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探究论文

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探究论文

2

2024-03-19 09:25:2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文章首先对红色基因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在机制,最后探究了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

  摘要:为了让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文章首先对红色基因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在机制,最后探究了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

  关键词:红色基因;认同;高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部队和革命老区视察,都反复嘱咐各级领导干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近年来,各级在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思想行为“两张皮”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对于“红色基因是什么,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如何做好伴网而生、随网而长的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为此,有必要厘清基本概念,就红色基因传承的本质及内在机制展开学术对话,进而探寻引导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

  一、红色基因概述

  (一)“红色基因”概念的“前世今生”

  “红色基因”概念的源头在“基因”(gene)。而“基因”是一个生物遗传学概念,由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最早提出,指的是决定生物基本构造和性能的“遗传因子”,其能够忠实复制,但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异。20世纪50年代,“基因”被引入人文社科领域,随即产生“文化基因”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以英国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英国心理学家布莱克摩尔的《谜米机器》为代表的研究成果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采用。1981年,《自私的基因》传入国内,国内学者开始借助“文化基因”的概念对一些文化现象作出阐释。进入新世纪,随着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文化基因”也被引入相关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在借鉴“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党基因”的概念,认为政党基因“是一个政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和积淀形成的体现自身‘理想信念、组织习惯、价值观’等的信息单元”[2]。在依据环境变化和自身建设情况进行调适的过程中,政党都会不自觉携带党的性质、宗旨等“标识”[3]。此外,“基因”概念也被运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实践中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代代相传的现象,由此“心灵基因”(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首次提出)、“心智基因”等概念应运而生,其中“心灵基因”是指“人的意识中的一种类似生物基因决定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东西”[4];心智是个体思想、精神指导行动产生动因的统称,决定着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具有类似生理基因遗传变异的特征,外在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红色在中华儿女的色谱中,自古就有着特殊的含义,其鲜亮、醒目的特点被赋予了吉庆、庄严、神圣与朝气等很多象征意义。19世纪中叶,随着共产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传播,红色逐渐成为革命、流血牺牲和共产主义的象征。近代中国,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伟大而光荣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勇担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带领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从此,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及红色政权、红色武装成长壮大的主色调。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程,红色始终相伴左右。如今,红色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最鲜亮的代表色,“中国红”也已成为世界上最闪亮、最耀眼的国家名片,并深深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

  2013年2月4日,在原兰州军区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红色基因”的概念[5]。作为一个比喻性、象征性的概念,其特指决定党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本色的一系列最本质、最原初、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特指深深扎根于党和人民军队肌体、源源流淌于全体党员和革命军人精神血脉中的“遗传因子”。

  (二)“红色基因”概念的认识把握

  就“红色基因”来说,“红色”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基因”则反映了其随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发展进程不断积淀、传承并持续发挥作用的特征。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把握:其一,红色基因与生物基因一样,不仅能够代代传承,也可能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异”;其二,从传承和传播角度来看,红色基因与文化基因存在共通的一面,故可以借助文化基因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红色基因传播和传承规律进行探索,但红色基因更多侧重于精神层面、意识层面,不应该将红色基因完全归入文化基因的范畴;其三,从本质属性来看,红色基因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标识”,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基因,只不过在表述上,红色基因更为聚焦和形象,使人们一眼就能辨识和区分;其四,红色基因并不存在于人体细胞中,而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它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态,并不能随繁殖、繁衍自动进行遗传和延续,需要后天培塑,而从个体的心智生成来看,红色基因就是一种特殊的“心智基因”,它影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等行为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和塑造。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认识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传承”解释为“传授和继承”。那么,可以将传承红色基因简单理解为“传授和继承红色基因”。结合红色基因的“基因”特征和价值凝结的本质,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即年长一代(祖辈或父辈)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根植于内心与血脉的红色基因“传授”于年轻一代,年轻一代继承后,经过理解和消化,将其运用于新的实践的过程;二是红色基因的同辈学习、伙伴研习,即同侪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授”,共同继承红色基因,并将其运用于新的实践的过程。其中,不能狭隘地将“传授”活动限定为教育活动,还应包括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可以是科学理论的“灌输”、历史记忆的建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不同形式,但最终目的是使青年一代能够自觉地接受和内化,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

