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融合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融合论文

2

2024-03-18 11:01:2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现状,然后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途径,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文化宣传。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现状,然后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途径,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文化宣传。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大学生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途径,以便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此,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及心理特点

  自2018年起,’0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度越来越高。’00后从小生活条件比’80后、’90后优越,他们伴随着新媒体成长,思维方式、行为表征与价值观念都附带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喜欢通过新媒体平台,抒发自己的观点与不满;思想活跃,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理想信念模糊,主体自我化倾向越来越明显[1]。同时,’00后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家中老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使得部分大学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独立性较差,人际边界感明显,倾向于以“我”为核心进行判断,以“开心”为目标进行选择,不善与周围同学相处,容易爆发人际冲突矛盾。需要关注的是,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竞争意识,有着较强的成功欲和自尊心,常常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精神压力非常大,不能很好地从社会的自我意识向成熟的心理自我意识过渡。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社会竞争环境复杂化与激烈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的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压力日益增长。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和生活经历的匮乏,使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挫折承受力差,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心理韧性不够、负面情绪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孤独感及疏离感增加等心理状态,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且出现的心理问题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达成之后,正进入成年早期,情感丰富且内心感受深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多方面的,情绪发展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大学期间,校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其大部分课内外活动和情感的沟通都离不开校园,但目前高校学生课业繁重,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忙于学习和实验研究,对于体育、美育、劳动等方面兴趣减少,或者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疏导或解决心理冲突和矛盾,进而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其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目标及实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涵盖以下方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大学生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方法、策略,增强心理韧性;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2]。

  国内高校目前已经形成了心理育人的特色活动,包括“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竞赛等[3]。但从整体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举办活动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师生反馈互动较少;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力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节举办的系列活动多侧重理论教导,缺少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类活动,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人数有限,且辅导员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二)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

  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当前,大部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课堂,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人数总体偏少,频率也并不固定,这主要受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影响。

  从自身因素来看,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于体育运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正在上体育必修课程,或者体育健康测试已经能够满足自己本学期的体育运动量,对于课外自行参加体育活动便没有兴趣。同时,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不高,对体育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减肥、增强体质等方面,对体育在缓解压力、培养积极品格等心理方面的功能知之甚少,因此并未养成定期开展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从外界因素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实施了多校区办学模式,用来扩大自身的教学空间与规模,对应出现了不同校区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和器材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目前高校体育课堂仍大多保持传统的以运动技能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未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其对新兴体育活动的兴趣日益增长,使得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堂问题逐渐突显。对此,教师亟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丰富体育运动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11.jpg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4]。高校在“健康育人”方面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培养青年学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疏导压力和不良情绪,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对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运动愉快感,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5]。体育运动通常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运动能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而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通过对校园进行观察可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不仅在专注力、反应速度、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较好,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和竞赛感,也能从运动中释放不良情绪和各种压力,大多具有性格开朗、情绪稳定的特征。除此之外,当前大学生大多对电脑、平板、手机有依赖行为,经常性地盯着电子屏幕久坐,容易使通向脑部的血液流动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引起头昏脑胀、认知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会让人性格变得孤僻,内向的学生越发不愿与人沟通,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而适当进行体育活动,离开网络、走出宿舍、走向自然,不仅能够帮助青年人增强活力,在运动中增加脑部的循环血量,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质和营养,还能使其在运动中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身体的疲惫和心理的孤独、不愉快情绪,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指出,渴望获得归属感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大学生离开了最熟悉的家人、同学、朋友,只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经常会因为寂寞孤独、缺少关怀和支持而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而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为其开放内心世界提供了帮助。尤其是在团体类运动,如篮球、足球等活动中,大学生需要一直与队友交流,和队友打配合,这将促使大学生产生主动交际、乐于交际的积极心理。在情绪情感方面,体育有助于调节大学生各方面的精神压力,转移不愉快的意识和情绪,缓解焦虑感,消除自身存在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6]。与此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强健大学生心魄,使大学生在运动中逐渐树立自信心,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在面对挫折时,能够顶住压力并积极摆脱消极情绪。

