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登门槛”效应在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中的应用探索——以开展“像榕树一样生长”学习活动为例论文

“登门槛”效应在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中的应用探索——以开展“像榕树一样生长”学习活动为例论文

7

2024-03-22 09:53:4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将“登门槛”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挖掘其集碎片成系列、启思维找闪光点、从特殊到一般的价值意蕴并融入活动中,可以有效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内在生长。本文基于实践,分析了“登门槛”心理效应的心理作用机制,并以“像榕树一样生长”的学习活动为例,详细阐述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一己管见,以抛砖引玉。

  摘要

  将“登门槛”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挖掘其集碎片成系列、启思维找闪光点、从特殊到一般的价值意蕴并融入活动中,可以有效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内在生长。本文基于实践,分析了“登门槛”心理效应的心理作用机制,并以“像榕树一样生长”的学习活动为例,详细阐述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一己管见,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登门槛”效应;激励;学习内驱力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探索减负增效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常态。综观当今,学校对减负的理解,更多的是定位明确对作业的限量;对增效的理解,更多的是定位学习活动的多元化实践。笔者认为:减负增效,不妨从探索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着手,倘若儿童内有学习的需要、外有力行的践行,就可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运用“登门槛”效应有助于探索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的有效途径,让儿童成为真正的自觉学习主体。

  “登门槛”心理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它妙在一开始就提了一个很不起眼的要求,所以人们会轻松地就答应下来。继而,可以提出稍微高一点的要求,他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好印象,就有很大可能性接受更大的要求。“登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在儿童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有效运用“登门槛”心理效应,设计出顺应儿童主体发展需求,唤醒儿童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心力量,可以激励儿童们学得自觉、积极、持久。

  一、“登门槛”心理效应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的价值意蕴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中内驱力一般分三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本文所述为认知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这种内驱力多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本文基于“登门槛”效应原理,通过活动,逐步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推动学生的发展。

  (一)增强儿童的自信。集碎片成系列,持续激励儿童自信的内驱力


  古罗马修辞家塞内加曾说: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为此,把学习任务化整为零,即拆分成几个细小的学习任务,每当完成一个低级别的学习任务,就可以点燃儿童的学习热情,激励儿童牵拉出挑战高一级别任务的学习内驱力。每当完成前一个学习任务,儿童就拥有了底气,就会期待自己拥有下一个学习任务的愿望,就这样循序渐进,便可以激励出儿童学习内驱力,促进儿童成长。如果把儿童学习生活中关键经历、事件有计划、有目标地串联起来,成为一个个有明确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个元素,那么穿珠成线,持续关注儿童在短暂、碎片化经历中的真实体验并进行价值引领,就可以让他们像小树一样在有营养的土壤滋养中茁壮成长起来。

  (二)关注儿童差异。启思推找闪光点,持续激励儿童思考的内驱力

  “登门槛”效应中激励作用的发挥要求遵照儿童的兴趣、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布置学习任务,一步步开启儿童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儿童探究问题的钻研精神,即让儿童透过参与学习活动的表象,不断探索成功、优秀背后的闪光点,进而不断激励儿童思考的内驱力。儿童的认知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存在着差异,这就提出了进行教育时要因人而异,需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智能多元生长。“登门槛”心理效应能关注儿童个体间的差异,在努力目标上设立“分层点”,让儿童从内心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区间,从实际学情出发重新选择学习目标,并主动地落实到行动上。学习是由内在动机激发的主体性发展活动,所以,当儿童愿意积极寻找阻碍自己努力向上的“探究点”,找到它、征服它,才会以登台阶的形式,争取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此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

  (三)提升儿童的行动力。从特殊到一般,持续激励儿童践行的内驱力

  面对学习任务,无论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有多悬殊,只要儿童能够行动起来,朝着学习目标努力,就能增强内心的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向上发展的一系列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力量展示出来,化隐性为显性,就可以正向影响儿童,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儿童:“只要行动起来,你也可以变得更美好。”继而牵引着儿童拥有践行的内驱力,明白一分辛苦一分才的深刻内涵。

  “登门槛”效应能切实体现发展型育人理念。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此效应,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思。笔者曾在班集体中,对学业优秀儿童个体进行谈话采访,让他们谈谈收获优秀成绩的秘诀,针对儿童所列举一个个具体的个案,进行概括提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共性要义,即从特殊到一般—层层剥笋般地挖掘表现背后的精神力量,比如,坚持阅读、不懂就问、积极思考等品质。只要持续行动,每一个儿童在纵向发展上都能变得更优秀。

  二、运用“登门槛”心理效应激励儿童内驱力的实施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欲激励儿童真学习、真思考、真努力,首先应帮助儿童审视自己真实实力,预设一个能够“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学习目标,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幸福,在奋斗的征途上,逐渐接纳成长中的挑战。以开展“像榕树一样生长”的学习活动为例:榕树,单棵就可独立成林:一根主树干,往下深扎根,往上绿成荫,往四周生长了很多根同气连枝的侧树干。树干寓意着成长的历程,树荫寓意着成长的意义,即自己变得丰富、强大,可以为自己和他人遮风挡雨。小学由于儿童年龄跨度大,所以学习目标的设计方式分低、中高学段两级梯队。

