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运用音乐游戏,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运用音乐游戏,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22

2024-03-23 11:33:5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手段,善于结合音乐游戏展开教学实践,整体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游戏可以迎合音乐学科的教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本文阐述了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意义、方法等内容,围绕着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游戏化教学提出几点对策,阐明了通过音乐游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音乐,理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手段,善于结合音乐游戏展开教学实践,整体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游戏可以迎合音乐学科的教学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本文阐述了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意义、方法等内容,围绕着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游戏化教学提出几点对策,阐明了通过音乐游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音乐,理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游戏,音乐教学

  现阶段,小学课程体系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音乐课堂模式,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创新教学手段,善于结合音乐游戏展开教学实践,整体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行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尚未能科学地将音乐游戏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影响了最终效果呈现。因此,教师在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时,应科学地将音乐游戏与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使音乐游戏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一、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音乐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给予人心灵上的慰藉,让人顿感心情愉悦。通过旋律的激荡,可以让人有洗涤心灵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聆听者缓解压力、疏解不良情绪。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音乐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听觉冲击。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还可以打开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赏音乐从而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为其未来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时期音乐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非常有力的推进作用;二是能够使学生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发展需求。儿童上小学以后,意味着其身心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仍然具备儿童的强烈好奇心,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音乐教学强调集中精力、用心聆听音乐,这显然与小学生当前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相符。对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方式激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集中其注意力,如此,才能推动音乐课程的顺利进行。

  游戏教学就是以游戏开展活动的,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以及活动中,甚至是激烈竞争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教学法。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互动形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有效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课堂的互动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音乐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活动相较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手里的主动权增多,接受音乐知识时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有更多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在丰富课堂活动形式的同时,大大激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提高音乐课堂的质量。

111.jpg

  二、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音乐游戏主要就是将音乐元素落实在游戏中的形式,其中包含了狭义理解的数字化游戏,并且也涵盖了以人为本的娱乐性游戏活动。音乐游戏可以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魅力,进而获得身心美的感受,促进情感的共鸣。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全面转变了传统的形式,让教学中获得更强的互动感与体验感,发展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一)运用游戏引导,提高探究能力
         1.运用游戏引导,提高学习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教师在寻常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引导性作用,善于利用音乐游戏优势来组织学生亲近、感知音乐,如此,学生才得以逐渐形成乐感,充分调动全身感官的同时,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但不少教师由于缺乏游戏化教学经验,尽管他们有意识地融合了音乐游戏于课堂,但这种游戏往往只是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并未将真正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但真正能做到这一要求的教师仍占少数。对此,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校和教师仍然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和落实新课改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爱上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音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例如,学习《小青蛙找家》这一首歌曲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结合了音乐游戏这种形式展开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们结合歌词内容猜一猜小青蛙做了什么事?遇到了哪些人物?接着,引导学生配合着歌曲学习青蛙的动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歌曲在脑海中的印象,又收获了游戏的快乐,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音乐课堂效率得到了充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上一层楼。

  2.运用游戏引导,提升学习效率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规则,能够规范活动流程,推动活动的有效进行。开展游戏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和改编游戏规则来增加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和巩固有关音乐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歌曲《红眼睛绿眼睛》时,设置了“小交警学指挥”的规则性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首先给学生科普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术语,让学生在游戏中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基本规则。接着,教师随机指派一名学生拿着红色牌与绿色牌,要求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出示牌子,每次只能出现其中一种颜色。当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学生需要高高举起红色牌;当教师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学生则需要高高举起绿色牌。几轮游戏下来,学生顺利记住了游戏规则。随后,教师适当调整了游戏规则,用鸭子的叫声“ga”代表四分音符,此时应出示“绿色牌”:用鸭子闭嘴不出声“m”代表四分休止符,此时应出示“红色牌”。为增强学生的记忆,教师随机指派一名学生进行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动作用以表示休止符,再鼓励其他同学进行模仿。接着,由教师先作示范按照一定的节奏诵读1—4小节歌词,再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做法。

