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审辩式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论文

审辩式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论文

2

2024-02-08 12:08:5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者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贯穿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全过程。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能力,以上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应用审辩式思维。本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策略,包括利用错题资源提出质疑,巧妙设计变式,培养对比、辨析思维技能等几个方面。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结和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创新精神。

  摘要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者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贯穿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全过程。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能力,以上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应用审辩式思维。本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策略,包括利用错题资源提出质疑,巧妙设计变式,培养对比、辨析思维技能等几个方面。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结和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大胆创新精神。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审辩式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尤其在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是审查思维活动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定义、法则、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应用审辩式思维。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而且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教师还应当多为学生提供容易理解的学习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以开放的思维面对问题,懂得灵活处理问题,每一步推理都以合乎逻辑为基础,不带有偏执观点,能够接受不同观点,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选择经过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做出合理解释,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重要平台。

  一、审辩式思维的内涵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者部分为真的思维方式,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是对认知进行分析评价的智力活动。审辩式思维的内涵主要阐述了三个维度,从思维品质角度分析,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品质;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审查的思维过程;从情感角度分析,审辩式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

  二、审辩式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能够培养学生数学运算、逻辑思考、数据分析等各方面能力。而审辩式思维的应用贯穿数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比如,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深入解读题意、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与推理的能力,通过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养成审查学习效果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应用审辩式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学课堂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审辨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够助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质疑问题,结合自身思考形成疑问,并通过实践验证疑问。本文以“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平等、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互动频率低,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生成。而且部分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断降低,容易使课堂氛围变得僵硬、紧张。一方面,随着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日益增强,总是刻意回避解答问题,害怕回答出错。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在平等状态下与教师互动交流、提出疑问。而应用审辩式思维,需要经历质疑、讨论、评价、反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深入探讨,学生独立思考、陈述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出错并不断纠错,活动状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教师应构建平等、和谐、包容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应用审辩式思维解答疑惑、挑战自我。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足,帮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知识。

  (二)利用错题资源引导学生质疑

  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计算、图形、统计等一系列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为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当前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所学数学知识提出疑惑、发散思维。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深度理解并思考问题。其中,利用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就是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应用审辩式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错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自主验证思考的合理性,运用数学逻辑审查错题,主动反思错题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用方程解决问题”为例,如图所示(见图1),小熊排队参加森林歌会,一共有30只脚着地,问有多少只小熊参加?(用方程解答)常见错误:设有x只小熊参加歌会。4+2x=30,解出x=13。

image.png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以上题目并观看图示,已知条件是小熊脚着地有两种方式及着地脚的总数量,第一种脚着地的方式是4只脚着地,4只脚着地的小熊数量为1只,第二种脚着地的方式是两只脚着地。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大多学生受定式思维的影响,潜意识觉得每只小熊脚落地的方式都一样,进而造成混淆,导致解题错误。

  通过追根溯源,教师找到容易出错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在问题情境相同的情况下,未知数“x”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不变。因此,分析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根据方程的理念、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审查未知数“x”的准确内涵。

  错误源自学生的主观理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找到出错的环节,明白出错的原因,及时纠正。教师既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要让学生明晰正确的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审查习惯。解法一:设有x只小熊参加歌会。则方程为4+2(x-1)=30,解出x=14。解法二:设第一只小熊后有x只小熊参加歌会。可列方程4+2x=30,x=13,小熊总数量:13+1=14(只)。解法三:设有x只小熊参加歌会。则2x+2=30,x=14。学生在审查错题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解题思路,思维更加活跃。

image.png

  (三)巧妙设计变式,培养对比、辨析思维技能

  变式训练是数学练习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巧妙设计变式,杜绝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能得到有效减轻。在变式训练中,教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概念,引导学生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巩固习得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培养审辩式思维,引导学生在相同情境下学会举一反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开展“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节教学时,教师设计如下例题: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货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驶55km,客车从乙地出发,每小时行驶40km,甲、乙两地相距380km,问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变式一:甲、乙两地相距380km,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货车每小时行驶55km,客车每小时行驶40km,客车出发几小时后,两车相距95km?