  概言之,传承红色基因就是通过前辈“传授”或同辈学习、同辈传承、伙伴研习等,促使青年一代对红色基因涉及的光荣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红色记忆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和认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领悟和内化,并最终转化为实践自觉和传播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影响和感染他人的过程。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红色基因传承的内在机制

  “机制”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6]。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机制常常被用来阐述“引发研究对象发生规律性变化,决定研究对象存在状态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7]。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然也有其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有机整合、相互作用的方式与过程。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要素是系统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系统目标实现的关键节点,同时还是探索系统内在运行规律的前提条件。从系统论出发,构成红色基因传承系统的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即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介体和传承环境,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

  1.传承主体。主体在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指需要将红色基因继承下来,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价值体现的个体、群体或集体,如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大学生、人民群众等,而这些主体中,高校学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推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且处于价值观培塑定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他们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力量。

  2.传承客体。客体与主体相对应。传承红色基因的客体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积淀和丰富形成的一系列决定党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本色的共同历史记忆、价值理念、思想理论和崇高精神品格等。由于主体不同,客体的内容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标是确保红色血脉延续。

  3.传承介体。传承介体是传承主体与传承客体进行交互的桥梁和纽带,主要指红色基因的载体(如红色历史、红色场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的传播方法手段(如媒体宣传、红色旅游等)、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活动及教育活动等。通过传承介体,传承主体能够更好地感知、接受和理解红色基因。

  4.传承环境。传承红色基因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既有“大”环境,也有“小”环境。“大”环境包括传承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等),“小”环境则指传承主体所处的群体环境(如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红色基因的载体环境等)。良好的传承环境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发生过程分析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认知—认同—实践”的过程。

  1.认知是起点。认知是人们对红色基因涉及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红色记忆的学习、接受和认可。即了解红色基因是什么,为什么要传承红色基因。具体而言,就是传承主体通过感觉、知觉的潜意识或记忆、思维的有意识活动,对红色基因进行接触和感知的过程,如观看红色影视剧、背记党史军史、开展红色旅游等。通过感知,传承主体可获得感性认识和情感共鸣,为继续深入认识和理解红色基因提供事实性准备。值得注意的是,传承主体的感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既受到刺激强度和频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需要、兴趣、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认同是关键。“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8]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就算完成了感知历史的过程,但从内心深处认可它、接受它还需要消化吸收。认同就是对已感知事物消化吸收的过程,就是传承主体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已有的实际经验为驱动,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最终能动地、自觉地实现对红色基因的理解、评价和接受,使其成为自己内心信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红色基因开始在传承主体的内心扎根,并成为其相对稳定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自此,传承主体获得了对红色基因的坚定信仰。

  3.实践是归宿。实践是认同的外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终归宿在于实践。传承主体自觉自发地在行动中践行红色基因传承的价值规范和要求,实现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性飞跃。而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转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传承红色基因的结束,实践转化使得传承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再次进行调整和规范,并形成新的更加准确牢固的认识,而这个理性认识又将被运用到新的实践当中,如此往复,促使一个又一个新的循环周期开始。同时,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推动了红色基因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实现机制分析

  从目标实现来看,传承红色基因就是传承主体在抵御“政治转基因”的基础上,在良好的传承环境中,在红色基因未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强化红色文化认同、强化政治认同的过程,其中红色文化认同是指“某群体对于红色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可与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力量,并在生活中用于规范并支配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9];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的政治组织及其权威所采取的认可、接受和皈依的归属意识和自觉状态”[10]。根据传承主体对传承红色基因主观态度的不同,传承红色基因存在主动认同和引导认同两种作用机制。

