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 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论文

2024-03-25 10:07:50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以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然后论述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
摘要:文章以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然后论述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法规”
当代大学生有着怎样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决定个人的命运走向和生命维度,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兴衰。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三观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在不良思想的冲击下,少数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精神支柱倾斜等问题[1]。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在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课、专 业课等非思政类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既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与必然要求[4]。
传统专业课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重难点、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特定地点和有限时间内,教师通过讲授、多媒体和板书向学生“灌输”大量专业知识,而学生负责消化、理解并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同时,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强行嫁接课程思政,容易造成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德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传统专业课教学可能存在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互动少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缺点,且这些缺点制约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而混合式教学改革能促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以致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了探索与实践。王敏[5]将超星学习通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平台,分析混合式教学 的可行路径,并以育人成效作为课程评价标准,推进 课程思政建设。翟峥等[6]从思政内容链、思政管理链、思政评价链和思政教师言行链这四个维度,探讨了媒 介素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路径与方法。饶静[7]认为混合式教学能使教与学在时空上得以延伸,有利于实施 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政教育。孔翔等[8]指出混合式教学不但能延展课堂教学空间并节约实体课堂学时,还能 使思政元素的融入更为生动、活泼和接地气。牛莉娜等[9]发现混合式教学在给课程思政提供时间和载体的同时,也能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这些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 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可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持,后者可为前者注入价值灵魂,两者能共同提升专业课的教 学效果与育人成效。
当前,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这种改革的现实意义、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尤其是针对工科专业课教学实践的关注不足,且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有机融合也不够深入。“建设法规”课程是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向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含道路与桥梁方向和建筑工程方向)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设,每学年选课人数有 350 人左右。该课程通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将这些法律法规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帮助 学生掌握参与方在建设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明确违 法犯罪行为及法律责任,让学生提升个人法律素养,践行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合理解决工程纠纷。但因 为范围广、内容多、学时少和任务重,所以“建设法规”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时较难实施课程思政。为此,学院“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团队于 2022 年春季学期依托超星学习通,对这门课程从教学目标、思政案例和 教学实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 式教学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教学与育人成效。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一)重构课程目标
以往学院“建设法规”课程目标太过笼统,不易测评,导致课后评价效果不佳。尤其是仅强调学生掌握建设法规的基本概念、认识建设活动所涉法规的运用及明确建设法规的重要性,而缺乏课程思政目标,且忽视了学生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0]。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显然不宜采用传统课程目标,因此重构课程目标势在必行。
在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的时代潮流下,学院“建设法规”新课程目标既要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学生[11] 。为此,根据 2020 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并结合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法[12],教学团队构建了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部分组成的新课程目标,如图1 所示。①知识目标。通过了解工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涉及的重要法律法规,陈述现行的建设法律体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建设法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并从法理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建设法规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要求 6.1的达成提供支撑。②能力目标。通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案例所需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律条文和指导性案例进行搜集、分类、总结和应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对未来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类建设法规问题进行发现、分析、研判和解决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毕业要求 7.1的达成提供支撑。③素质目标。通过剖析思政案例,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优良习惯,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塑 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三观,成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毕业要求 8.3的达成提供支撑。
(二)设计思政知识点和案例
针对学院“建设法规”课程,为了促进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以思政知识点(思政知识点是指适宜与思政元素糅合的知识点)和思政案例(思政案例是指适宜与思政元素糅合的热点时事话题或工程实际案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以期实现如盐入水的课程思政教学,如图 2 所示。在课程目标重构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教学团队重新梳理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思政知识点,进而再设计思政案例,如表1 所示。
(三)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课程思政的学院“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采用“互联网学习平台+ 多媒体教学+移动终端设备”的教学模式,并制定了课前“在线课程+微课自主学习”、课中超星学习通互动教学、课后“测试+互动答疑+QQ群聊扩展”的教学实施方案,如图 3 所示。教学实施方案包括课前导入、课中教学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
1.课前导入环节。在超星学习通上,教学团队制作在线课程和微课。在教师主导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开展基础知识点和扩展知识点的“教与学”线上活动。在线课程之中,除了课程主页,还有学习指南、学习资料、拓展资料、单元测试等内容。微课为预先录制的 5—10 分钟微视频,并被集成到在线课程之中。它以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讲解基础知识点和扩展知识点,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教师基于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把思政知识点糅进思政案例,并通过剖析思政案例,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理解依法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前1 周在超星学习通上发布课前线上任务,具体任务形式有问题探究、问卷调查和微课观看等。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完成课前线上任务,所用时间为 35 分钟左右。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 可以及时关注学生完成进度,并督促其按时完成,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完成质量,对错误地方及时进行纠正。
2.课中教学环节。为了让线上、线下学习有效衔接,教学团队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让其不再是“满堂灌”情况。
在课堂第一阶段,教师点评上次课后作业和课前学习情况;指出学生线上学习所遇难题,并予以逐一解答;通过展示优秀思维导图,总结基础知识点和扩展知识点。
在课堂第二阶段,教师创新上课模式,以灵活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及时调整上课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方法讲解核心知识点,对于学生易错点和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将思政知识点融入思政案例,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发表意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超星学习通的面对面互动、点评、投票和抢答等功能,增强课堂互动。
3.课后实践环节。课后实践环节包括课后测试、互动答疑和 QQ群聊扩展三个阶段。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检查,课后测试阶段由线上、线下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教学团队利用超星学习通、QQ 群等通信工具,设置不同题型对学生进行线上测试,同时在线下,也可以利用纸质试卷考查学生。无论是线上环节还是线下环节,测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应用能力,还为了实现知识传授、心灵培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互动统一[13]。其次,在互动答疑阶段,教师及时点评课后测试结果并回答学生疑问。最后,在 QQ 群聊扩展阶段,教师不定期发起与思政知识点相关的聊天话题,定期推荐相关的新闻报道、网络文章和网络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
为了掌握基于课程思政的学院“建设法规”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学团队在学期末对土木工程专业 2019 级全部学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在超星学习通上,共发放问卷 214 份,回收有效问卷 205 份,回收率为95.8%。线上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结果表明,“建设法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富有成效的,其教学效果达到了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在意见与建议一栏,有学生表示:“在每次课前预习后,自己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也获得大幅提升;教师讲的思政案例不但能开阔视野,还能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有学生指出:“学习负担有点重,需要优化 学习任务。”
三、 结语
作为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的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专业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但能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会因课程思政的开展而具备价值灵魂,最终共同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本文以“建设法规”课程为依托,对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混合式教学时,首先应将课程思政糅进与思政知识点相关的思政案例之中,然后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开始剖析思政案例、讲解思政知识点,就能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渗透课程思政,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效率,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更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述利.新时期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9):173-17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3-03-23].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3-03-23].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spm =C94212.PV1fmvPpJkJY.S7 -1844.135.
[4]姚宇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问题研究:以学生为视角[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5]王敏.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J].教书育人(下旬刊),2022(5):81-84.
[6]翟峥,王文丽.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21(6):63-67.
[7]饶静.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数据库系统课程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6):69-74.
[8]孔翔,吴栋.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增刊1):59-62.
[9]牛莉娜,饶朗毓,伍丽娴,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2):46-48.
[10]王岩,王娜,师燕君,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类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60-67.
[11]吴蓉.上海市小学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12]巩建闽,萧蓓蕾.课程大纲制订给谁看:论学生中心理念的落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43-150.
[13]魏晴,梁珊珊,李玮.混合式教学视域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