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探寻与路径研究论文

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探寻与路径研究论文

6

2024-04-17 09:26:0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关键词:广东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广东是近代史上大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广东,此地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积累了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高校可以充分挖掘广东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深度融合,以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广东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历史价值,其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开章明义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坚持的就是课程的政治属性,首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明辨并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政治品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广东红色文化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东的实践历程,这段伟大的历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具有鲜明的政治引导功能。比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再现了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这场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向,形成了宝贵的统一战线历史经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干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陆丰农民运动、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的抗日斗争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2]。广东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能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理想的坚定追求和不懈奋斗,从而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进而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3]。将丰富的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事,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将有助于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帮助学生在激烈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屏障。

image.png

  (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政治困惑和理论困惑,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针对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了解大学生对于课程的主要诉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待。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即中共广东支部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海陆丰农民运动掀起、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省港大罢工爆发、广州起义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人物都与学生家乡有密切联系。教师讲述这些红色故事,以及展示学生身边的红色景点,能让学生有天然的亲近感,以及自然的自豪感。换言之,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可让大学生沉浸式感受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历史,激发大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理论和逻辑,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感受理论的魅力和价值,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人生境遇、社会问题。同时,广东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还能为大学生树立真实丰满的榜样,如彭湃、杨匏安、阮啸仙、谭平山、谭植棠等榜样人物和英雄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虽然与现在的大学生大相径庭,但其英勇无畏、机智果敢、积极进取、坚忍不拔、艰苦奋斗、追求真理的人生品格是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大学生在遇到人生困惑时可向这些榜样学习,从其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汇聚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将其与理论知识讲解充分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情景化,并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还能为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有效借鉴,从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也需要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协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5]。广东红色文化能将高校的不同课程、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类课程,还是文学、管理、医学、艺术等专业类课程,抑或是社会实践和专业类实践、第二课堂活动,都能从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合适的素材为之所用;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辅导员、党政人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充分吸取广东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将其与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围绕广东红色文化的主线,形成育人合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助力高校切实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新时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真空环境,大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高校、社会等多个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协同参与。对于广东地方政府而言,红色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生态价值,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凝聚民心、助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而这也需要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的研究、调研和参与,对此,地方政府应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相关实践提供各种保障,与高校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红色文化传承的社会氛围。广东省内的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教育基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馆、红色旅游示范村等场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大学生可通过参观、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磅礴伟力。家庭也是广东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一个家庭的家风既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红色家风有利于对大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塑造,有利于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锤炼熏陶。政府、家庭和高校要达成对广东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共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效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消解和弱化,形成整个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二、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鉴于红色文化对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价值,广东高校努力尝试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系统性

  新时代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从融入目标、原则、主体、方式、效果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统筹规划,对如何融入进行系统性设计,并根据规划逐步实施,以期实现最佳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广东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广东红色文化时相对比较随意,大多是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偏好来融入相关的教学资源,在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选择、阐释、运用和展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比较强的零散性,没有系统地从单门课程的整体角度进行规划,也没有从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角度进行规划。而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不进行整体的系统性规划,就可能出现有些红色文化资源高频度运用而有些资源被束之高阁的情况,最终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缺失深入性

  广东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包含多样的资源类型,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性质、教育目标等多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但如果教师融入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时仅仅停留在人物介绍、事件描述等浅表层次的知识分享,未能充分发挥广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情感陶冶、价值引导等功能,就会导致融入的深度不够。从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对于广东红色文化的研究、理解和挖掘仍有待深入,其在融入时未能呈现出比较完整的广东红色文化理论体系,即在融入时容易停留在表面,不能系统地阐释广东红色人物、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使大学生接受到的广东红色文化比较零散。从教学方式来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单向讲授方式,往往是教师自己被广东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打动,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故事、看视频,未能主动参与针对广东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过程,这种单调的呈现方式会减弱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的天然亲近感,影响广东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从实践教学来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完成,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导致学生容易应付了事,难以深入思考广东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不可能从广东红色文化中吸取精神力量来指引人生方向。

  (三)缺少多样性

  广东红色文化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途径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在现实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融入方式僵化单一的现象。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生搬硬套、“为了融入而融入”的现象,有的教师只讲自己想讲的、只讲自己擅长讲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这表明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和方式上都缺少多样性。在内容上缺少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仅以教材上提及的广东红色文化内容为主,并未积极主动地以相关的文物、文献、档案、史料为依据,按照点面结合、时空结合、雅俗结合原则,从不同维度或不同角度梳理广东红色文化内容;在方式上缺少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仅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并未引入“体验式”“宣讲式”“视听欣赏式”“创作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有些广东红色文化对于成长、生活在广东的大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故课堂上可以请这些学生来讲解,即采用“宣讲式”的教学方式。正是由于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多样性,才导致融入效果不理想。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由于课时、经费、安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未能实现校内外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也影响了广东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比如,有的教师无法带领所有学生外出进行实践教学,只能以各种标准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有的教师只注重实践的形式,带着学生热热闹闹地走马观花,忽略了实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更忽略了广东红色文化的融入。相对单一的融入方式和手段限制了广东红色文化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育人的效果和目标往往大打折扣。

