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生本课堂建构探索论文

2024-03-22 09:39:2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的竞争性教育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因好学而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本文立足生本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建构生本课堂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摘要
生本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的竞争性教育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因好学而学习,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本文立足生本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建构生本课堂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信息技术;前置性;探究
生本教育概念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自主教育,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以学为本,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主要依靠“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由此,生本教育有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强、具备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可促使师生在实践中充分体会生本教育的真谛,助推师生双向发展。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建构生本课堂?笔者以为,需要巧妙融入前置性学习方法,明晰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
一、设置前置性学习,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前置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了解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先学。前置性学习主要通过前置性作业来实现,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该尽量简单、开放。其中,简单不是指内容的难度小,而是指环节要简单,能预留给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开放是指设置有价值的知识链或利于学生实践的拓展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学”,表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上即为凸显作业的层次性,让学困生可以“跳舞”,学优生可以“跳高”。因此,没有前置性学习环节,生本课堂则是空谈。
例如,在开始教学初中信息技术的预习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做了一次“无处不在的信息”的科普讲座,目的是让学生明晰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传输方式及信息的获取方式,并适当介绍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通过播放新闻、广告、视频等,将信息引入学生的大脑中,引导学生感知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交流后,学生得出“教师讲课,让我们学到知识”“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等结论。最后,布置学生写一篇《我对信息的认知》的小品文作业。如此,学生通过前置性练习初步认识了信息,实现了自主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前置研究的设置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教师要用心去钻研。首先,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布置的问题要有梯度,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其次,教师要提前整合教材,让学生通过前置作业做到温故知新;最后,前置作业一定要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便于调整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
二、依托小组合作,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可以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先学的奠基,便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主交流。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无所谓多少,无所谓对错,都想在学伴面前展示一番,此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
为了凸显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的特点,笔者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规则,再依据诸如性别比例、兴趣爱好、学习水平、交流技巧等相互搭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3~5人,同时兼顾小组成员高、中、低三个层次。组间也基本持平,既能在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又能在小组内成员间进行互补互助,为后一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另外,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差异分配任务:擅长组织的为组长,擅长记录的为记录员,擅长表达的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定期轮换主发言人也是必要的,在主发言人发言之后,如果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加以补充。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一方面,需要教师努力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讨论价值的问题,只有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助推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此,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踊跃参与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Word页面设计”知识时,笔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如果仍然以“满堂灌”形式进行统一教学,即从Word基础知识开始,显然会让已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厌烦这种课堂教学,而浪费了学习时间。为此,笔者采用了“兵教兵”“小先生制”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去教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如此,体现了生本教育全面依靠学生这一核心理念,水到渠成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也可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全员参与、全员思考、全员发表意见。通过交流,激荡学生的思维,不同观点进行碰撞,进而在碰撞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探究,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坚持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疑惑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创设多样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激活学生的潜能。
例如,每学期笔者至少开展一次PPT制作大赛活动。首先,列出相关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必要的素材,并以学习小组的成果形式提交;然后,作为这一活动的“首席”,笔者精心寻觅与学生对应的思路,耐心指导各组的参赛作品;接着,笔者将团队意识融入学生活动中,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能让作品趋向新颖、完美,还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最后,通过与学生交流,不断思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以便在制订竞赛方案时能不断地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及网络处理技能。看似一次不起眼的竞赛,却彰显了生本教育的“三转变”:帮助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实现了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实现了变“听懂了”为“学懂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实现了变“他律”为“自律”。
四、优化评价模式,建构初中信息技术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感悟。感悟是人精神生命升华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累积感悟。因此,淡化分数以削弱传统评价的比较功能,而保留其诊断功能,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对于集体的评价,笔者把评价调整为评研。例如,在测试环节,首席通过学习小组互评,评后进行反馈,随后,由学生自拟试题进行巩固,再次进行评研。通过“两评两研”,学生能够充分把握知识,避免了传统评价中的控制效应,让学生的思维在创新的熏陶中得到飞扬。对于个体,在教学中常采用“借分、送分、区间分、减分、空白分”等形式,使冰冷的分数也变得“含情脉脉”。教师需要认识到,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诊断功能,通过优化评价模式,助推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以生命为本,本着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这让笔者坚定了以下几个认识。①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生活化,这样的运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②积极采用提出问题的操作策略。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评价的作用。③训练不过时。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的训练量,通过训练学生才能让学生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④合理把握探究与渗透的关系。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地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把梯子,放一艘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抛秧启示”案例能对理解“生本教育”有一定帮助:插秧是水稻种植中的一件不可或缺的农活。在农民还没能掌握科学知识的时候,想当然地以为密植能提高水稻产量,就把秧苗插得密密麻麻,在以后多年的种植中,人们一直按照此方法,但水稻产量仍然很低。直到发明了抛秧方法,才带来了惊喜,水稻产量提高了。粗一看,勤劳与回报不成比例,悠闲却获得丰收,似乎有些不近常理。其实,将秧插得密密麻麻,只是农民想获得丰收的一种美好愿景,却没认识到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教师不也相当于插秧的农民吗,主观上很想获得丰收,却在传统的固性思维中不经意间就破坏了自然规律。因而,当教师将知识输出的路径细化成目标以后,也会对学生进行密植要求,其结果也不能如教师所愿。学生对此类教育内心是排斥的,因为这不合乎儿童天性,对儿童的思想是一种束缚。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顺其儿童的自然天性,发挥儿童的内在潜能,反而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这不但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
1.成就了学生
“生本教育”提倡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摒弃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而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勇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解决问题,最终体现学生是学习中心的地位。
我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活跃自己的思维,注入新的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学生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教师讲解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当被动接受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课堂上想要他们专注45分钟,与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会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因此,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十分有必要,是成就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2.成就了教师
生本教育的希冀就是能够找出一种教育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郭思乐教授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帮助就是教师的职责,而帮助的意义仅限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而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生本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知识,更有给予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和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教师驾驭学生的能力离不开平时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反思。总结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最初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自主探究并生成,后来才发现,教师应该适时地点拨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反思,并不是什么都不说、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学的“总控”,对于“教”和“学”,要把握好“度”,这需要教师练就超高的教学智慧和驾驭课堂能力。
五、结语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知识的习得,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知识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当今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尤其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和独立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徐福萌,李文郁.信息技术基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4]刘丹.基于任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5]钱昭宇.合作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