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策略论文

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策略论文

2

2024-04-18 09:39:1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策略。

  关键词:心理育人;图书馆员;高校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等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1]。陈雨漾等[2]通过检索分析2010—2020年国内外9 66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发现,近10年,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等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宽口径”培养模式带来的学习压力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严重挑战。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大学生活幸福感,还会阻碍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生涯发展[3]。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重要的育人阵地,肩负人才培养和弘扬文化等多重使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心理育人是指教育者结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其心理困惑,提升其心理品质。为了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发挥心理育人职能,借助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开展好育人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能力提升。

image.png

  一、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是贯彻高校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2015年,教育部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将“教育职能”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员育人就是要调动高校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鼓励包括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参与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员作为其中一分子,其职责不能再局限于图书的借还、整理和管理,还应当积极开展读者服务、阅读推广、信息咨询等新业务,参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图书馆员更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有利于图书馆发挥心理育人的“第二课堂”作用。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也不强,导致教师难以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大学生也难以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评价存在偏差,因为担心被贴上“有心理障碍”“有精神病”等标签,很多大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相比心理咨询师,高校图书馆员更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通过日常学习管理和读者服务等活动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困惑,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人格、情感等全程性的心理教育与引导,从而发挥图书馆心理育人的“第二课堂”作用。

  图书馆员心理育人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有益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4]。“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就需要探索创新路径,挖掘教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和其他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责无旁贷。相应地,高校图书馆应当推动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鼓励馆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高校图书馆员转变角色定位开展心理育人,既符合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举措。加拿大一项针对788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教学职能应当作为图书馆员职责的一部分,应当是一种责任或期望[5]。英国奥特莱研究机构将“健康”纳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生活影响的四项核心指标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6%)的本科生表示图书馆对他们的健康有积极影响[6]。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表明,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比例从2000年的10.3%增长到2018年的23.8%,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关注的重点,如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自2017年开始实施STEP项目,在学术、社交、日常生活技能三个领域为本校患有孤独症的学生提供服务与支持。这些调查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有助于图书馆员更好地实现心理育人。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员要发挥自身在心理育人方面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和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更好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以切实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身报国的责任担当。高校图书馆员熟悉学校的馆藏资源,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刊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开放和宁静的环境是大学生寻求心灵恬静与舒适的最佳场所,在此,图书馆员通过文献资源推介、日常交流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有利于学生自我调适心理问题,故与心理咨询相比,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效果更好,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形成向善、向美的追求,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道德水准,使其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二、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图书馆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越发频繁。长期以来,图书借还超期、图书遗失赔付、图书馆公共储藏柜使用等问题一直是引发图书馆员和大学生摩擦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高校管理日趋严格,大学生前往图书馆学习的频率越来越高,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其因为入馆规则、公共卫生管理要求等问题与图书馆员发生冲突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学业和生活幸福感也随之降低。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激增反过来加剧了高校图书馆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摩擦冲突。学者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项目,通过对比分析2019年11月和2020年3月两轮追踪调查的数据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显著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比以前,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进程大大减缓,在有就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中,仅有不到30%的大学生声称顺利就业—“已经找到工作”[7]。学者对云南省六所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导致大学生抑郁水平上升[8]。林扬千[9]的研究表明,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容易让处在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陷入“精神亚健康”状态,饱受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的困扰,进而容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争执。笔者的工作实践同样表明,很多大学生因卫生管理或物品管理与图书馆员发生争议摩擦的真实原因其实是考研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出现言语不当,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第二,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履行职能时主要关注文献信息资源、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特色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以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服务的意识还不强。同时,高校图书馆员大多受这种本位思维的影响,将自身职责局限在以阅读和文献资源为中心的服务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党委和学校教师的重要工作,自身没有心理育人的职能和责任。周雪虹等[10]调研发现,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是储藏图书的地方,对于采访、编目、目录组织、书库管理、图书借阅等传统业务部门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对读者遇到的心理问题冷漠应对,缺乏主动服务的热情和意识,更不愿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心理育人主要通过特色文献资源构建(也称为“阅读疗法”)、主题空间建设和健康活动项目三方面进行。相关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大部分停留在主题空间建设上,真正实现主题空间与心理健康服务有机融合的图书馆很少,配置心理育人馆员的高校图书馆更少。张思瑶等[11]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发现,高校图书馆员尚未形成心理育人的意识,无法为大学生的阅读自愈提供文献资源的支持。王景文[12]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馆员配置不足,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在调查的30所图书馆中,仅有30%的图书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图书馆工作内容。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的营业时间长,往往是早8点到晚10点,学生群体数量大,每天借阅量大。高强度、长跨度的工作特点也让图书馆员对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健康工作坊等活动提不起兴趣,积极性较差,从而导致图书馆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停滞不前。

