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1+X”证书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论文

基于“1+X”证书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论文

3

2024-03-28 10:31:4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文章从培养目标定位、融入“1+X”证书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与质量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基于“1+X”证书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文章从培养目标定位、融入“1+X”证书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与质量保障三个方面论述了基于“1+X”证书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环境工程技术专业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指出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试点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4]。国家和教育部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1+X”证书试点工作的进行,同时也对中高职院校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产业的日新月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5]。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需要,可推动中职生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打通中职学生成长渠道,对接生态环保产业智能化发展新趋势下的工作岗位具体要求,不断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现智能化改造。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州校区中职部(前身是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中职)与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佛山校区(高职)已合作开展了十多届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培养项目。该培养项目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1+X”证书为导向,设计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组织实施与过程及措施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以期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中职、高职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实验实训条件、培养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需要在“总体设计、具体实施、系统管理”的原则下对培养目标进行分别设计。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设备维修与维护、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环保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中职学段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包括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领域中工艺认知、工艺比选等知识,具备按照运行操作规范要求完成环保污染设施基本运行操作、运行异常判断、故障诊断及排除,以及污染物常规项目监测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污水处理调试运营、环境监测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其就业面向与岗位如表1所示;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包括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知识,具备环保设施安全操作、环境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及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等能力,能够从事污水处理员、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技术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项目监理员和环境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就业面向与岗位如表2所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根铸魂、德技兼修为重点,融入生态文明、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把生态环保理念整体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准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己任,自觉实践环保铁军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争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根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基于此,专业课程需在日常教学单元设计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具体方式包括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有效融入、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等。

111.jpg

     二、融入“1+X”证书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架构设计

  笔者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课程、顶岗综合实践四个方面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架构设计。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依托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州校区中职部、佛山校区的公共基础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特点。②专业能力课程。充分将职业资格X证书要求融入专业能力课程教学,利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翻转课堂等最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达到职业资格X证书考核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③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突出“开阔视野”的目标。④顶岗综合实践。包括顶岗实习、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到企业实习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综合实践能有效达到培养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等能力的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1+X”证书内容融入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聚焦“能够从事污水处理员、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技术员、环境工程设计员、环境工程项目监理员和环境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

  1.中职学段课程体系。在中职学段,根据环境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具体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思政、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化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

  第二,专业能力课程。将学科专业教学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体现了中职段“打基础、能入门”特点,包括环保概论、基础化学、电工基础、环境工程识图、环境工程微生物等,安排在第一至第二学期开设。注意要将X证书考核要求充分融入专业能力课程,例如,以化学相关职业技术资格为导向,对基础化学课程重新进行安排,增加实验操作的课时,着重增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培养学生的溶液滴定技能等[6]。专业核心课体现了中职段“要掌握、能实践”的特点,包括分析化学、AutoCAD、环境工程基础、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环境法规与标准等,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

  开设。例如,以化学检验员职业技术资格为导向,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调整,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能、标准曲线的绘制技能、数据处理的技能。又如,以工业废水处理工职业技术资格为导向,对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课程进行调整,增加污水处理实训技能的课时,使学生能够进行废水处理巡检并记录、设备操作、巡检及简单维护、药剂投放;完成中央监控、运行参数调整、池面卫生打扫、生产运行报表记录等;进行简单的污水处理调试与验收工作,及时发现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并进行简单分析和上报,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再如,对环境工程基础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废水处理工艺和技术方法理论知识的课时。通过调整,将上课内容对标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点。以“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导向,在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课程和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案中明确证书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课程将证书的考核点细分到了每一个知识点,如在教学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时,明确了证书要求的辨认出污水系统中常见的微生物并且能说出其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能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无缝衔接并且能达到考核标准[7]。另外,在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课程中增加了污水处理工艺仿真实训内容。

222.jpg

  第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体现了中职学段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旨在为毕业生衔接高职和面向实习工作岗位领域做好准备,包括环保管家等,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

  第四,综合实践课程。以环境工程涉及的工作岗位(污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固废处理工等)具体任务为目标,对教学内容及实践项目任务进行深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促进学生与岗位无缝衔接,综合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开设。

  通过将X证书考核内容与中职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的课程相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治理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可以达到“岗课证”的统一,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高职学段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学段,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岗位要求,具有体现“中高衔接”的特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道德品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设置了思想道德与法治(含廉洁修身)(必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环保行业英语(必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等课程,安排在第七至第九学期开设。