  1.主动认同机制。主动认同是传承主体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状态,是指在良好的传承环境熏陶下,传承主体的红色基因通过传承介体对其认知、情感等产生实质性影响,随着这种影响的积累沉淀,传承主体逐渐实现对红色基因的内化,最终通过实践活动固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主动认同作用机制的产生是以下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功能的影响。传承主体通过认识和理解,能够清晰地发现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意义,进而产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兴趣和内驱动力。二是传承介体的渗透影响。通过红色基因载体,红色基因被传承主体准确感知,之后,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加深红色基因对其的影响。三是传承环境的熏陶影响。传承主体长期置身于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浓厚的红色文化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地受到红色情感、红色情境的浸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情感。而三者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必须契合传承主体的现实需要,如此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主动认同。

  2.引导认同机制。引导认同是传承主体传承红色基因时不可避免的状态,受教育程度、家庭成长环境、政治面貌等的影响,部分传承主体并不能实现对红色基因的主动认同,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引导和规制灌注。引导认同机制发生作用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一是红色教育的引导规范。即对传承主体进行教育引导,使其逐渐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意义,引领其实现服从或同化。二是传承介体的刺激。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反复刺激传承主体感官,随着时间和强度的积累,使其逐渐接受和认可红色基因。三是传承环境的规制。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或确立传承红色基因的行为标准,使传承主体能够按照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通过长时间的规制,使其发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主动认同与引导认同是传承主体传承红色基因的两种状态。二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实现相互转化。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追求认同实现的最好状态—主动认同,但也应通过一定的引导认同,缩小个体间的认同差异。

  三、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传承红色基因的发生过程出发,从传承红色基因的实现机制入手,找准思想行为“两张皮”的症结并对症下药,是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持续深入的有效路径。

  (一)重视认知,丰富知识储备

  一是抓好红色历史学习。红色历史孕育了红色基因,故只有掌握历史,才能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才能真切感受红色基因的磅礴伟力。对此,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红色历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夯实高校学生群体红色历史文化基础。二是抓实党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基因活的源泉,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红色基因,而且有助于培养其科学思维,增强其抵御“政治转基因”的能力。概言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进话语方式,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走近“马克思”,爱上理论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理论素养、认知水平。

  (二)重视认同,强化情感驱动

  一是盘活红色资源,不断增强红色基因传播力、影响力。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其特殊作用体现在当个体身处其中,可以催生情感反应,产生情感触动,进而生成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驱动个体信仰和认同。因此,要注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主动将课堂延伸到红色遗迹、红色场馆,让高校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红色历史,进而完成红色基因的领悟吸收。二是持续构建浓厚的红色文化浸润环境。要不遗余力营造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让高校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身影”,让学党史、悟党史,让红色旅游等活动蔚然成风。

  (三)重视实践,推动行为转化

  一是形成行为习惯和规范。红色基因融汇各种优秀精神品质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行为指导性,故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行为准则,将红色基因具体化,让广大高校学生能够自觉对照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进而将其固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二是搭建实践平台。红色基因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锻造和淬炼而成的。同样的,引导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必须要将其放置在实践中,要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身义务支教、西部开发、强军报国、志愿服务等工作实践,使其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四、结语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11-12]。涉及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介体和传承环境四个要素,需要关注认知、认同和实践三个环节,着力引导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要“在各要素联动融合的有效机制中推动红色基因走进高校学生心里、走向高校学生灵魂深处”[13],使其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从“我要传承”到“我会传承”和“我能传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岳奎.政党基因及其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4):65-71.

  [3]岳奎.政党基因:内涵、特征与价值[J].兰州学刊,2021(4):5-14.

  [4]陈红.从进化心理学到心理基因[J].学术论坛,2007(11):25-28,43.

  [5]红色基因流淌在兵团人的血脉里[EB/OL].(2016-12-12)[2023-03-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212/c40531-28943238.html.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82.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6.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9]周艳红,刘军慧.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44-47.

  [10]潘丽文.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红色记忆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53-59.

  [11]黄细嘉,韩晶晶.红色基因:生成逻辑、赓续历程与传承机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32-41.

  [12]代生.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与“两个结合”的文化底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7(4):79-89.

  [13]徐国民,王国洪.教育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意涵、目标建构与实施路径[J].青年学报,2022(5):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