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比较论文

2024-04-17 10:39:2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从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比较、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比较、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方式的比较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比较。
摘要:文章从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比较、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比较、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方式的比较三个方面对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学类课程;工学类课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作为输出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教育,并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更应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时刻准备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高校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同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领域不同,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思维方式也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各类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都不能千篇一律,必然要有所区别,有其特殊性和特色。因此,如何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使之能自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是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以经济学类课程和工学类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来比较它们的异同,以便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比较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无论任何高校、任何教师、任何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1],以真正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结合。这是高校所有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时在内容上具有的共性,经济学类课程和工学类课程也是如此。
经济学类专业是为经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培养从事经济分析、预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而工学类专业则是为相应的工程领域培养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二者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不同,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由专业知识引申到相关的思政内容必然也有所区别。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经济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而工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由此可见,二者进行课程思政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因此,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让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使之不突兀、不牵强,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这对于确保思政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基于此,经济学类与工程类课程教师都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按章节内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每章、每小节、每个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2-4]。
相较工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大多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更易于进行思政内容的自然融入[5]。例如,“经济学原理”这门课作为许多高校的通识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中的热点现象,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注和思考现实问题,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专业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引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祖国的日益富强,这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安排,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由此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工学类课程由于理论性很强,讲授过程侧重公式推导,与思政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没有明显的联系。因此,要在专业课中直接融入思政内容,相对就要困难些[7-10]。教师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陷入枯燥的说教,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努力提炼每章、每节、每个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内容的切入点:通过讲述先贤故事,介绍理论、公式的由来;从课程涉及的专业和行业的角度,引入相关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让学生看到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长处与不足,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紧迫感与责任心。例如,在讲授“仪表与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安全技术”这门课时,教师可以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引申到思政内容。像“特征提取”这个知识点,需要用到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算法,由此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特征提取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到国民经济生活中,如人脸识别就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特征提取的成果,已应用于日常的各种场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这种引申和拓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知识的认可,也能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和使命感。
二、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比较
对于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而言,如何把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自然融合,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当前,可应用于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认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身的言行举止。但这些教学方法存在异同之处,应用过程中发挥的效用也有些许差异,鉴于此,以下将对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异同之处作具体分析。
(一)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相同之处
无论是经济学类课程还是工学类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都应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并选择案例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案例教学法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类课程和工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前沿及热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这些鲜活案例的进一步延伸,能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实现二者的自然契合。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学说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在介绍学者关于财富思想的不同观点时,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自主判断这些观点的对错,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又如,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其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争取在关键技术研发等高科技领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互动探讨法。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教”得多,而学生“想”得少。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接收方式,其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思政教学也是如此,则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真正发挥灵魂塑造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经济学类还是工学类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注重互动探讨法的采用,尤其是讲授思政内容时,更应该加大课堂讨论的频次,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很容易结合自身体会,参与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观点、看法、行为举止,适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教学模式的兴起,成为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11]。而近几年由于主客观因素,网络教学平台在各大高校逐渐得到普及与应用。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些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推送各类教学资料、上传视频,还能进行班级、课程及考试管理,同时还提供了许多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还能促进学生自主预习与复习,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无论是经济学类还是工学类课程,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共享一些优质的思政资源,并将与之相关的新闻、前沿及热点事件、问题等以视频形式在课堂中加以呈现,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及其蕴含的思政内容,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有些网络教学平台还设置了随机点名、弹幕、实时测验等功能[12]。当代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出生成长,具有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等特点,乐于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网络教学平台的这些功能刚好符合他们的特点,满足了他们即时互动的社交需求,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尤其是弹幕功能,寥寥数语,却能让学生直抒己见,真实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为经济学类课程和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
4.实践教学法。除了课堂教学,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13]。无论是经济学类还是工学类课程,学生都可以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专业相关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在深入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社会的现实需要,由此认识到所学专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进而对该专业及相关职业产生热爱和认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二)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虽然经济学类和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不同,二者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又各有其特点。
对于经济学类课程而言,分组讨论、上台演讲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由于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市场调研、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收集数据、分组讨论等,然后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结果以PPT形式进行演讲陈述。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解释现实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而课后小论文的布置,能进一步促使每个学生思考,让思政教育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信念的一部分。
工学类专业课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开展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教师在介绍实验目的时,也可以适时融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相关理论及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科技报国的情怀和使命感。
三、经济学类与工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方式的比较
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在进行考核时,更多是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对学生创新能力、价值培育的涉及相对较少,评价方式也多以考试为主。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会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来应付,考完后对学习内容一问三不知。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经济学类和工学类课程必须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除了常规的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还应进行思政内容的考核,注重知识、能力、价值三者并重,以此衡量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重教学效果,实现育人和育才的双重目标。
从考核方式来看,经济学类和工学类课程都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的形式。过程性考核项目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基本内容,其中课堂表现是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考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能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爱国热情、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而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不仅要有考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题目,还应设计考查思政内容的题目,这类题目应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例如,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可以设计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由此考查学生的价值塑造情况,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工学类课程亦可如此,可在试题中适当加入思政内容,如让学生结合思政内容谈谈对专业的体会等,分值不必太多,但能反向促进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相比而言,经济学类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上台演讲等形式,因此过程性考核的占比可以更高,同时对于期末考核方式为“考察”的专业课,也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巩固思政教育的效果。概言之,融入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在进行考核时,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应该更加灵活化和多元化。
四、结语
本文针对经济学类课程和工学类课程从思政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类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时,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其特殊性。每位教师都必须根据课程特点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思政意识和思政教育的能力,决定了该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10-1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陈伟.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分析[J].高教学刊,2021(18):193-196.
[3]王小红,张弘,张勇.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2):75-85.
[4]刘吉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89-94.
[5]陶韶菁,陈镇喜.课程思政:专业性和思政性的相统一相促进—以经济学类课程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128-134.
[6]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2):54-59.
[7]张经双,马芹永.课程思政视角下工学类课程思政育人实施途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92-96.
[8]杨谊,喻德旷.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运用[J].高教论坛,2021(2):48-51.
[9]肖明伟,陈振斌,储春华.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4.
[10]聂晶,任玲,晁雪薇,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2(8):77-78.
[11]毕晶.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57-60.
[12]李跟强.基于雨课堂的“经济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1):90-92.
[13]李青,李博,陈红梅.“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1(7):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