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3-19 09:43:0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必然的选择。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被广泛应用,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的方式,对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了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摘要
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必然的选择。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被广泛应用,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的方式,对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了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应用探究
议题式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引线,以活动为路径,以知识为载体,以情境为助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
一、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发现教师对议题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会在教学中尝试使用。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时会回到以往的教学流程中,从而导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教学活动存在封闭性。从议题的设置到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师的思维与视野的拓展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的目标往往仍然集中在课内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其他素养的培养。
第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从基本形势来看,议题式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除了教师的“教”之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但在议题式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刻,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在学习中的参与深度不足,知识建构过程流于表面,这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议题选择不恰当。首先,议题没有体现出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脱节,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议题缺乏可议空间。最后,议题流于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只是“为了议而议”,导致议题式教学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评价方式有待完善。一方面,教师对评价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会将议题讨论的完成视为议题式教学的终点,导致难以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方式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真正发挥出评价环节的作用。
二、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第一,主体性。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议题式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可议论的空间,其目的就是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这一原则,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第二,启发性。这一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是相对应的。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若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容易使学生出现混乱和无序。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遵循启发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与点拨。
第三,发展性。促进学生发展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教师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都要指向学生的发展,以求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时期的育人要求,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四,开放性。议题式教学中的开放性原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也就是说,议题式教学的内容要避免集中在教材上,而是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这一要求强调要突破课堂的限制,将学习活动延伸到生活中。
第五,趣味性。无论在任何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利用恰当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三、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随着议题式教学的开展,更是对教学活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顺利实施议题式教学,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深度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教育活动的要求,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从而更好地引领教育方向。其次,要深化学科领域知识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且该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全面整理与之相关的教辅资料以及时政信息。最后,要不断整理和分析与议题式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二,积极申报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对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而加深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第三,加强教学反思与教学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并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梳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
(二)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置议题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议题既要包含学科知识内容,也应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此,在议题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精心选择与设置议题。
在议题设置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学生学情。议题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所以议题内容必然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方面,议题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特点相符,能够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议题探究中。另一方面,议题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免对学生的深入探究造成阻碍。第二,挖掘教材内容。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素材,可以体现出课标基本的育人要求。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并据此提炼议题。第三,联系社会热点。运用社会热点,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所以教师要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灵敏的“嗅觉”,并在加工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议题。比如教学《做负责任的人》时,可以联系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不计个人得失奔赴抗疫一线的事迹设置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三)优化议题情境,引领意义建构
议题并非仅仅是对知识的抽象表达,任何议题都要和真实的情境相适应。只有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探究、体验以及感悟知识,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营造更加活跃的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如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本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认识到真正的友谊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选择了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材料来创设一个思辨的学习情境。这个材料展示了宝马公司成立100周年时奔驰公司发布的祝贺图片。奔驰在图片中感谢了宝马100年来与自己的竞争,同时又不忘突出自己的创立历史:“在没有你的前30年,其实我很孤独”。这一信息不仅展示了两家公司之间的友好竞争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竞争与合作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利用这则有趣的材料,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重视问题设置,提升教学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议题式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可议论的空间,其目的就是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与点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并将其视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线索。
比如教学《善用法律》时,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怎样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帮助。结合本课内容,可以播放电影《少年的你》的视频片段,并以该片为背景创设了贯穿整堂课的情境。根据电影中“校园欺凌”的话题,设置“青少年怎样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议题。围绕议题以及教学内容,设计以下问题:(1)在电影中,女主角面对校园欺凌做出的选择是忍气吞声,若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做?为什么?(2)若遭遇校园欺凌,可以通过怎样的渠道寻求帮助?(3)如果你发现身边有人遭遇校园欺凌,你是否会选择挺身而出?(4)“以暴制暴”是否是应对校园欺凌的最佳方法?(5)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应对?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认知经验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发挥出了学生的能动性,并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认识。
(五)着眼学生发展,开展课堂活动
“活动”是议题式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同时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毋庸置疑,若议题式教学仅仅是围绕议题进行单一的思考与讨论,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议题式教学中,可以组织以下几种课堂活动:第一,组织角色扮演。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议题以及具体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设计与之相关的故事内容。之后,要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利用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站在角色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的议题的认识。第二,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具体的议题组织学生模拟法庭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熟悉法律流程。第三,组织课堂辩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很多议题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对议题的理解容易出现分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这几种课堂活动之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形式还包括多种类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选择。
(六)注重践行反思,促进议题升华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突破课堂限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要围绕现实生活设置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议题的升华。
比如教学《共筑生命家园》时,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完成教学活动之后,我鼓励学生进行了课外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调查周围的企业与工厂是否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并思考这样的环境破坏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想一想应该怎样处理这些环境问题。学生要认真记录实践过程,形成实践心得。在课堂中,学生要及时进行实践心得的分享。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绿色发展的观念。
(七)完善评价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完整性,需要将评价视为关键环节。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与议题式教学的理念是不符的。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评价方式,切实发挥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议题式教学的评价中,首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除了要在议题探究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其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评价环节中。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及相互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要避免将评价重点集中在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上,而是应着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思维能力等。最后,要注意评价活动的动态性。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据此对评价方式做出调整。
综上,议题式教学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明确议题式教学的理念以及具体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要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同时,随着教学的推进,要及时梳理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J].第二课堂(D),2020(12):14-15.
[2]刘洋.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29):73-74.
[3]王毅.议题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问学”课堂[J].江苏教育,2020(75):63-64.
[4]陶传玺.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9):40-41.
[5]黄玲贞.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0(25):5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