  第二,专业能力课程。根据环境保护领域及环保产业技术技能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专业发展对通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分为专业课程、专创融合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1+X”证书课程。专业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环境工程原理、PLC控制及环境工程应用、环境工程前沿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专创融合课程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产业、专业与职业、排污许可管理技术、职业健康与防护等;“1+X”证书课程包括智能水处理运行与调控、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并以“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导向,通过开展污水处理工艺仿真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课程将“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着重为学生讲授污水处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智能水处理运行与调控课程的上课内容涵盖“1+X”智能水厂运行与调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考核内容;环境监测课程对接证书考核中的实验室操作项目,以水质检测为主,设置了总磷、氨氮、CODC等指标的检测。实训内容要具备以下技能考核点:①编制和完善操作规程;②根据操作规程和现场工艺技术要求进行工艺调试;③独立进行水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运营管理,保证处理后的排放达到设计排放标准。实现课证融合,学生既能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也能完成“1+X”证书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

  第三,拓展课程。为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满足岗位工作对知识技能的拓展需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设计拓展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定额与预算、环保设备原理及应用维修与维护、环境影响评价等,还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本领,为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校内外组织实施污废水处理设施运营仿真、废气处理设施运营仿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营仿真、环境监测、化学检验等综合实训;带领学生在相关环保企业和排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参观了解、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引导学生把课程上学到的知识或专业技能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通过调整高职段三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将“1+X”证书的考核知识和技能内容充分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也能掌握X证书的考核点,实现以证促学。

  三、教学组织与质量保障

  (一)组织制度与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成立分段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调研和论证,建立相应制度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达到科学可行的效果,教学课程安排、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配备安排也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确保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本专业专任教师要求具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或企业顶岗锻炼经历,原则上为“双师素质”教师。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专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职业教育授课经历,熟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本专业兼职教师应是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承担专业课程、实训实习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

  (二)教学资源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整、汇总和梳理。

  1.课程资源。依托广东省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广东省高职教育一类品牌建设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注重对课程资源进行建设,即成立课程资源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立足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项目的需要,制定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具体要求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整合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案例资源等。2.实验实训资源。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等方面,进行实践资源建设。校内实践资源方面:主要有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垃圾焚烧及废气处理仿真工厂、环境工程三维实训机房+污水处理仿真工厂水处理中试实训室、垃圾焚烧及废气处理仿真工厂/危险废物鉴别实验室、环境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实训室/污泥处理实训基地等。校外实践资源方面:依托广东省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环境工程技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实训条件。具体而言,就是借助合作企业或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源,按照规范组织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活动、实习活动。

  (三)质量监控、多元评价及反馈诊断机制

  1.质量监控与反馈诊断。持续完善和落实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过程监控、质量评价跟踪。同时,要加强日常教学组织管理,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教师教研讨论、学生学习预警、师生座谈等教研活动[8]。建立本专业面向行业企业、本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多途径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充分利用评价分析跟踪调查结果,能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多元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9],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10]。对于学生学习评价,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过程性考核+结果考核”的学业考评方式,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侧重过程性考核,将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美育、创新思维等教育融入过程性考核,利用智慧职教、职教云等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学习成果等进行测评。结果考核则以综合测试、课程论文、工艺设计等方式,考核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四)学分置换

  对于在校期间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专项技能证书,参加了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奖项,参加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了各种发明专利,公开发表了各类论文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课程、置换课程、替代学分,并通过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计算学分[11]。对于具体实施,则需要学校制定细则进行说明,以明确置换项目、置换流程、置换要求和标准,以及置换项目内容及其对应的学分等,然后由学生通过个人申报、班级审核等环节实现学分置换。

  总之,笔者以“1+X”证书为导向,针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培养目标与规格及职业面向确定,构建了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实施与过程及措施,最终设计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3-06-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2019-04-04)[2023-06-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83.htm.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05)[2023-06-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ivk_sa=1024320u.

       [4]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22-03-12)[2023-06-2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9681.htm.

  [5]鲍家泽,马玉银.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2022,19(7):53-56.

  [6]李欣.融入“1+X”证书的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14):38-40,43.

  [7]王璇.“1+X污水处理”书证融通案例: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4):169-170,172.

  [8]杜璨,周济铭.职业本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5):13-15.

  [9]卢凤娟,柳亮.高校思政课要应用好教学评价“指挥棒”[J].当代广西,2023(1):33.

  [10]王小航,贾一波,豆书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10-113.

  [11]冼灿标,张乐,杨丽丽,等.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思考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37(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