  变式二:甲、乙两地相距380km,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相向开出,客车从乙地出发1.5时后,货车从甲地出发,货车每小时行驶55km,客车每小时行驶40km,客车行驶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变式三: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开出,行驶5小时后在距中点37.5km处相遇,客车行驶速度较慢,每小时行驶40km,货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以上是关于行程问题的一组变式,难度逐层深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解答最基础的行程问题,分析题干呈现的数量关系:货车行驶路程+客车行驶路程=总路程,货车速度×行驶时间=货车行驶路程,客车速度×行驶时间=客车行驶路程,在厘清等量关系基础上,依次分析变式题组,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变式。

  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变式中已知条件与原题相比,有什么不同?变式中怎样建立等量关系?与原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自主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总结,根据变式一给出的已知信息:货车与客车并未相遇,两车行驶的路程比总路程少95km。等量关系为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380km-95km,两车行驶的路程发生了变化。分析变式二已知条件:货车与客车的出发时间不相同,客车先从乙地出发,等量关系为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380km,与原题相比,变式中时间发生变化。再继续提出以下问题:对比变式一和二,有什么不同?在辨别不同点的基础上,变式中有没有不变的条件?小组1讨论结果如下:变式一和变式二的等量关系相同,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实际路程。教师再继续提问,引导学生辨析:在本质上,变式一与变式二与原题是相同的,与原题有什么联系?小组2讨论结果如下:变式一和变式二都可以转化为原题的基本形式,变式一中总路程减去95km,变式二中总路程减去客车单独行驶的路程,转化为经典条件下的行程问题。根据各小组讨论结果,小组3总结如下:当路程和时间发生变化后,行程问题的本质还是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变。分析变式三中的已知条件,关键信息是“距中点37.5km处相遇”,教师可提出疑问:分析以上条件,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并按次序标注货车和客车行驶的路程,等量关系为货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的一半+37.5km,客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的一半-37.5km,合并等量关系式可得: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75km,从本质上分析,变式三是已知“路程差”的追及问题。

  以上变式通过不同条件的组合,发展出不同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辨析不同信息,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解答问题,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为了直观呈现变式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变式的线段图,借助直观图形呈现数量关系的变化,引导学生对比、辨析,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降低理解题目的难度。在原题数量组合基础上,学生重新审视各种变化的数量关系,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为载体,发展了审辩式思维。

  (四)通过课堂小结和组间互评,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学习完本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有什么新启发?”“根据自身课堂表现,给出自我评价。”有效的课堂小结,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反思习惯。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结的作用,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不足和收获。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方法建构、疑难问题,从深层次重新审查学习过程。

  为了保持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理性认识学习效果,促进自我反思,教师可以组织组间互评。采用积分制评价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将各小组探究成效以积分形式呈现,比如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等。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团队获得更多积分,小组内部学习能力较强的成员会积极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其找到解决方程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类比和对比。在此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的思维均处于活跃状态。教师是活动的观察者、细节提醒者,适时给予学生指点。通过小组成员的紧密合作,小组竞争力显著提升,学习能力暂时较弱的成员受到优秀学生的正面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积极转变自我。组内探究的问题层次逐渐加深,推理、设计多种方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伴互助也是学生相互监督、重新审视和反思自我的过程。反思是对自我的一种质疑,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动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学生相互激励,促进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对学生应用审辩式思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审辩式思维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审辩式思维重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观察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运用审辩式思维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金道.审辩式思维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J].教师,2022(34):39-41.

  [2]张良浚.小学生数学审辩式思维培养的课堂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8):85.

  [3]陈艳珠.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路径——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2021(23):48-50.

  [4]杨伟忠.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4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