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坏中认识图形,在脑补中发展想象—特级教师袁晓萍“认识圆柱”教学片段赏析论文

2024-03-01 09:47:5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本文赏析了特级教师袁晓萍执教的“认识圆柱”一课,她通过举例说明给出圆柱的定义,通过破坏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通过比画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寻找圆柱的原型,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创造圆柱模型。整堂课,袁晓萍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学生在教师不断地追问中思考、想象、合作,碰撞出数学学习的智慧火花,把圆柱的特征和空间观念落实在课堂中。
摘要
本文赏析了特级教师袁晓萍执教的“认识圆柱”一课,她通过举例说明给出圆柱的定义,通过破坏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通过比画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寻找圆柱的原型,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创造圆柱模型。整堂课,袁晓萍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学生在教师不断地追问中思考、想象、合作,碰撞出数学学习的智慧火花,把圆柱的特征和空间观念落实在课堂中。
[关键词]认识圆柱,空间观念,立体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图形的认识”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学段要求感性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第二学段要求从图形的元素理性认识平面图形,第三学段要求从图形的元素理性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圆柱”是第三学段“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用圆柱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近日,笔者在“现代与经典”活动中聆听了特级教师袁晓萍执教的“认识圆柱”一课,她的课堂设计灵动而幽默,教学活动有趣又紧扣教材内容,课堂反馈充分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小组合作的力量,是一节难得的好课。本文截取了四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片段一】在举例说明中给出圆柱的定义
1.借助“我说yes你说no”活动,给圆柱下定义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有2个要求:一个是脑洞大开,还有一个是脑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脑补的意思就是一个物体没有出现在我的面前,但是我可以用大脑去想象它。脑洞大开的意思就是发挥想象。
师:充分地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看看谁的脑洞可以开得更大。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柱。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六年级了我们再来认识圆柱,怎么玩呢?袁老师会告诉你一个信息,我说符合这个信息的立体图形叫作圆柱,你们的任务就是“搞事情”,说这不是圆柱。(课件出示: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面积相等)袁老师说“yes”你说“no”,准备好了吗?
学生反馈:(1)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的也有正方体,因为正方体也是上下两个面平行的。(2)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的还有长方体、六棱柱、平行四边体、三棱柱等。
师:真厉害,大家脑补一下六棱柱就是上下两个面是六边形的立体图形,平行四边体就是上下两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立体图形,三棱柱就是上下两个面是三角形的立体图形。(课件补充出示:从上到下一样粗细)在刚才的基础上,我再增加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的立体图形是圆柱,请你们“搞事情”,告诉袁老师这是不对的。
生1:(手举六棱柱)你看这个立体图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面积相等,从上到下一样粗细,是圆柱吗?
生2:你看这支笔也是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面积相等,但是它不是圆柱。
师:那在这两个信息的基础上,你觉得再加一个什么信息,就是圆柱了?
生:还要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
师:也就是说把这三个条件组合起来就是圆柱。
【赏析】数学下定义是对数学发展的概括和总结,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出示数学概念后,在大量练习中运用数学概念。袁老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出示一个立体图形的基本信息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否定,从而在不断地否定中逐步完善圆柱的数学概念。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不断想象各种立体图形的模样,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2.借助生活情境,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师:圆柱有各部分的名称,你看懂了吗?请你快速地告诉袁老师它各部分的名称。(学生一起说底面、侧面、高。)圆柱有几条高?
生:无数条。
师: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有不同的名字。(课件出示:井、钢管、硬币)井的高、钢管的高、硬币的高在生活中叫什么?
生3:井的高在生活中叫作深度,钢管的高叫作长度,硬币的高叫做厚度。
师:请把掌声送给他,换了件马甲,他也知道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名字。
【赏析】为了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圆柱特征的数学本质,袁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实物中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进一步与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进行对接,了解生活中的长度、高度、厚度等与数学中的高之间的联系。
【片段二】在破坏图形中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搞破坏,我们是不是学过很多表示动作的词,比如,可以剪圆柱。你还想到了哪些破坏性的词语?
(学生的回答:切圆柱、撕圆柱、分圆柱、补圆柱、砸圆柱、掰圆柱、砍圆柱、扭曲圆柱等。)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上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式来破坏,破坏以后请你告诉大家都怎么了圆柱,发现了什么?现在袁老师给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发一个圆柱,请你拿出你的左手,做好接圆柱的准备。袁老师手里有一个又高又瘦的圆柱,你们看到了吗?再看一看你手里的圆柱,怎么样的?
学生的回答:又粗又胖、又粗又矮、又高又胖、又矮又细等。
师:你们手里有圆柱了吗?拿着你手里的这个圆柱,用上脑补的功能和这些动作性的词语来破坏它。同桌两个人玩,开始。谁来说说你怎么了圆柱,发现了什么?