  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可有效地加深了对休止符的认知,充分将个人的音乐学习兴趣激活,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游戏创境,彰显主体地位

  1.运用游戏创设生动情境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轻易地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产生音乐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提高音乐学习效率。要促成这一效果,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搭建适合音乐学习的情境,将原本抽象感性的音乐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受触动,激发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充实和突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歌曲《两只小象》时,就是便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具体的学情,将全班学生分为演唱、伴奏、表演三个小组。接着,让表演组成员站在圆圈的最中间,其他两小组的成员则两两间隔,包围着表演组站成一个大圆。站位排好以后,教师开始为学生播放音乐。伴奏与演唱小组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完成自己的相应任务,表演组成员则根据音乐内容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完成音乐表演。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切实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同时达成了音乐教学目标,进一步落实了音乐游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游戏创设趣味情境

  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更关注于乐理知识的讲解,趣味不足,学生兴趣无法被调动,甚至还会打消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使之产生厌烦、抵抗的心理。在新课标推行以后,教师应有意识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的游戏来丰富音乐课堂形式,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音乐“小动物唱歌”时,就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音乐游戏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平时喜欢小动物吗?能不能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这一问题十分契合学生的兴趣点,纷纷有人举手回答。接着,教师播放视频,当画面中出现了小猫的片段后,教师适时暂停视频画面,问:“谁能表演一下小猫的动作?模仿一下小猫的叫声?”学生模仿完毕后,教师接着播放视频。此时,画面出现了狮子,教师适时暂停画面,让学生模仿狮子的动作及叫声。在模拟动物动作、声音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声音,对比两种动物的叫声。回顾这一节课,教师以游戏贯穿整堂课,用一种轻松且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为学生们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助手”。小学音乐教学也应当顺应潮流,积极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借助其便捷性、多样性等特征丰富音乐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歌曲《小雪橇》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化认知,教师利用了多媒体设备以本课需要学习的音乐为背景,播放了一段滑雪视频。由于不少学生尚未有过滑雪经验,教师向他们展示的滑雪视频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认知。随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滑雪动作模仿,伴着音乐视频进行表演,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全面进行律动游戏

  律动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旋律动作或者姿态对音乐进行感受的表达。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主要途径。小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并且模仿力较强,促进学生特点与音乐感染力全面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创建“律动结合”的音乐课堂。要保证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在“律动”中感知自身的创造力,不仅要让学生对音乐的听力有更多的感受,并且还需要从生理上积极参与感受。

  例如学习《火车波尔卡》曲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开展创作,丰富乐曲的人物、事件等。在扮演角色时,可以感受歌曲的内涵,鼓励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扮演中。有的小组创作了一小段舞蹈,有的则创作了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在自己对音乐内容、思想、创作背景的理解前提下,用肢体通过敲桌子、拍身子、跺地板、吹口哨等方式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个中的节奏感和意境等等。以这种方式学生在表演中,可充分发挥自我,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促进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提升。

222 (1).jpg

  (五)运用游戏表演,促进全面发展

  要提升音乐游戏化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进行。教师应围绕着知识教学这一主要教学目的,将音乐游戏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细胞的方向,引领学生在趣味性的游戏中,拉近与音乐的距离,了解音乐、热爱音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戏曲《花木兰》时,为了有效落实音乐游戏化的优势,教师结合了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引领学生通过观看豫剧《花木兰》,进一步体会戏曲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学生观看完豫剧《花木兰》以后,自然对豫剧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教师开启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对比河北梆子与豫剧这两种剧目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总结出了豫剧的特点: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为了拉近学生与豫剧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节奏、旋律、情绪等变化,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戏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音乐游戏可以这些问题并对学习音乐知识进行优化,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小学音乐教师要想真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和优化科学的教学手段,善于将音乐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构建他们喜欢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与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巧用音乐游戏打造高效课堂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儿童音乐,2016(2):71-73.

  [2]蔡丽.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8(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