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助力德育提质增效论文

2024-03-22 09:35:07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德育中意义重大,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底色。用理念培根,打造优质红色思政课堂;推进主题活动,有效构建德育“多元立体”;用好校外基地,筑牢同育共生红色德育阵地,本文以此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实施路径,让红色基因深植血脉,助力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
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德育中意义重大,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文化底色。用理念培根,打造优质红色思政课堂;推进主题活动,有效构建德育“多元立体”;用好校外基地,筑牢同育共生红色德育阵地,本文以此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实施路径,让红色基因深植血脉,助力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红色基因传承,德育实效
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历史价值重大,有利于筑牢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要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的德育价值,并深刻认识将红色基因传承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东润分校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方向,打造“红色德育”校本文化,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小学德育的模式,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祖国大力培育“红孩子”。
一、用理念培根,倾力打造优质红色思政课堂
(一)修养德性,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大力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大作用,必须激励每一位思政教师修养德性,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不断推动思政教师深入研究和思考,精心打磨少年儿童听得懂、乐参与、学得深、有收获的高质量红色思政课。
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市局组织开展思政精品课比赛,打造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精品教案,获奖优质课作为课程资源包供思政教师、辅导员学习。红色精品课的引领,大大提升了德育的实效。
(二)家校社一体,搭建全员展示的红色舞台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让师生、家长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课程的学习,家校社一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管理”。如每周利用班队课,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比赛,通过班级比赛、全校海选,让每一名学生乐在其中,倡导“人人都参与,个个都能讲,人人能讲好”,营造了浓厚的红色德育氛围。在学校学习红色文化基础上,组织师生“红色文化手抄报”“红色征文”大赛一系列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师生的血液中蔓延,更好地激发了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用活动深化,有效构建德育“多元立体”
我校在开展多元化、立体德育活动中,创新德育形式,做好“知行结合”文章,全方位提升红色文化传承教育的育人效能。
(一)红色文化熏陶
让孩子与自身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与世间万物和谐共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形成了校广播站每天放红歌、集会前师生共唱红歌的红色校园文化模式;学校大力推进“一廊”“一墙”“一馆”的规划建设,从名言感召、史实熏陶、空间互动三个层次,让学生身处不同的场域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一廊”——红色名言名句廊:红色名言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指明方向,直击心灵的名言则更具感召力。这些名言字字铿锵,读来琅琅上口,是小学生丰盛的精神食粮。“一墙”——“红色文化”学习墙:“四史”灿若星河,博大精深,学校精心收集“红色文化”重大事件,用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图片,以时间为序,沿着教学楼走廊布设,让墙壁成为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为学生讲述那些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让其行走在楼宇间都能接受精神洗礼,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一馆”——红色文化馆:学校将行政办公楼三楼整体规划,建设党、团、队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
(二)红色课堂领航
学校开展以“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系列思想实践教育活动,多学科融入并进,构建“红色课堂”,成效显著。如每天的语文课以“红色经典诵读”为始,围绕经典的课文《清贫》《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布置学生搜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每天由一位“小先生”上台讲解,让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了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经典代代传”的红色经典读书交流活动,让学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等党史课程,引导学生试着讲一讲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真正的红色讲堂。美术学科通过开展红色书法展览,引领学生在“一撇一捺”中书写对伟大祖国和美丽家乡的热爱。音乐学科教唱缅怀先烈的歌曲,开展合唱、轮唱、拉歌等形式让学生在红色的歌声中接受亮丽的红色教育。红色社团课,看红色演片、演红色戏剧、唱红色歌谣……各门学科的教学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培根和育人同进,激励孩子们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大业中去。
(三)红色行走铸魂
组织“红心向党,扬帆起航”研学活动,线上线下等多渠道相结合,实现学校“红心向党”研学课程系列延续。学校与泰州市雏鹰青少年国防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共建活动,给孩子们强大的震撼;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奔赴海军诞生地“海军纪念馆”“海军舰艇文化园”等红色场馆,近距离感受军舰的英勇战火气息,追溯海军历史,瞻仰海军光辉业绩。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军营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在行走中涵养红色正气,坚守红色信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成长,通过实地研学的方式,深入了解美丽家乡泰州,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好品质。
(四)红色宣讲践行
整合家校社三方力量,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开展红色教育线上线下宣讲,63支“党小萌”志愿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社区开展宣讲。通过参加专题红色宣讲活动,让老师、学生集中在讲和听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夯实了政治启蒙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
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红色文化资源带给师生内心深处强大的震撼,感受到艰苦卓绝革命斗争中挺立坚韧不拔的精神,立志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定了师生的文化自信,红色正能量在全体师生的心中不断升腾。
三、用协同育人,筑牢同育共生红色德育大课堂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是一本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学习党史、增强修养、传承红色基因、共筑伟大中国梦提供新的载体。
清明节期间,我校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前往“特级英雄”杨根思烈士陵园,开展主题为“少年正当时”的红色研学活动。队员们从“三个不相信”精神入手,分小队围绕“识战斗英雄杨根思”“传三个不相信精神”的研学任务,深入开展探究和主题分享交流。在“沉浸式”的研学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杨根思的成长历程,明白了英烈们是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为人民换来了和平的生活,并纷纷表示,要恪守“三个不相信精神”,学习“杨根思连”“处处领先,事事表率,敢打必胜,勇争第一”的理念,赓续红色血脉,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将红色基因融入德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在“双减”背景下,学校结合具体实际,开展具有本校品牌特色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以“知行”为中心任务,以课程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有机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成长的原动力,努力实现学校思政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让红色德育鲜活起来,师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浸润着有温度、有色彩、有情怀的红色力量拔节生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2]张莉.审视与建构:立德树人导向的红色基因传承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21(5):8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