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21

2024-03-19 09:48:4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接着论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最后提出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保障措施。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分析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接着论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最后提出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课堂教学;中职

  课堂教学是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培养中职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中职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践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有效培养中职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活动育人的价值,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一、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1]。

  (一)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体育运动和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能够发展为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能够使学生根据未来职业体能特点,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有效提升职业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二)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自主锻炼的健康意识,能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和维护个人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2]。

  (三)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的综合表现。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能够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塑造尊重对手、珍重友谊的优良品格,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结果[3]。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运动技能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中职体育教学中,对于运动技能教学部分,体育教师主要是把学生都集中到一起,先按照标准的动作示范一遍,然后将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重复一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不够灵活,实效性不高。换言之,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或实际水平设计教学,只是参考以往经常采用的方式,教学理念陈旧,并未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技能进行讲授,如此会导致学生照猫画虎,无法理解运动技能的精髓,最终学习效率不高[4]。

  (二)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传统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健康知识的渗透不够,对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中职生在体育锻炼意识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得并不理想,这已经成为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一般比较重视体育知识的教授,或者让学生围绕一些体育项目多加练习,如带领学生跑圈、打球等,仅仅是从身体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提升,并未从思想的高度思考健康行为对学生未来的意义。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基本不会讲授有关健康行为的知识,或者采取一些办法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仅仅重视课程本身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5]。

  (三)以体育人的目标和方法有待加强

  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中职体育教师也意识到体育学科育人的重要性,但在育人的目标内容和育人的方法上需要改进。当前,中职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德育目标存在太宽泛的现象,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个性等,这些目标很难在一节体育课堂中落实,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制定的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6]。此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体育人的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是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教师才会临时进行指导和教育,没有计划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形式,将学生的德育目标融入实际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1.情境式教学,增强学生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必备条件。当前,部分中职生热衷于网络游戏,学习的兴趣不浓,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中职生运动认知和兴趣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7]。因此,教师应该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语言、视频、角色扮演或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来创设情境,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参与运动,进而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学快速跑时,教师可以创设“警察抓小偷”“穿越火线”等情境;教学投掷项目时,教师可以创设“手榴弹掷远”“微波阵阵”等情境;进行体能训练时,教师可以创设“撕名牌”“我是铁臂侠”等情境,这种方式实现了体育运动技能与教学情境的融合,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

  2.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主动性较低,对此,中职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话语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探索和实践,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问题,由此可充分挖掘中职生自主探究的潜能。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讨,使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学习,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在足球脚内侧传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出“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把球传给同伴?”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最后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检验,并就问题进行整理反馈和评价,从而实现教学的合作共赢[8]。

  3.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但由于运动习惯、生活和学习环境、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同,其运动水平呈现出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符合每个学生发展需求的分层教学模式,为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需求,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9]。据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所教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并将调查结果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学生的基本学情,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层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层,即将身体素质好和运动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分为一层,将身体素质一般和运动技能掌握不足的学生分为一层,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像一些教学难度高的运动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传授给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并监督学生持续锻炼;对于一些教学难度低的运动内容,教师可以讲授给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听,加强其对运动项目的练习,同时做好指导工作。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较为专业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实施较严的标准;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体能训练,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然后再选择难度偏低的教学内容,并且制定一些基础的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步深入。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健康行为

