的同时,还应注意将其互动满意度转化为课程学习投入质量,鼓励他们将学习目标落实到实际学习行动中,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图片1.png

  第二,对于独立型学生,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独立型学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和毕业去向明确,但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不以为然,他们更倾向于以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校外兼职、社团活动上。对于这类型学生,学校应尊重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变教学制度。例如,让他们从自身目标与兴趣出发,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同时建立校内学分互认制度,充分发挥独立型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通过提高独立型学生的教学感知,将他们逐渐转化为高度匹配型。

  第三,对于被动顺应型学生,协助他们确立学习目标。被动顺应型学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及未来去向均不明确,他们期望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高度匹配型学生相比,他们缺少学习目标;与排斥型学生相比,他们更愿意接受学校的安排。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切不可从上至下施压,以防将这类学生推向排斥型。学校应该以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切入点,逐渐帮助这类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提高课程投入质量,将他们转化为高度匹配型。

  第四,对于排斥型学生,引导这类学生接受教学管理安排。排斥型学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及未来去向不明确,同时排斥学校的教学管理安排。教学感知对排斥型学生的影响是负向的,对此,学校应实施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于采取回避策略和反抗策略的学生个体,应协助他们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学分认证上给予他们多条路径,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并向其他类型转变。学校应充分合理利用顶层设计功能,通过自媒体等媒介,引导学生改变对学校制度的认知,促使学生接受或尝试接受学校教学管理安排,积极主动地配合与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教学感知通过课程投入、互动满意度等途径间接影响本科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对于本科教学管理而言,完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大学生类型的不同及教学管理对于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差异性,建立有助于各类型大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LAVIN D E.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researc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65:13.

  [2]周蕾,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成果的影响研究[J].江苏高教,2021(12):95-99.

  [3]李芳.以课堂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7(5):77-80.

  [4]张萍,贺进,刘新宏,等.建立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5(2):81-83.

  [5]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 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5:22.

  [6]GU Q,LU G.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atisfaction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literature analysi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3):1-12.

  [7]FEARNLEY M,MALAY C,FABIA N J.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perceiv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n emer-gency online science cour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22,12(12):1354-1362.

  [8]左秋娟,宋泽华.传统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感知差异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高教学刊,2020(31):49-53.

  [9]苏志雄,魏汉英.大学生对当前教学的感知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的期待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89-90.

  [10]邢磊,马莹,王竹筠,等.满意度说明了什么:学生评教视角下“教”和“学”的关系[J].江苏高教,2022(8):77-83.

  [11]贾月亮,冯昀芊,贾月明.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成绩的影响: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8):64-66.[12]CHEN P,TEO T,ZHOU M.Effects of guided notes on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lecture note-tak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J].Current psychology,2017,36(4):719-732.

  [13]金子元久.大学教育力[M].徐国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

  [14]张俊超,任丽辉.大学教育力视角下大学生类型的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的追踪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61-68.

  [15]周俊.问卷数据分析:破解SPSS的六类分析思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56.

  [16]MACKINNON D P.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