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改进策略论文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改进策略论文

5

2024-03-06 09:37:0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和体验。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实现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发挥音乐育人价值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文从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入手,提出了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路径,旨在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摘要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和体验。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实现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发挥音乐育人价值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文从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入手,提出了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路径,旨在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新课改,改进路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并强调感受和欣赏应是音乐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音乐教学应重视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激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发展音乐素养。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及教师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度不足,音乐欣赏教学也多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如何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自然成为该学科教师应考量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为例,对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进行分析。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应聚焦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几个维度,重视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对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视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响应新课改要求的重要表现。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满足新课改需求,发挥学科美育功能

  音乐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学生接触各种类型音乐作品的机会增多,对音乐形式、音乐文化的了解更加便捷,这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音乐喜好、审美取向。音乐欣赏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能力、审美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艺术表现方式的感受能力,这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契合新课改的要求。此外,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可依托多元化的音乐形式陶冶情操、熏陶情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音乐审美需求,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学科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丰富的音乐形式,而流行音乐则成为各种音乐形式中,备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其中不乏小学生群体,甚至流行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小学生群体中主流的音乐审美趋势。基于此,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流行音乐文化的审美局限,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依托音乐欣赏教学,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音乐、民谣歌曲、流行说唱等不同形式、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赏析和感受这些作品时,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从而提升其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其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发展。

  二、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赏析、品味音乐作品具有一定难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面临的困难之一。新课改下,教师需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有趣、创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带领学生沉浸到音乐中,感知、体验音乐之美,从而在提升其音乐欣赏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对其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初步形成审美感知。具体运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片段“舞会上的小猫”,通过动画与音乐相互配合,给幼儿带来多感官刺激,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乐曲中小猫在音乐伴奏下欢快跳舞的场景,并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视频内容的转变,感受小猫从跳舞时的开心,到听到狗叫声后慌乱、紧张情绪的转变,从而增加学生对此首乐曲紧凑节奏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体验。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表达产生深刻的感受,对促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发展有积极帮助。

image.png

  (二)讲解乐理知识,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为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路径。新课改强调要减轻学生对音乐赏析的难度,提升其对音乐赏析的兴趣及能力,但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欣赏音乐的重要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就容易导致学生在上完音乐课后,只会唱歌,却不会对歌曲深层内涵进行赏析,这自然不利于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难以让学生从音乐欣赏学习中取得进步、获得提升。所以,新课改下,教师既要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又要重视方式方法的改进和调整,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其音乐欣赏能力,避免因单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瑶族舞曲》音乐欣赏教学中,作为一首民族音乐,该作品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先为学生讲解瑶族的相关知识,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和播放瑶族的风景图、视频等,展示瑶族的特色服饰,以及长鼓舞等内容,促使学生对瑶族的风土人情形成基本了解,提升其文化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引入《瑶族舞曲》这种音乐作品,并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音乐总共由几部分组成?都用到了哪些乐器?”“歌曲节奏、情绪是怎样的?”等。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契机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乐理知识,增加学生对此首音乐作品结构、节奏、情感的了解,还可为学生分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元素,从而奠定学生赏析音乐作品的认知基础,扫清其对音乐理解、赏析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组织学生以分组方式,分别利用响板、木鱼、大鼓等乐器,结合《瑶族舞曲》的主旋律进行即兴伴奏,并嘱咐学生在伴奏时注意把握旋律的力度与速度,并且表达出歌曲的相应情感。对不会演奏乐器的学生,可以让其跟随歌曲节奏进行即兴舞蹈创编。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又能创新和丰富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三)视听联觉教学,培养艺术表现感受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在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素养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指出,音乐教师应增加对学生音乐作品情绪、内涵、格调理解感受能力训练的重视,使其能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其通过音乐学习获得情操陶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想要提升音乐欣赏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就必须改变单纯的听觉方面的指导教学,结合音乐作品内容,捕捉适宜的音乐形象,给予学生视觉方面的刺激,以视觉感官辅助听觉练习,通过音画结合、视听联觉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表现方式的理解,使其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和歌曲相关的视频画面,比如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泛起的小船、红红的墙面、郁郁葱葱的树木、夕阳下嬉戏玩耍的小学生等,将歌曲中描写的画面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视觉和听觉的联动,让学生在多感官刺激下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种音乐作品的内容形成深刻印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音乐欣赏能力。

  (四)引导表达体验,发展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音乐欣赏是一项涉及多感官的综合行为活动,学生在掌握一定乐理知识、有了视听联觉审美体验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往往会更加深入、丰富。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讨论交流、音乐表演等方式来深层次地欣赏、感受音乐,从而帮助学生由内向外地进行音乐表达,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意实践能力及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跳圆舞曲的小猫》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并为其讲解“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规律”,促使学生对“华尔兹”“圆舞曲”等音乐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为学生欣赏和表演音乐作品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中不同乐段进行比较,并鼓励学生说一说不同乐段中存在的区别与关联,以及各乐段的特点。如有的学生说:“第二乐段的音速相对于第一乐段更快。”,有的学生说:“第三乐段的部分旋律是对第一乐段的重复。”有的学生表述:“这首音乐作品的整体旋律是轻快活泼的,听这首音乐可以让人感到愉悦。”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帮助学生将积累的情感体验以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内容,并想象一下歌曲中的小猫在做什么?这样通过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体会音乐情感以及进行作品表演创造条件。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自己想象中小猫的表现展开表演活动,模仿小猫的姿态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表演,使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得到进一步升华,实现对学生音乐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总结与应用,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同样如此,想要切实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发展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技巧的总结,帮助学生通过日常学习活动积累音乐作品赏析的经验和方法,并通过实践练习,强化学生对总结的经验技巧的应用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儿童圆舞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及歌词内容。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和音乐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用心感受歌词表达的含义。然后,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尝试从歌曲的氛围、节奏、力度等角度来赏析其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更好地锻炼其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有效提升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能够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欣赏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对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音乐欣赏教学的改进路径,从而持续推动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发挥音乐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芳.巧用“多元化感官体验”激发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的初探[J].时代教育:中旬,2021(8):59-60.

  [2]何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改革创新的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1(18):122-123.

  [3]武晓果.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教版《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一课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6):145-146.

  [4]陶涛.新技术视域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小星星变奏曲》为例[J].江苏教育,2022(68):63-65.

  [5]李艳敏.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