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策略论文

2024-04-16 11:20:4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最后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最后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新文科”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加之“新文科”建设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国当代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界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不平衡状态会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弱。更重要的是,在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内容,对日后学生进行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创新能力[1]。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载体,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以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审视西方文化的利弊,引导学生采取平等的学习态度,树立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避免被西方文化观念影响,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一、“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必要性
(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文化走出去,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影响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其魅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的伟大使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大学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意识,使单向交流变成一种相互的交际和互动,使其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融入目的语文化,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了解欧美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更多的英语国家了解中国。概言之,只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跨文化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术和文化素质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明确汉语与英语、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发挥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优势。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朝着新方向前进。
(三)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
“新文科”背景下,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职责。立德树人强调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育人内涵和思政资源,具有重要的立德树人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力量,与立德树人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这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有效实践方式。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引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还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文科”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路径。
(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引领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自省意识。自省意识是指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如“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愿景是什么?我怎样实现我的愿望?”等。通过自省,学生才能知其不足,增强能力自治意识,坚定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沿着正确的认知路线前进。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思想保障,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提供依托。
二、“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学习者,英语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这些外来文化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阵痛”。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而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维护和传播,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他们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却忽视了中国文化。我国很多学者,如揣琼、王向东[2],周岐晖、陈刚[3],韩笑、何亚琴[4],李弢[5],孙圆梦[6]等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严重失语的现象。王守仁[7]认为,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重国外、轻本土,单向教授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缺乏必要关注。从丛认为[8],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周岐晖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意识,对目的语文化过分移情。孙静芳等[9]在对156名外贸类高职英语学生应用英语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研究中发现,学生明显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缺位导致学生割裂了英语学习与汉语的相关性,长期沉浸在英语文化学习中,只能学得肤浅的外语知识。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导致学生普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还引起了学生文化身份的焦虑,导致其陷入身份认同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位,无法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10],最终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三、“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原因
(一)教学理念偏颇、滞后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一直客观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一定的偏颇,即遵循以教材为本、以教师自身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仅重视英语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基本方法,而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授。长此以往,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薄弱,就不会费工夫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及寻找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目标,这样一来,就难以增加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甚至会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导致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碰撞中出现文化认同偏差、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活动组织不到位
从现实情况来看,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语言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何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受限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如口述讲解或PPT讲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这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即便呈现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教学内容,也并未依托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出相应的文化语境,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故而无法实现从符号知晓到文化理解再到价值认同的目标。
另外,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载体,但教师并没有积极主动地组织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活动,这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的认识不透彻,也不知道何时何地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终不利于其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开阔国际视野。因此,教师要探究适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第二课堂活动。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考核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英语教学内容选取提供导向,但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过度强调目标语言知识和文化的输入,未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引入英语教学过程和评价,导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位。具体来讲,目前的大学英语考核强调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式实施,且闭卷考试注重的是对学生英语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师生降低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加之在大学英语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中也未设置与理解或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的指标,所以很多教师会忽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概言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考核体系中未占据一定的比重、未有相应的指标,导致教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未能深入探究相应的融入策略。
四、“新文科”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策略
(一)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人文精神、伦理观念、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不同方面[1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求教师从英语教学内容中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而寻找相应的内容和素材,为融入的推进提供支撑。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对标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单元主题及补充的网络英语资源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提炼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而通过教学设计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贯穿英语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为以英语语言作为载体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奠定基础。例如,大学英语“Happy Halloween”这一节介绍了万圣节的来源,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方万圣节的习俗,学会运用include、originate from、be celebrated by等词组,对此,教师可对标风俗习惯,提炼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即适时地介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寓意、庆祝方式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知文化的差异,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突出“育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并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作为具体实现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并适时地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教师除了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例如,采用比较教学法,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基于英语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文化环境的图片、视频等创设出语言文化情境,再配以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基于对比分析进行探究,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创设出的相关情境,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象性、直观性地呈现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学融入提供了线索。又如,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具体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按照“布置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流程实施教学,即围绕英语单元主题,布置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去落实,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其对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必不可少。通常情况下,由于大学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可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主题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英文展示活动,即以能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英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为标准,选取相应的主题,组织包括但不限于英文短剧表演、英文诗歌朗诵、英文歌曲演唱、英语演讲等类型的英文展示活动,并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加。凭借这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感受、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锻炼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举办一些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用英语分析传统文化现象,使语言技能的锻炼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进而促使大学生掌握以标准英语表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技能,学会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完善考核体系
只有完善考核体系,才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故而要在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评价指标,以此为导向,倒逼师生重视英语教学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可能性。落实到具体举措上,一是在形成性考核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积累、英语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价,还要增加关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或了解程度、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参加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展示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指标予以量化。二是在终结性考核中,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即在期末英语考试中,选择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素材作为背景材料或题面,如阅读理解选择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篇目,或是在短句翻译上选择中国传统的谚语、成语或是古诗等,由此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能力。如上所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考评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评价为导向杆,引导师生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让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总之,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重大责任。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全球化趋势下实现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要求,也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助力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应该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积极探索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展现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福良,贾红国,刘志甜.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11-12.
[2]揣琼,王向东.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S1):106-108.
[3]周岐晖,陈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2015,31(4):139-144.
[4]韩笑,何亚琴.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及其对策分析: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8(21):41-43.
[5]李弢.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融入探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9):104-107.
[6]孙圆梦.大学英语专业课本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J].海外英语,2019(17):100-101.
[7]王守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4):45-49.
[8]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4(C1).
[9]孙静芳,罗红,李琛.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及重构研究[J].英语广角,2011(26):83-85.
[10]杜秀莲.EFL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3):53-56.
[11]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