  三、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阻碍了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加剧了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的摩擦冲突,而当前高校图书馆员普遍学历偏低,大多没有专业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具备心理学和医学知识的馆员更少,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限制使得高校图书馆员难以快速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导致摩擦升级,致使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进一步提升,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廖利香[13]针对湖南省6所高校图书馆员的调查分析发现,图书馆馆员中本科学历占比为50.9%,专科学历比例为23.9%,这意味着接近四分之三的图书馆馆员都是本科及以下学历,这与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分析图书馆员的学科背景发现,仅有11.0%的馆员具有图书情报学背景,具备计算机学科知识的馆员约占8.0%,高达77.0%的馆员来自其他学科。莫小春[14]对广西医学高校图书馆员学历结构的分析同样发现,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图书馆员占比最大,约为67%—80%。王景文对我国30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疗法馆员进行调查发现,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的阅读疗法馆员最多,接近四成左右;仅有30%的阅读疗法馆员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

  第二,职业懈怠导致高校图书馆员开展心理育人的积极性较差。高校图书馆员职务晋升的空间非常小,绝大部分馆员只能通过职称晋升途径实现职业发展,但受限于馆员整体的学历结构和高校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职称晋升竞争非常激烈,图书馆员的职称整体不高,在高校的地位不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影响到馆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使其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职业倦怠致使高校图书馆员对工作缺乏热情,情绪低落不稳定,急躁易怒,容易与大学生发生摩擦冲突;职业倦怠还会导致图书馆员消极怠工,厌烦工作,对心理育人等工作失去兴趣,也不愿意更新知识储备,不愿意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心理育人的主观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图书馆服务质量下降。廖利香对湖南省6所高校图书馆员的职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员还没有评上中级职称,拥有高级职称的图书馆员仅占五分之一左右。莫小春对广西医学高校图书馆员职称结构的调研发现,高校图书馆员高级职称占比在16%—25%,职称结构亟待优化。

  四、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策略

  为了鼓励高校图书馆员积极发挥心理育人职能,促进图书馆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结合前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强心理育人馆员队伍建设

  要想推动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馆员队伍建设,就要建设一支具备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首先,配置专职的心理育人馆员,依托健康教育空间建设,发挥图书馆员的心理育人职能。在从外部引进心理咨询师的基础上,鼓励现有馆员积极参与心理培训,丰富馆员的心理学知识,形成一支具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专职馆员队伍;结合大学生不同心理问题的特征表现建设主题空间,构建心理育人的特色课程体系,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与心理压力。例如,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为患有孤独症的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患有孤独症的大学生对“被监视”过度警觉,将大型自习室空间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并借助隔离板、挡板、窗帘、绿植等软性材料遮挡公众视线,营造相对私密安静的学习空间;与此同时,鼓励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馆员担任患有孤独症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导师,以谈话式需求调研作为服务起点,利用空间改造降低大学生的心理恐惧感,获得足够的信任感,最终与患有孤独症的大学生建立联系,以了解患有孤独症的大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这一特殊学生群体降低心理焦虑[15]。其次,重视兼职心理育人馆员和学生馆员建设,整合高校心理育人的人力资源,解决专职心理育人馆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优先选拔具有心理学或医学知识,以及有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馆员作为兼职心理育人馆员,同时积极吸纳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党委、团委、学工处等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工作人员加入图书馆心理育人团队。另一方面,大学生既是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的对象,也能成为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的实施者。高校图书馆可选拔品学兼优、心理素质良好的大学生作为学生馆员,开展心理育人,以便进一步丰富全员育人的内涵,提升图书馆心理育人的效率。相比图书馆员,学生馆员更容易站在大学生的视角掌握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更容易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帮助有需求的大学生缓解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16]。

