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学历案”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游戏化活动设计研究——以“认识千以内的数”为例论文

“学历案”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游戏化活动设计研究——以“认识千以内的数”为例论文

8

2024-04-13 10:49:00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学历案”理念,推动课堂的“学—教—评”一体化,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机械性重复操练和忽视学生思维差异性的问题。在设计研究中,以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让低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从“学习知识”转化到“学会知识”,实现真实有效的课堂学习。预期通过此研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学历案”理念,推动课堂的“学—教—评”一体化,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机械性重复操练和忽视学生思维差异性的问题。在设计研究中,以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让低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从“学习知识”转化到“学会知识”,实现真实有效的课堂学习。预期通过此研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维活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学历案;低年级;游戏活动;主动性

  基于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理念,本文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游戏化课堂。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新授课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本节课从数的整体知识脉络入手,设计驱动问题、锚基任务、学习评价三要素,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的经历——自主性地思考、结构化地学习、生成性地构建,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预学单唤“新”:主动挖掘学习感知

  学生的知识基础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起点,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之前,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基于这点,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计了“认识千以内的数”预学单。

  预学单分共三题,其中第一题:“小朋友们你在生活中见过比一百大的数吗?”学生通过字典、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甚至股票上的数据描述自己所看见的大数,从而体现数就在每位学生的身边,数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第二题:“小明过年收到三百元的红包,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三百吗?”学生通过画人民币、小棒图、计数器图甚至用语言描述等,真实展现自己对“三百”这个数以及对“三百元”这个数量的理解与体会。

  第三题:“二百有多大呢?请结合生活举例说明。”学生描述“差不多四个班级人数”“差不多能把学校的报告厅坐满”“差不多有一个花坛的花那么多”等,这些事实都表明了学生对“两百”的量感,为千以内数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建构,能够具体的感知数有多少。通过这次学前调查,学生在预学单中用自己对数的独特认识展示了对大数的理解,以及大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并通过对小数的表象来类推建立对大数的表象,描述出对“数”的认识以及感觉,建立“比一百大的数”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具体化,加深对数的学习初感知。

  二、学历案统“学”,主动建构学习环节

  一份好的学历案,是课堂生成的催化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脚手架。基于学历案的特点,课堂要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以及知识的进阶过程。对于“认识千以内的数”,笔者从“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和含义”“体会千以内数的增长(数数)”“体会一千有多大”这三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并分环节从“驱动问题——锚基问题——学习评价”这三个角度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挥学习潜能。

  (一)第一环节:千以内数的组成和含义

  基于问题——数的组成和含义,本环节的锚基任务凸显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一个根小棒到一捆小棒最后到一大捆小棒,一个小方块到一竖列小方块到最后一板小方块激活学生对“一、十、百”这3个计数单位的认识以及这3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紧接着出示“三板小正方体、2大捆小棒4小捆小棒4根小棒、百位3颗珠十位2颗珠个位4颗珠的计数器”让学生看图说说表示的数是多少,用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含义。再让同桌两人互相出题说数,体现数的组成和含义的共性:看数是多少主要看这个数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数是由一个个计数单位构建而成,体会数构建的科学性。

  此外本节课更要凸显出使用小正方体计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相对小棒图,方块图更能直观地展现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以具体的数量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对“比一百大的数”的概念,有效地推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学生基于对数位的理解,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探究寻找数组成的共性与内在关系,在一个个数的类比之下,学生很快且有效地从认识“几个一是几,几个十是几十……”的旧知识自然迁移到“几个百是几百,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百几十几等”,扩充知识间的联系脉络,形成数的基本组成方法。这种自然的内部知识迁移使得数学学习充满了灵动性,每一点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去探索、去感悟、去总结。学生在基于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自然发展,这是知识产生的和谐时机。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低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本环节的学习评价以游戏化活动为主,致力于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中来。第一题融合人民币的“十进制”特点,从“一百元”对应数位“百”,“十元”对应数位“十”,“一元”对应数位“一”,更好地与“数的组成”进行知识间的整合,并联系生活,给予“枯燥”的数以生命力,引发学生学习的乐趣。第二题从抽象的计数器上的数让学生构建方块图的表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来形成“量”的概念,让“数+量”,形成生活中的实际“数量”,充实对数的理解。第三个“飞镖投投乐”中谁能得到冠军,除了有趣地让学生巩固“数的组成”,还渗透了数的大小与计数单位大小之间的关系。一个个游戏练习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巩固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融合,体悟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为生活而服务,从无意义的“数”到具有鲜活生命的“数量”,提升数学的抽象思维,让形象和抽象相结合,螺旋式上升,促进结构化学习。

image.png

  (二)第二环节:千以内数的增长

  基于问题——千以内数的数数。本环节任务借助计数器让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体悟数的增长。第一个: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六十数到四百五十。学生要理解一十一十地数就要在计数器的十位每次拨一颗珠,并且经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的过程,明白10个十是一百。第二个:用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七十九直到五百八十五。这次数数是在个位上依次拨珠,感受10个一是1个十,所以当个位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第三个:用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六数到六百零三,在这次数数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两次连续进位,先要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再十位也满十要向百位进一。在这3次数数的过程中,教师并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方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自主拨珠探索数的跨越,清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当遇到某一位满10时要向前一位进1,有时还会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在一次次数数的实践中明白计数的原理就是“满10进1”。在此基础上,设计第四个数数:不借助工具从九百八十九一个一个地数到九百九十九。学生在脱离工具的情况下,独立在头脑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再用工具进行验证,形成有效的概念方法内化,建立今后学习更大的数的方法基石,有效推动数学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技能的获得。

