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10

2024-03-22 09:50:0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叶圣陶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去发现美,感受美。而所有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美的创造。因此,以生活为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学生艺术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待商榷。

  摘要

  叶圣陶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去发现美,感受美。而所有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美的创造。因此,以生活为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学生艺术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本文着重从三方面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待商榷。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发挥着积极的重要地位。音乐教学对于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同样重要。但综观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太过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教育与生活脱节,与学生的实践经验脱节,也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音乐发展。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注重形式化教学

  从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大多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实则学生所掌握的东西并不多,甚至于一学期下来,学生会唱的校园歌曲并不多。实际上,学生从网络上学习的歌曲却很多,然而网络环境参差不齐,个别歌曲并不适合学生歌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过分注重形式化的教学,反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从课堂上并不能学到真正的音乐技能,其音乐素养的提升更是难以实现。

  (二)不注重学生音乐能力培养

  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很多知识点,包括视唱、简谱、律动、乐器、欣赏等很多内容,但课堂教学还是以歌曲的学习为主。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基本处于齐唱、轮唱、分组唱的形式,对歌曲内容、旋律、节拍、音高、音域等乐理知识,教师却很少讲解。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匮乏,内容的单一化,授课方式的程序化,使得很多学生丧失对音乐课的兴趣。

  (三)缺乏生活化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缺乏兴趣的原因,还在于课堂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缺失,生活化内容较少。教学内容形式化、机械化,没有把小学生的天性激发出来,课堂活力不足,整体效果不佳。把一堂美妙的音乐课上得死气沉沉,毫无特色。另外,一些学校对音乐教学也不够重视,甚至当成自习课来上,使得这门艺术课被冷遇,学生积极性被压制,教学被动,学生兴致缩减。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尤其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成长规律来看,音乐在其成长当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使其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生动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音乐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也会增加教学的难度,让本来就生涩难懂的乐理知识更加深奥,也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使课堂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者将个人的生活体验融入学习当中。这样就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学习与感悟。使音乐知识的学习难度系数降低,还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时,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习的内容、过程、形式就能够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时在他们的脑海中呈现的就不是想象出来的场景,而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很有帮助,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快乐、轻松。

  三、生活化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化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能够轻松愉悦地感受音乐氛围,能够在美的音乐体验中去获得心灵的成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去学习音乐知识,去感悟音乐所特有的魅力。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我们的田野》为例,歌词当中所展现的画面十分美好,包含着孩子们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情感的诞生来源于学生的实际体验,是学生在接近拥抱自然时发自肺腑的快乐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感,感受人与景、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场景。当学生逐渐进入状态之后,学习起来就显得容易了,他就能够轻松自如地通过演唱的方式,用声音传递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融入生活化情境式体验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会在脑海中进行想象,会通过身体语言来感受音乐的美感。还有在其他一些音乐教学内容方面,比如,教师用钢琴等乐器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来猜是哪一种动物。还可以通过音乐节奏、旋律的变化,让学生来判断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或者教师用乐器不断地延长、升高音量,不断变化节奏的快慢,让学生猜测此时所传递的情感信息。这样的教学不但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还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二)注重生活内容与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

  音乐是最能触发人情感体验的一种艺术化的活动,是可以将人的全身心都带动起来的艺术体验活动,它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在音乐力量的推动下,可以激发人的无限潜能,让人沉浸在音乐世界而忘却烦恼。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课程中的生活化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音乐,在音乐中寻找生活的影子。教师在备课、设计音乐教学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将游戏融入教学中,使其与生活高度融合,充分发挥生活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教学《小步舞曲》时,这首乐曲本身就带有明快的节奏感,三拍子的旋律特点既适合用舞步变化来展现,也可以通过手势、头部、眼睛、眉头、下颚、胸等的多重变化,来感受旋律的美妙。例如,教师编写的儿歌:“do是掌心向上,平卧空拳;si是食指自然伸直,斜指上方;la是掌心向上,双手放开……”在这样的互动体验中,学生自然是快乐的。还可以通过声部的变化,让学生去感受声音、情感的变化。也就是说,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音乐,他们的情感体验也会更深刻。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去体验,有了视听觉的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发挥想象,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我们的戏剧文化为例,传统的戏剧有京剧、秦腔、越剧、昆曲、黄梅戏、梆子戏等。每一种戏曲的演唱风格、表现形式都各不相同,这些精彩纷呈的戏曲文化,正是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取之于生活的艺术化产物,包含了广大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厚感情。借助戏剧这种特有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对于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戏剧当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生活化元素,会触动人的内心真实体验,可以把学生自然带入戏剧故事当中,多媒体教学无疑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1.走进自然,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美丽的大自然中也能学习到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快乐与美好。例如,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鸣叫声,昆虫的欢叫声,还包括日常生活当中锅碗瓢盆碰撞形成的声音,都可以构成一曲美妙的音乐。只要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这些美好的自然之景都是音乐教学当中的一部分。比如,在一些律动游戏当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根据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时,让学生去聆听,去分析它会是哪种汽车的声音。最常见的就是听音辨音,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种声音是噪音,哪种声音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而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来源于学生对周围美好生物的一种真切感受。还有在理解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感悟草原的壮阔,感受山河的壮丽,感悟动物们的灵性,这样学生在理解时,脑海中才会生出画面感,才更容易理解歌词的情感及意境。

  2.开展戏剧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真切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定期邀请本地区的艺术名人来学校进行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戏剧教学为例,由于戏曲在演唱手法及形式上有明确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让那些戏剧名家现身示范,给学生亲身展示唱、念、做、打等表现技巧。让学生在与戏剧名家的互动体验中感受国粹的魅力,在浓厚的生活化氛围中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拥有艺术创造力。

  3.利用假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周末及假期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艺术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不但可以活跃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就可以从艺术家身上汲取音乐力量,为自己树立一个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放飞身心,感受生活中的音乐氛围。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通过正规的系统培训去学习和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如演唱、街舞、吉他、二胡、钢琴、架子鼓、古筝等,使学生既能满足成长的需求,又能陶冶身心。能够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放飞身心,张扬个性,成就梦想。而且这样的学习活动一般都安排在周内及假期,学生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和负担,可以全身心融入音乐的世界中,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在广阔的音乐世界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样的户外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是有作用的。

  (五)注重音乐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因为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一个学科的学习体验必然会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以“我的音乐网页”一课为例,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世界杯的历史,了解世界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足球运动员的成长史。这样的课程学习不仅涉及了音乐文化、历史学科、体育,甚至包含了政治课程,学生在收集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不仅激活了现有音乐课程的活力,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音乐教学体系。再以“守株待兔的老农夫”为例,这个故事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对其故事内容是熟悉的,但如何运用音乐的形式再现出来,对学生既是一种新的挑战,又能带来新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新的学习愿望。然后教师在教授学习内容时,学生就相对比较轻松,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来学习这个故事,就会在新的音乐形式中去理解体验,去感受与语文课程不一样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剧、课本剧等表演形式让学生边表演边体验。同时,在教唱歌曲时很自然地将倚音、波音、顿音、换气等乐理知识穿插于教学中,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感受这首歌所传达出的幽默诙谐的音乐风格。让学生边模仿农夫的动作,边体验他守株待兔时的那种欣喜、期待、失望等情绪变化,这对于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语言感知能力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把音乐课程教学与生活教育有效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挖掘音乐元素,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的快乐。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娟.基于生活理念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山西青年,2021(3):185-186.

  [2]洪亮亮.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J].生活教育,2022(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