  (二)提升图书馆员专业素质,掌握语言沟通策略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亟待优化,有心理学或医学学科背景的馆员很少,因此,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有必要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语言沟通策略,能够更好地与大学生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从而疏导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通过自我学习和定期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图书馆员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对于有图书情报背景的馆员,要加强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对于有心理学背景的馆员,则要加强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如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多次选派馆员参加学校心理学院组织的“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小组”,帮助馆员掌握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精髓,保证馆员具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第二,构建多途径、多形式的心理育人服务专项技能培训体系。定期举办专家讲坛,邀请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面向高校图书馆员开讲,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心理辅导技巧,提升图书馆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不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邀请心理育人经验丰富的高校图书馆员分享经验,帮助其他图书馆员结合学校文化和现有馆藏资源,有针对性地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献资源库;鼓励具备心理学知识的图书馆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挂职学习,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馆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能力。第三,开设心理育人教学课堂,提高图书馆员的语言沟通能力。高校应该聚焦学生心理需求分析、心理育人内容筛选、心理育人方法应用等主题,定期开设心理育人教学课堂,要求图书馆员依次作为主讲人参加课堂实践,并进行实践反思,以此积累心理育人经验,提升心理育人能力。

  在进行实践反思时,高校图书馆员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文化差异和情绪变化等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需求,而后有针对性地选取心理育人内容、心理育人方法,运用合适的语言沟通策略,以确保取得良好的心理育人成效。例如,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高自尊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情境导致的负面情绪体验。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员在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除了精选合适的心理育人内容,还要注意语言色彩,用平和的语气对学生开展教育,使其感受到尊重。

image.png

  (三)优化图书馆服务,形成心理育人长效机制

  为了发挥高校图书馆员在心理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应当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优化现有服务,形成心理育人的长效机制。首先,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心理育人的宣传教育,让图书馆员正确认识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到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大力营造图书馆心理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优化高校图书馆空间,合理设计开发阅读疗法主题空间等心理育人的专门场地,根据特色大学生群体需求改造桌椅等硬件设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情绪。再次,结合读书日、开放日及重要庆典等,通过主题展览、读书分享会、心理咨询专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建立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将心理育人成效纳入图书馆员的年度工作绩效,并逐步探索将心理育人成效引入图书馆员职称晋升的评定标准,以此提高图书馆员心理育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设置图书馆心理育人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馆员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馆员的一对一帮扶作用。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员心理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员育人和心理育人,高校要鼓励图书馆员重新认识自身的职责定位,不能再局限于图书的借还、整理和管理,应当将教育职能视为图书馆员的一项重要职能,参与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配置专职的心理育人馆员,建设专门的心理育人空间,并针对馆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引入心理育人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SHEN Y M,MENG F C,XU H M,et al.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prevalence,correlates,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icide attempts[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20,37(8):812-821.

  [2]陈雨漾,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91-1004.

  [3]GAO L,XIE Y C,JIA C H,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158.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3-11-13].http://www.mod.gov.cn/gfbw/sy/tt_214026/4812289.html.[5]GENUISSK J.Librarians’experiences of the teaching role:ana-tional survey of librarian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3(2):103-111.

  [6]刘倩雯,谈大军.英国高校图书馆支持学生健康的服务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2):107-114,121.

  [7]朱芳.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心理压力疏导的思考: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生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4):48-49.

  [8]范俊强,黄雨心,徐艺敏,等.就业焦虑:毕业前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纾解[J].教育学术月刊,2022(9):75-82.

  [9]林扬千.精疲力竭的突围: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1(3):88-93.

  [10]周雪虹,彭海涛.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调查与素质提升策略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41(3):101-106.

  [11]张思瑶,陈哲彦,徐雁.适合高等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疗愈系书目”评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5):87-93.

  [12]王景文.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践现状调查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30(5):75-82.

  [13]廖利香.基于人员结构特点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危机研究:以湖南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J].晋图学刊,2014(3):6-8,25.

  [14]莫小春.智能化时代广西医学高校图书馆员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9):122-123.

  [15]费毛毛.美国高校图书馆自闭症大学生服务管窥:基于东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案例的实证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21(11):82-86.[16]李冬梅,马丽琼.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阅读心理维度优化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7):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