  当数到九百九十九时,自然提问:再添上1是多少呢?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充足的数数经验,在用计数器数数的过程中发现需要3次满10进1。当百位满十时向前一位进一时,发现百位前面没有数位了,从而产生疑问:百位前面还有数位吗?经过小组合作探讨后自然引发“百位前还需要有更大数位”的需求,因需解决“千位”产生的必要性。整个过程是知识在需要中自然生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第三环节:一千有多大?

  学生在计数器上认识了“千位”,并认识了大数一千。但学生对一千这个数具体有多少没有建立表象。基于这个现象,本环节设计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体验一千,从宏观的角度清楚一千的数量,从而推动培养学生的量感。首先让学生思考:从1数到1000,你准备怎么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太麻烦了。基于整体数较大以及前面数数方法的基础,觉得可以在数数的过程中改变数数的方法。先从1数到10(ppt展示小方块数数的过程),紧接着就可以十个十个地去数,数到100后自然明白这时可以一百一百地去数,最后数到了1000。在整个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一、十、百、千”这四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很快地从1数到了1000。从实践中深化数学知识,并更深入理解数产生的过程,明白对大数的数数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将数的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搭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数轴作为数抽象的代表性学习工具,对学生学习抽象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第二个任务上设计了:在数轴上找到一千。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较大难度的,面对一条没有数的线轴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因需要教师出现了“五百”“七百”这两个数的位置,在参照点的引领下,学生自然清楚五百和七百之间的方格里应该填“六百”,清楚在这条数轴上是以“一百一百”来数的,那么其余方格中数也就很快能想到了。在一百一百的数数过程中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九百添上一百是一千”。在数轴上明显就能看出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通过数之间的距离初步体验其余数与“一千”的差量,感受数轴上的数越往右数越大。通过数轴学生还能进一步思考在“一千”的右边还会有无穷的数,还有许多比“一千更大的数”,发展学生的合理数学想象,为后期学习更大数做好知识的铺垫与渗透,初步培养学生极限思维。

  由于本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体验“一千”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量感,因此学习评价也以感受为主。第一题:感受一千人。基于学生平时排队的情境,出示一列是50人,那么两列就是100人。接着要出示10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人,学生在人数中感受原来一千个人已经可以有这么多。紧接着笔者结合自身学校师生将近一千多人让学生从图片展示迁移到生活实际,更加准确地感受一千人的多少。第二题:在作文本上感受一千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平时的日记都是以作文本一面来为准,课堂上引导学生知道一面作文纸字数大概是二百,要有5张纸那么多的字数大概就是一千字,紧接着把一千字缩小在一张纸上,密密麻麻的字更为形象直观。这两题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排队和日常写作入手,以此参照想象出一千人和一千字的具体数量大小,加深学生对“一千”的形象概念。而展示第三题:在报纸上感受一千。把一张纸上的字放到报纸的版面上,这是一千个字又显得极其微不足道,学生会发现一张报纸上的字数比一千要多得多。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比一千更大的数更是多得多,扩宽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概念。

  三、因势促“思”,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关于“数”的认识,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认识。学历案教学显示出体验的真实性,突出感觉。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就是一点一滴地关于数学的这种感觉的不断积累。

  (一)了解学生基础,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认识千以内的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学生对数以及计数方法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知识迁移,构建数的整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数学的数感与量感,充分联系生活,让数学知识得以运用和内化。在课堂中重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后期数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大数的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基于每位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要多运用学习工具——计数器、方块图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外化,让思考过程看得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脚手架”,从而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结构化教学,从大单元设计教学活动

  数系是一个很庞大的知识结构。本节课学生开始接触较大的数,教学活动要联系新旧知识,并将计数的基本方法予以贯通,打通数的学习的基本方法、基本工具等,因此学生要通过自主实践探索,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以及体会其合理性,从而整体梳理知识,构建脉络,促进每一位学生学习真正发生。

  综上,将游戏化学习与学历案理念相结合,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乔玺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学历案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1(74):52-54.

  [2]刘娟娟.学历案优化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策略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36(3):12-16.

  [3]刘娟娟.学历案:促进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Z1):7-11.

  [4]李高明.学历案: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J].数学教学通讯,2018(22):40-41.

  [5]张晓辉.学历案:建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J].江苏教育,2018(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