  (三)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体育传递的是“更高、更强、更远”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跨越自我,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得到了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其挥洒汗水、磨炼意志、享受快乐,不仅具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还形成了乐观向上的品格。而这种坚毅、沉稳、乐观的意志品质同样可以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进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体育运动还蕴含着激励一个民族或国家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正如《人民日报》对中国女足的盛赞—“没有顽强拼搏,就没有一次次逆风翻盘;没有咬牙坚持,也不可能笑到最后”。因此,有必要将体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培养坚忍不拔、自信勇敢、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完成人格的升华。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途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韧性;而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育大学生坚毅的品格,引导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使其自觉地投入阳光体育运动中,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

222.jpeg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体育第一课堂不仅是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渠道,也是帮助学生建立乐观情绪的能量载体,可以带动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在体育第一课堂中,许多任课教师仍然侧重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导致学生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训练任务,体育运动主动性不高。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7]。因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入手,即选用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压力适中,个体在接受任务挑战时会产生愉快感,表现敏捷;如果压力不大,缺乏挑战性,个体会产生厌倦感,易疲惫,感觉单调乏味;如果压力过大,个体会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挫折感。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等,运用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使其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感。例如,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通常伴有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与比赛法,挖掘学生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即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或者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如在体育课开始前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拉伸等中等强度的运动,能使学生放松心情,产生愉悦感,对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有明显作用[8]。这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第一课堂,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第二课堂

  多年来,第一课堂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9]。但同时也存在校区资源不均、授课内容标准化、时空及教学模式有限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对掌握运动技术的不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10]。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构建内容丰富的大学体育第二课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及比赛,使第一课堂学习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享受乐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最终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目标。对此,高校第二课堂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新型校园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相融合。一方面,开展大型全民健身类活动,包括校园马拉松、定向越野、健身操、趣味运动会、荧光夜跑等。以趣味运动会为例,将田径、铅球、跳远等传统的体育运动会竞技项目替换为考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趣味游戏,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学生不像传统运动会一样侧重感受身体机能的激发,其更多感受到的是坚持不懈、团结合作、自我肯定,进而产生愉快情绪,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学生社团开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健康又“走心”的舒缓性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视野和深化认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崇尚美好、追求价值。不难发现,在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第二课堂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性大幅提升,其在以形体活动、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的身心锻炼中,释放了因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情绪,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韧性,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最终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三)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文化宣传

  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更深层次的“无形”育人资源,即校园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浸润式运动环境和运动氛围的营造,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锻炼习惯,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功能。

  高校校园的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看似无处着手,却又无处不在,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所高校对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形成运动习惯、培养健康人格能够发挥较好的浸润功效[11]。对此,要开展有影响力的高校“品牌”体心融合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长期熏陶中形成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积极心理。正如大家熟知的清华大学独特的“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清华大学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打造具有显著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校园内产生浓郁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发挥了促进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以及践行“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重要作用。除了开展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自媒体传播手段,不断拓宽新时代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宣传新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高校可将校园特色体育活动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和成长感悟等进行宣传;挖掘优秀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成就美好人生的先进事迹,关注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激励广大学生勇攀高峰、追求卓越,以体育心成就未来。同时,借助校报、校广播台等传媒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围绕“阳光体育积极心理”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主题内容,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健康阳光地成长。

  五、结语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也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丰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大学生能够通过“阳光体育,快乐运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自觉投身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砥砺意志,永远保持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奋斗状态,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参考文献:

  [1]孙旭媛.浅谈“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J].教育现代化,2020,7(5):193-194.

  [2]刘燕,李曼曼,刘恋,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9(2):82-86.

  [3]杜和军,陈旭,哈丽娜.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协同心理育人的实践进路[J].高校辅导员,2022(2):55-60.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5]刘洪全.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增刊1):151,155.

  [6]陈晓武,金想茹,张胜利.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6):114-115.

  [7]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6.

  [8]徐林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162-163.

  [9]王守力,包希哲.“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理念下大学体育第二课堂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8):77-80.

  [10]李朝阳,张新萍,仇亚宾.“四年一贯制”大学体育综合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J].体育学刊,2020,27(5):96-101.

  [11]赵扬,周晓宇,盛誉.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