  三、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针对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划不足、深度和多样性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强对融入路径的针对性研究,提升融入路径的整体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以提高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充分发挥广东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一)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

  广东省需要从红色文化传承的高度对高质量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2022年1月,《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出台,它是全国首部以“革命遗址保护”为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6]。之后广州、韶关、云浮、潮州、梅州等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管理,并专门强调要合理利用革命遗址,建立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充分挖掘革命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广东在革命遗址保护立法上已经领先一步,此外还可依据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7],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打造广东版的“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虽然广东各地市陆续在发展红色旅游业,但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缺乏特色、缺乏创新等问题[8]。因此,亟须整合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精品景点,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家和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作用,探索社会化红色教育的新模式,为高校提供更科技化、时代化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和实践平台。

  广东高校要主动站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高度对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高质量的顶层设计。学校党委要重视广东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对如何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统一部署,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融入,并根据本校的具体特点和所在地的具体红色文化资源制定详细具体的融入方案,指定具体的负责单位和参与单位,将融入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以确保融入方案落地。学校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客观评价融入的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便切实促进融入的不断深化,保证融入目标的实现。学校还可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引导全体师生关注广东红色文化,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广东红色文化的浸润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广东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自觉融入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与家庭、学校等方面建立起常态化协同机制,并由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从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对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性设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融入的内容、方法、形式,深入挖掘广东红色文化的内涵,避免简单重复,即不同课程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融入不同内容,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的有机衔接,从而形成广东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和创新体系。

  (二)实施精准设计,增加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

  首先,确定融入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研究广东红色文化,深刻理解广东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形式载体。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广东红色文化,教师才能精准地找到融入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最佳素材和资源,才能对广东红色文化进行准确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行全员性集体备课,共同建设好广东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具体可先分课程组列出具体课程选取的广东红色文化的人、事、物、景和精神,再进行所有课程的分享、调整和确认,形成整体性、细致性的内容融入计划,有效避免课程之间的无谓重复,形成科学完整的内容融入体系,如此有利于对学生开展理论化、体系化的广东红色文化教育,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其次,明晰融入的主体。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构建新的教学生态,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广泛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了解教学对象对广东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每个专题融入的资源、方式和手段,避免随意性发挥。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解析,注意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紧密衔接,而不是仅仅把它们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否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励、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广东红色文化,并积极回应他们的困惑和不解,使其将广东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并乐意参与教学互动,乐于参与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时代性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邀请广东红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革命场馆纪念馆的优秀讲解员等为学生举办主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专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最后,营造融入的氛围。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牵头,与学生工作部、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党委建立起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有关广东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纪念日活动、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学校的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体系,强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性互动。另外,还可以联合图书馆设立一个广东红色文化主题阅读区域,定期举办主题读书、专题讲座等活动,营造特色鲜明的广东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与后勤服务部门共同设计学校的景观设计、环境布置,将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通过充分联合学校各部门,发挥活动、环境、组织育人的联合效应,积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可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image.png

  (三)开展创新设计,拓展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度

  首先,创新融入的载体是前提。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广东红色文化的社会背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差甚远,由此形成了对红色文化的陌生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故事、看视频、观展览的形式,大学生对其承载的广东红色文化不会产生心理认同,更难达到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研究,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需求,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借助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触动学生的传播载体,让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产生共情和共鸣。同时,其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技化、现代化的包装,加强广东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的数字化建设,如使用VR、AR、MR等技术增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虚拟情境中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广东红色文化发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意愿,提高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的认可、理解和认同。

  其次,创新融入的场域是重点。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学生一出生就与网络时代无缝对接,因此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也容易受到互联网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高质量的广东红色文化精品网络课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便捷、丰富、多元、海量、生动的学习资源,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向学生精准推送优质的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立体化、具象化、时代化的广东红色文化教育网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自主探究中感受广东红色文化的厚重精神价值。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担当新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的使命,成为广东红色文化的时代传人,如利用朋辈宣传的优势,鼓励大学生对广东红色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和青春化表达,用大学生愿意听、乐意看、情愿转的方式对广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再创作。高校要为大学生搭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和传播的平台,让大学生成为广东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体[9]。概言之,教师要通过拓展广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空间和渠道,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0]。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地方,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8-04-26)[2023-10-11].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26/content_5286036.htm.

  [2]蔡英谦.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以广东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31-36.

  [3]罗雄.广东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0):13-18.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10-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姚瑶.广东革命遗址界定时间跨度全国最长[N].南方日报,2022-01-17(2).

  [7]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EB/OL].(2023-08-10)[2023-10-11].https://www.zgggw.gov.cn/zhengcefagui/gzzd/zgggw/17565.html.

  [8]高梦捷,刘珊珊.文化视域下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再开发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74-81.

  [9]史杰.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实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3.[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