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分析论文

2024-03-30 19:58:1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指导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实践活动是初中生 物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把握教学契机,优化教学 设计与实践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从实验教学、 技术应用、课外实践、劳动教育、 STEAM 教学等角度提出实施建议,以供参考。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指导初中生物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实践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实践活动的重视,把握教学契机,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从实验教学、技术应用、课外实践、劳动教育、STEAM教学等角度提出实施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针对初中生物课程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教学要注重探究和实践,并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创新,即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在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全面发展。
一、立足教学实验,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优化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课内外的积极参与,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教学指导中,教师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点拨和引导下自主生成生物学知识。具体实验教学指导如下:第一,预备实验阶段。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在课前进行“黑暗处理”和“部分遮光处理”的实验操作,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这两步实验操作的准备,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积极认真地进行预备实验的操作,并要求拍摄学习实况的照片。第二,导入实验阶段。教师用PPT演示蝴蝶兰的生长过程,并提出问题:(1)你知道绿色植物如何从外界获得物质能量的吗?(2)绿叶在光下制造了什么?(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对问题表现出求知欲,展开讨论和思考,并回答问题,做好实验铺垫。第三,设计实验方案程序。教师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方案怎么设计?学生根据预习结果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学生参与下归纳实验步骤:黑暗处理→部分遮光处理→酒精脱色→滴加碘液→观察。第四,展示课前实验。学生根据自拍照片展示实验操作的前两步,即黑暗处理和部分遮光处理。教师针对实验操作与有关问题的思考情况,引导学生汇报预实验结果。第五,继续展开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酒精脱色→清水漂洗(软化)→滴加碘液和→观察”的步骤,并派出代表根据PPT演示进行讲述;教师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内容,恰当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第六,观察比较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与比较,激励学生分组展示和交流实验观察的结果;学生分组有序展示和交流实验结果,反思实验操作过程。第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教师针
对学生的对比结果提出问题:(1)脱去绿色的叶片遇碘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4)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5)脱色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小结,组织答案,完成实验任务。
在实验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课前探究和课堂实践认识到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设立了实验对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采用全部光照处理,没有遮光对照,能否准确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不采用对照实验就不能准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
二、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质量教学实践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生物学实践活动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具有探索性、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促进生物核心素养发展。
例如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生物探究活动中,教师根据“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共同发展”的教学思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活动开始由生活现象入手,展示生动直观的画面,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层层设疑,利用类比推理创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探究并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模型构建、拓展思维、总结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从感性过渡到理性,深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图文转化、总结归纳、综合应用的能力。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使用数码显微镜、手机传屏等先进设备参与实验探索,认识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进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组成”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围绕“人体是如何感知信息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探究。在活动指导中,教师首先通过有趣的AR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入探究主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从而了解眼睛的主要结构;再通过3D模型的拆装进一步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在教学过程中,卢老师使用了手机录像,学生讲解并播放视频的方式,既展现了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在播放视频中及时发现学生错误,进行纠正。在“再探眼球成像和视觉形成”中,学生了解了视觉形成的路线,并通过自制照相机认识到视网膜上呈现的是倒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并根据结果引导学生认识近视,说一说矫正近视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健康生活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更需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从而为优化生物课程教学模式开辟新途径,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三、结合课外实践,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实体验生物的奇妙,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外实践活动是调动学生生物学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拓宽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实践中体验生物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相关知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学科活动——制作“花的结构”简易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到户外,并分组合作,观察、认识各种花卉;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巩固标本制作方法,采集花卉,制作标本。制作完成后,各组学生在所制标本内部注明花各部分所选花的名称、结构的名称、学生姓名以及制作日期;教师组织赏析和评比活动。此次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体会生活的情趣。在参与和体验探究科学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花的结构。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标本,不仅可以掌握制作标本的基本方法,还可以认识身边的常见生物,培养爱惜动植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再如围绕“健康地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以促使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人体的免疫以及如何健康的生活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参与关于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探究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撰写成探究报告或科技小论文。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既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基础,又能拓展课外知识,促进他们进行知识建构。
四、结合劳动教育,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化育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落实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积极推动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发展品格。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推动实验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例如在一节主题为“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初一学生初入实验室的好奇和新鲜,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观、体验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操作显微镜技能,观察细胞的结构,为接下来的生物学科学习打基础。整个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教会学生规范操作,爱护器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再如在“神奇的微生物”相关内容的指导中,教师设计主题为“酵母菌的发酵实验——馒头的制作”实践活动,并从面粉与酵母的配比、发酵时间的把控等方面去开发课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他们回归生活、主动观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进而学习相关劳动技能,树立爱劳动、勤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念。
此外,教师还应将生物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了“我当小小营养师”主题活动,教师则带领各学习小组进行营养粥的烹饪。活动前,指导学生预先备好各种食材以供选择,鼓励学生运用合理膳食的知识,合作设计一份全面而均衡的食谱,并亲自动手烹制,将课本中合理膳食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塑造会劳动、肯劳动、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在活动后,教师组织各组学生进行展示、品尝、交流心得,分享在劳动中运用生物学知识的乐趣。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身心参与、感受劳动,注重手脑并用,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也会让学生在劳动中爱学、乐学生物科学。
五、基于STEAM理念,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
STEAM教育理念强调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及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融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多维性、协作性和项目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构建和实施基于STEAM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基于STEAM理念设计“当地草药种植体验”项目学习活动。活动任务包括:(1)调查访问。分组合作查阅书籍资料,认识中草药是中医使用的独特药物,绝大部分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的中草药药效和药性各不相同;走进当地中草药种植园,与技术人员沟通,了解并统计种植园中草药的种类。(2)种植体验。走进中草药种植园体验基地,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土壤改良、播种与扦插、搭架、浇水、自制有机肥、培育等劳动,形成劳动笔记,画出自己喜爱的药用植物,撰写心得体会。(3)采集加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清洁、切制、干燥、晒干等劳动,对中草药进行处理。(4)文化传承。分组合作,设计中草药科普展板、制作防疫香包、编排历史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物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了体验的美好,能够为学生打开探索未知的大门,并不断寻找和发现生命的奥秘,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可以基于STEAM理念指导、立足教学实验、依托信息技术、结合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当然,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教育工作者还应不断研究,探索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通过二者的深入结合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沈伟云.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学插图教学[J].生物学通报,2022(8):21-25.
[2]徐国艳,李兴锐.外显初中生物学教师教学问题的两种教研方法[J].生物学教学,2023(1):12-15.
[3]包春莹.中美两套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科学写作内容的比较分析[J].生物学教学,2023(1):15-18.
[4]柏洁.基于模型建构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3(2):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