生1:我横着掰了圆柱,发现它的横切面凹凸不平。
生2:我沿着底面直径,从上往下切了圆柱,发现它的横截面是长方形。
生3:我们把它撕开,也是一个长方形。
生4:我是把两个底面切了,然后把侧面展开,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5:我滚动了圆柱,发现圆柱的侧面是光滑的,并且有点弯曲,这样才能在桌子上随意地滚。
师: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个原理的东西?
生:压路机。
生6:我们可以垂直于圆柱的高切,看到的是一个圆形。
【赏析】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袁老师巧妙地设计了破坏圆柱的活动,让学生在想象的前提下,运用各种破坏性的词语,形成“我们怎样了圆柱,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结论。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还让学生看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半径、高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解决更复杂的立体图形问题铺垫基础。
【片段三】在比画想象中寻找圆柱的原型
师:(课件出示:①底面直径7.5cm,高约1dm,可能是:____)请你比画一下这个圆柱,猜一猜可能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一个保温杯,可能是一个笔筒,可能是乡村奶奶的大型水杯,可能是一卷纸。)
师:这个圆柱也可能是罐头。(课件出示:②底面直径15cm,高约1.5m,可能是____:③底面直径1.5m,高约2.5m,可能是____:④底面直径6.5cm,高约6cm,可能是:____)袁老师还带来几根圆柱,请向刚才这几位同学学习脑洞开一开,和你的同桌比画比画,脑洞开一下可能是什么?
生1:②号可能是竹节,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生2:②号还可能是稍微粗壮一点的钢管。
师:袁老师来揭晓它是用来搬运东西的工具,你知道这个圆柱的原理是什么?
生3:它是利用圆柱侧面的光滑,就像我们骑自行车那个轮子一样,如果换成其他形状就没有那么顺了。
师:③号和④号可能是什么物体呢?
生:③号可能是旋转门,④号可能是一段圆柱体的木头。
师:所以说圆柱不是因为可爱而实用,而是因为实用而可爱!
【赏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当学生认识圆柱及其特征后,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四根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等数据,让学生想象和比画出图形后联想生活中可能是什么物品。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抽象的“圆柱”具体化,还建立了生活实物与数学抽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片段四】在动手操作中创造圆柱的模型
师:我们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个实用而可爱的圆柱,好吗?袁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长方形和圆形,请你和同桌合作,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做一个圆柱。老师有三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多方法,除了要想到地球人的方法,最好还能再想出火星人的方法;第二个建议是用充分,你不仅要去做这个圆柱,还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你的材料,边角料尽可能少一点;第三个建议是找联系,找一找圆柱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桌两人合作,看看你们有几种方法来创造它。我们先来看一看大多数地球人都是怎么创造圆柱的?
生1:我们是先把一个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圆筒,这是圆柱的侧面;再把两个圆形的底面粘在圆柱侧面的两端。
生2:我是竖着卷,沿着短边做成底面的周长来卷,变成了高瘦型。我发现与圆片连接的一条边就是圆片的周长。
生3:第一种方法是把这两张纸粘在一起横着卷,这样就可以做出一个更加胖更加矮的圆柱。第二种方法是两张纸粘在一起竖着卷,然后这样卷,这样可以做一个更高更瘦的圆柱。
师:这组同桌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力量,掌声送给他们。刚才我们听了地球人的介绍,接下来有请火星人,他们又想到了哪些不一样的方法?
生4:我们可以在这张纸的边上系上一根签,然后绕着这个签旋转一圈,得到的图形是一个圆柱。
生5:我们可以绕着长方形长边的中点加一条轴,绕着这条轴旋转后是一个圆柱。
生6:我认为这个圆片就是圆柱,虽然它的侧面很小,但是它也有底面和侧面。
【赏析】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为了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印象,袁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利用长方形和圆形创造圆柱的活动,同时提出多方法、用充分、找联系等建议,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出圆柱。在全班反馈的时候,学生出现了横着卷、竖着卷、先粘再横着卷、先粘再竖着卷、绕边旋转、绕边的中点旋转等方法,为后续探究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知识和经验的准备。
综上所述,认识图形的特征不是靠教师讲明白的,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只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亲身体验和思维活动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表象建立才会更加丰富和多元。而且,教师要巧妙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素材,如片段三中呈现了罐头、搬运物体的工具、旋转门、彩虹圈等圆柱素材,为片段四中学生想到各种各样的创造方法提供了思考方向。因此,课堂中的素材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仅让他们脑洞大开地展开圆柱特征的空间观念,还让他们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进行脑补,为进一步应用圆柱的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姆妹,吴建玲.深度教学:让空间观念的发展落到实处—《圆柱的认识》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1,59(10):32-35.
[2]赵秋如.直观助生成,想象育思维—由“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22,788(10):46-47,50.
[3]陈文涛.基于运动视角建构几何概念—“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3,387(9):61-6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