  丰富活动的内涵,能够增强儿童学习成长内动力。儿童拥有热爱学习的天性,不论在学校教育的起跑线上,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两者有多大差距,每人内心深处都涌动着追求成功和胜利的愿望。只要积极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有机融入儿童成长内涵,并将成长的内涵进行分层,犹如分阶段指明儿童发展的行动指南,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持续激励坚守愿望,让儿童们在起跑线上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呈现你追我赶的班级学习样态。

  儿童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积极开展学习活动,迎合了儿童的真实成长需要。笔者开展了“四驱联动”的学习活动(见图1),有效地增强了儿童学习的内动力。

image.png

  下面以开展“像榕树一样成长”学习活动为例,介绍“四驱联动”实施路径。

  第一步:“预设学习目标”。分学科成绩类、学习习惯类、学习方法类三大视角进行设计学习目标的预期。如在电子榕树树荫下,可以先画一棵稍粗的电子主树干,设定全班同学都要努力达到的一级学习目标;再在主树干左右两侧各画上两根侧树干,把全班儿童分成四层,依次提出梯度的子学习目标,让儿童自主参与到与能力匹配的学习目标中去。学习目标可以随着儿童认知和能力的提升发生整体性的提高,也可以儿童个体自由选择,逐步提高。

  第二步:“累计奖励贴数”。视一级学习目标的难度,定学习周期,短则可以一个月,长则可以一个学期,让儿童完成“像榕树一样生长”表现综合评价表(见表1),通过儿童自评、同伴互评、老师口头点评三种形式进行综合性评价,达标者得一枚奖励贴(小红旗贴);没有达标者,获创奖励积极分子贴(大拇指贴),一旦达标即可获得奖励贴。

image.png

  第三步:实现内心诉求。学习任务达标后,应给予奖励,奖励就应该实现儿童们内心的诉求。这些奖励分为:物化类的心愿,比如,想尝尝老师的午餐;精神类的心愿,比如,想得到老师写给自己的表扬信;心灵类心愿,比如,想拿着班级牌,做早操和放学队伍的领队人;等等。笔者在电子榕树绿荫挂上了一个个电子红包—心愿包,每个红包上编好序号,点击序号,就可以打开超链接,看到红包里的一个个心愿。这些心愿都是在日常与儿童沟通中收集起来的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很有魅力。

  第四步:回归活动主旨。对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意志品质、心理机能方面凸显的闪光点进行一一表彰。比如,开学初,开展儿童主动识记班级同伴名字活动,表彰能基本准确地发放全班练习册、习字册本子的儿童,提炼出主动学习的品格力量,并在一体机上把“主动学习”四个大字填入榕树的树根部分。再把电子榕树的树荫“放大”,表示根部被滋养,树荫随之变得越来越茂盛、翠绿,再从“树大好乘凉”引申出去,引领着儿童们要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们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的价值启蒙。

  在学习活动实践中,长期运用“四驱联动”,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并提升他们的主动探究欲望和能力。伴随着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预设的学习目标,能够持续增强儿童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提升儿童的学习内驱力。

  三、运用“登门槛”心理效应激励儿童内驱力的实践成效

  新时代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的教育,应该是在科学合理的心理效应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对激励价值和成效的追求是这种教育活动应有的品性。以凸显儿童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激励教育的逻辑起点,凸显儿童的各种品格和能力的健康成长为激励教育的不懈追求。

  (一)引领儿童的学习自觉

  在开展的“像榕树一样生长”的学习活动中调研得知:优等生儿童期望得到持续的肯定,最想得到自我突围的能力提升的肯定以持续激活学习内驱力;学困生儿童哪怕得到老师一次肯定、赞许,就能够激发学习潜力,并渴望得到再次的肯定;中等生儿童在看到学困生得到进步而得到老师赞扬时,会深受启发和感染,也会努力奋发,学习自觉积极起来,从而激活自己学习内驱力。通过这种模式,整个班集体的儿童在为人处世、学习方法、课堂听讲、学业成绩方面,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提升,从而构建了一个激励生态圈。因此,运用“登门槛”效应设计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引领儿童的学习自觉,整个班集体儿童的学习内驱力都会不断提升。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登门槛”心理效应为指导开展学习活动,促使教师更明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关注儿童生命成长,就要在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着眼。激励儿童学习内驱力,教师应该成为观察者,关切学生学习“原态”;应该成为陪伴者,关注学习效果“实态”;应该成为同行者,关照学生发展“动态”。持之以恒地坚持锤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都会得到提升。

  总之,教育激励应从儿童的心理激励入手,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登门槛”心理效应,让儿童获得生命体成长的快乐、幸福感,从而丰富生命情感,激活追求向上的生命旅程,当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力在激励中发展,心灵趋于完满,就会听到儿童作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拔节生长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牛致远.“登门槛效应”与“问题学生”的转化[J].内蒙古教育,2018(13):57-58.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