  1.融合时事热点话题,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要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必须先让学生具有健康的意识。当前,中职学生健康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如下:不吃早餐,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比较容易波动,缺乏自我锻炼意识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为目标,融合体育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明白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目前新媒体平台中热度比较高的名人或明星带练运动视频,并让学生在观看这些名人带领受众运动的视频的同时,思考这些运动都有什么注意事项,哪些运动技巧不好掌握,以及为什么现在运动带练视频如此火爆。通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对学生的意见做一个总结和提炼,最后引出运动带练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现在人们更注重健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或课后锻炼过程中,以及未来生活中积极践行健康理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健康知识体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重技能、轻知识,导致学生对体育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以及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应急知识等掌握不够充分,这为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埋下了隐患。对此,教师可先在室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的教学,即对于之后需要亲身体验的运动项目,先在室内课堂上讲解清楚,此时除了口头讲解理论知识,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通过图文结合的展现方式,使学生看清楚每个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动作具体怎么分解,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锻炼,将室内课堂上吸收的知识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样能清楚地了解学生是否完全理解课堂中的知识,以及实践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先在室内用多媒体讲解有关篮球的运动技能知识[10],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在运动中容易造成膝盖损伤和手指挫伤,接着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篮球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消化理解课堂上听到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3.布置体育作业,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中职学生普遍自觉性比较低,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加以督促和指导,鼓励他们在课后进行锻炼,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此,在体育课堂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技能,从而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除了要结合所教内容,还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完成作业需要的时间等因素,进而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完成”,在课后锻炼中享受乐趣并形成习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要通过截图或视频等形式提交,教师应积极批改和评价,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锻炼。比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垫球或自抛自垫球的作业,并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将排球作业录制成视频或直接截图,提交到相关教学平台。对于提交的作业,教师要进行批改,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排球的运球方法。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1.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当前,中职生大部分行为比较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我行我素,这就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但这种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对体育游戏充满兴趣,故通过体育游戏对他们进行规则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每一项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只有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才能正常地进行体育游戏[11]。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应结合中职生的兴趣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并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游戏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本着“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收获”的原则进行游戏,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遵规守纪,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也有助于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速度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贴膏药”“喊数抱团”“长江黄河”“迎面接力”等游戏。又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榴弹掷远”“我是神炮手”等游戏。这些游戏都与教学内容相关且都有各自的规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体验有规则的游戏和无规则的游戏,让中职生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2.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中职生未来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品质。现阶段不少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而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此,中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即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教学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进行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进行训练。之后各个组员要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合作学习,期间还要注意组内的职责划分,由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发挥自己的作用,又兼顾整个队伍的进度,同时帮助较为落后的队员,如此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在健美操或啦啦操教学中,教师在集体教授运动技能后,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快慢、动作的力度和协调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并安排运动技能掌握较好且富有领导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要求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训练,各小组成员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互帮互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最佳团队奖。通过这种方式可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3.利用竞赛教学法,培养学生拼搏精神。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成绩不稳定,但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基于此,在教学中合理地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比赛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和鼓励,具体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运动员努力拼搏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故事,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比赛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对于比赛中出现困难和挫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赛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和评价,从体育精神入手,表扬在比赛中努力拼搏的学生,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在比赛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女排姑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和决心;在比赛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不吝赞扬,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对于比赛中出现不良情绪的学生应及时进行语言鼓励或指导,让学生能够调整状态继续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价,且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使学生通过比赛有效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锻炼的前提与保证。场地的空间和器材的多少决定了学生练习的密度、运动负荷及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等,会影响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和速度,也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对此,学校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以开发体育训练场地,建设一定的专业场馆,以及更新体育器材。而对于一些资金不足导致器材欠缺的学校,教师应想办法开发教学资源,或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造或自制器材,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能用的器材,将其创新组合,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废物利用,还能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很多体育教师在工作后缺乏体育技能的学习,特别是新兴体育项目的学习,导致自身的专业素养处于停滞的状态。如果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不强,健康行为缺失,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深入学习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加强体育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交流研讨活动,树立跨学科思维,从而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中职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比较单一且笼统,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且一般是对运动成绩进行评价,忽略了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的评价,严重影响了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技能考核为唯一标准、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具体可以从运动参与程度、技能掌握水平、体育素养养成、情感态度、体育认知等方面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考核评价办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效结合,不再以分数衡量学生[12]。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中职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结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2020-01-20)[2023-06-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7/202001/t20-200120_416131.html.

  [2]赵富学,唐东阳,杜红伟.新课标背景下中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特征、培育机理及促进向度[J].体育学刊,2020,27(6):82-89.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5):16-19.

  [4]汪林桥.中职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武当,2022(7):66-68.

  [5]闫文胜.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6):181-183.

  [6]潘勤,纪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5):23-26.

  [7]杨惠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0):112-113.

  [8]林瓈.育心为先立德为基: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品格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7):172-175.

  [9]宋锋梅.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7):116-117.

  [10]洪或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0):85-86.

  [11]李旭东.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5):73-74.

  [12]陈贻坚.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