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论文

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论文

6

2024-02-18 11:45:57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中完善科学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中完善科学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探究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价值,结合一些典型案例,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无论是课程实践性,还是“做中学”的理论,都说明了科学实验、科学探究在科学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和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获得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验操作,让实验成了科学课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甚至在科学课中直接省略实验环节,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科学思维得不到激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降低。笔者认为,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一)科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本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些内容存在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科学课中,往往会涉及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或者生活现象的验证,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历现象的发生,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可利用身边的材料以及实验器材,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序探究,最后获得实验结论,并能主动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在结果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为有利的。

image.png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灵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小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究兴趣,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灵活创设实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直接给学生讲解内容,使得实验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渐渐失去了学科学、做实验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创设适当的情境,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乐此不疲地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在开展“磁极的秘密”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内部装有磁铁的小狗盒子和狗粮盆的情境设置悬念:大家都知道小狗爱吃骨头,那老师手中的小狗能吃到骨头吗?当小狗盒子靠近狗粮盆时,狗粮盆却远离了小狗,越是靠近越是远离,此时二年级的学生感到非常好奇,产生了很多疑问以及想法,教师释放信号:老师有办法。学生的求知欲望顿时被激起,纷纷认真观看老师是如何做的。当把盆翻转方向后,小狗还没靠近盆,便吃到了狗粮,有些孩子便开始猜测里面有磁铁,还有一些学生不认为里面有磁铁,到底有没有呢?这激发了学生把盒子拆开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拆开盒子一探究竟,并对磁铁在什么情况下相吸或相斥进行猜想、验证。

  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教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开发思维、动手操作、进行探究,迫不及待地探索磁极的秘密。因此,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开展教学时,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且能保持探究兴趣,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要设置能够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材料则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彰显教学智慧。然而有很多教师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使用不严谨,不考虑安全性,甚至为了自己方便,完全不准备实验材料,让科学课堂成了“纸上谈兵”。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无意义的实验教学,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目标,巧妙选择生活化、直观、合适的实验探究材料,精心准备每一种实验材料,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为学生有效、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为科学课堂更加精彩而服务。

  例如,在开展“水面的秘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观察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在课堂开始时,笔者给每个小组下发了真正的荷叶,让水滴在荷叶上这一自然现象,真实地在课堂中呈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水面的样子使用的是试管。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笔者选用了家庭使用的细长透明水杯,学生在装半杯水、满杯水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水面的变化。在满杯水中加入曲别针时,高高凸起的水面,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也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与半杯水时水面呈凹进去的认知产生冲突,也与荷叶上的圆水珠现象产生共鸣。选择更易放置、直观的水杯后,这个实验的效果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确保了课堂实验的高效。因此,合理、巧妙地选择实验材料,可以让课堂实验达到预期甚至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巧妙设计引导问题,发展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中的每一个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小组实验,学生和教师都是共同参与者,实验结果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完成,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有效设计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还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部分教师提出的大多为“对不对”“是不是”这一类的问题,形式单一,答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没有启发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更无法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基于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形成有层次的问题串,让问题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符合学生能力水平,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

  例如,在“探究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这个实验中,教师首先抛出问题:“你认为餐巾纸、复印纸、牛皮纸、宣纸、

  作业纸、相纸这几种纸的吸水性一样吗?”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会回答不一样。然后接着问:怎样证明这几种纸的吸水性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方法?你会选择哪些材料证明你的猜想?这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学生想到把纸放在水里、在纸上滴水、把纸放在水里后拿出来拧干看水量的多少、团成纸团放在水中等各种方法,有些方法在成年人眼里是可笑的,但这是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所以,教师此时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再与老师一起动手操作,排除不切实际的方法。最后,在初步讨论后,再次追问:你们的方法公平吗?怎样算吸水性好?怎样算吸水性差?怎样能准确判断吸水性好还是差?学生对自己的方法再次进行思考,并观察别人的方法,产生认知冲突,思维再次得到提升。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这个难点也变得游刃有余了。所以,教师精心打磨每一个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能更全面,涉及面更广,思维更发散,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image.png

  (四)精准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科学结论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验数据的精准分析则是关键。教师让学生不仅要尊重数据,还要重视数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从数据中看到现象的本质,推导出科学的结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而忽视了数据分析这一环节,学生也只对实验过程感兴趣,缺乏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甚至“编造”实验数据,最后直接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做是无效探究,更会影响学生的实验价值观,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运用,真正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探究“摆动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是否有关”这个问题时,笔者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数据,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是:相同时间内,无论摆锤重还是轻,摆动次数是一样的。个别小组摆锤重时比摆锤轻时少一次或两次的摆动。这时,笔者又一次对这些小组的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引领学生去思考、发现刚才实验的材料有无异常,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是否严格控制,并交流讨论减少误差的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获得准确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后,笔者对每个小组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发现每个小组之间的数据差距很大,并引发学生主动观察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制作的摆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出原因,进行更有难度的探究。总之,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的重要环节,要用数据作为证据解释问题,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助力。

  (五)积极拓展实验内容,丰富实验内涵

  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实验探究学习,强调课堂的开放性。短暂的课堂时间里,狭小的教室空间里,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争议或者没有解决的内容。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曾说过:“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下是课上的延伸,下课不代表停止知识的学习,下课是新的学习起点,所以将实验探究延伸至课外有一定必要。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实验就是上课时间的任务,课结束了,实验也就结束了,时间一久,学生会认为实验只是一种“调剂”,不再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外的时间、空间,有机结合课内和课外,让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中,还延续到生活中。

  例如,在开展“春夏星空”“弯弯的月亮”这一类课的教学时,在课堂中,笔者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和学生一起制作观星箱,然后和学生一起制定观星、观月计划,让学生在课下的近一个月内完成观察报告。为了让学生保持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仔细认真、坚持不懈的品质,教师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数据大总结、大展示。这个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观察记录进行了榜样展示。一个月后,每位学生都有一份详细而认真的观察记录,还会发现很多教材之外的知识,这是上课时短暂的40分钟无法做到的。所以,教师可以多挖掘教材中一些相关的课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特征、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孩子们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社会空间、闲暇时间扩大知识面,增加科学探究广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实验教学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意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出发,设计有效、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形式。要推动科学实验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卓德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2):151-152.

  [3]周凌云.科学实验教学应回归“真”本质[J].福建教育,2021(5):55-57.

  [4]喻钰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及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1(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