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党建赋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区域教科研单位党建工作实践途径探究论文

2024-01-30 09:35:3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区域教育科研单位要通过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持续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劲赋能。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区域教育科研单位要通过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持续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劲赋能。
[关键词]党建 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研工作 区域教科研单位 实践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教育理论体系建立、驱动改革发展和引领创新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走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区域教育科研单位更应通过不断强化党的建设,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持续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劲赋能。
一、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三方面的总体要求,并对“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提高教育科研工作保障水平”四方面做出全面部署。这对教科研单位和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如同在教科研工作浩瀚之海点亮灯塔,带来了希望和目标,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一)回应时代呼唤,发挥关键作用
我国教育科研工作有着深远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为能实现“研究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际,培养掌握教育理论和政策的干部”这一目标,老一辈革命领导者和教育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建立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今为中国教育科学院),坚守党的教育事业,为革命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撑,贡献教育科研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日益迫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单位、部门陆续涌现。坚守在教科研岗位上的一代代教育科研工作者,为推动教育事业进步,发掘各时期教育实际问题,开展实验研究,总结规律成果,逐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教育改革,促进质量提升。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更需要精准把握事实,总结规律,参透教育实际与现实问题,履行职责使命,回应时代呼唤,以更严谨扎实的作风推动科研兴教、科研兴国。
(二)把握发展方向,落实根本任务
《意见》的总体要求中,基本原则的第一点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此外,《意见》针对“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的第一要求也明确是要“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说明,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根基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目标则在于要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凭借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发挥教育科研支撑、驱动、引领作用,不断规正教育改革发展轨道,推进教育理论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显著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积蓄人才力量,推动改革创新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改革发展更要立足新发展格局朝着新路向前行。近年来,在“双减”政策的有力推动下,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与考试在回归之路上实现了大变革;“2022年版新课标”的实施,更是呼应“双减”推进教育提质增效,助力孩子全方位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更预示着在未来协同育人模式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系列新政策、新标准、新要求,伴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快步前进而提出并实施,现实迫切地催促着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跟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呼唤着教育科研工作者素质与能力的不断提升,真正发挥教科研关键作用。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科研工作者队伍为抓手,为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储备教科研力量、提供智力支撑,更有力地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二、区域教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的实践途径与实施效果
区域教科研单位,作为落实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单元,直接面向中、小、幼、职等各教育单位开展工作。通过组织各类教研、考研、科研活动,以视导、培训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各教育单位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并基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专业知识,经过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形成个体性和区域性结论,为各教育单位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指导意见,更为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制定和工作执行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区域教育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因而具有关键的职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基于此,在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区域教科研单位更加需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依靠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落实各项高质量发展任务。
经过思考实践,我们总结出区域教科研单位可实施的党建工作“三步法”。
(一)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组织体系堡垒作用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稳固的发展环境为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科研兴教,构建扎实牢靠的组织体系是根本保障。区域教科研单位,具有与学校相似又不同的特点,在每个区域内又属相对少数的机构主体,因此在区域内鲜有同类型单位相互学习借鉴的情况下,区域教科研单位要在组织建设上下更大功夫。要在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科研单位的领导和统筹下,明晰区域教育科研各领域业务需要,建立对口适恰的职能中心、职能部门,形成科学的职能架构,进而要通过标准规范、科学完备的党组织架构和体系建设,强有力地夯实堡垒根基。
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做法主要可以有:在区域统筹下,深入把握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党内规定,根据党员人数和建设需要,进行党组织架构升级,包括一级党组织升建(如党支部升建为党总支、党总支升建为党委等)、下设党组织(如二级党支部、党小组等)重新配置等,并及时对各级党组织工作职责、规范流程及委员会委员分工进行全面梳理,为落实各项发展任务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在配置下设党支部过程中,要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深入研判各部门党员分布情况,定设合适数量的党支部,将各支部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同时应充分考虑教育科研工作各学科、各领域业务特点,通过按文理科、按学段、按业务关联等方式设置党支部、党小组,促进工作联动,打通密切党群联系的“最后一公里”。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作用发挥,还可探索单独设立党委办公室,进一步明确关键部门职能,精进工作内容,细化分工,确保党建党务走深走实。
(二)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以“大思政”格局推动自我革新
常有人将区域教育科研工作者称为“老师的老师”“学科大校长”“科研大校长”。这是因为其日常工作所面向的对象多是老师,所开展的工作具有专门性,覆盖面也多为全区性。因此,覆盖面大、影响深远、对专业要求高就成为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最突出的三个特点。在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这三大特点对区域教科研单位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区域教科研单位则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夯实思想基础,把握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方向,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团结带领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不断实现自我革新,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发挥教科研支撑、驱动、引领作用。要将针对思政课和德育活动的科研成果,创新拓展运用到党员教育、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党建工作中来,让思政课不只是学校课堂上讲的课,还要成为更大实践场域里能讲的课;让单位各级各类全体会议、主题活动成为教育科研工作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课堂,引导党员群众形成不断自我进步、自我革新的内驱力,从而更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彰显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恒力和价值。
对此,区域教科研单位可探索的途径包括:选派政治学科教研员轮值参与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做党课主讲人,发挥专业优势,将理论知识与教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和内容,更大程度拓宽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的外延;制订课程化主题寻访活动方案,以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等为主题,探索梳理适用于全体党员、各党支部等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研究性党建活动精品路线,将综合实践学科专业知识、学生研学课程等特征融入其中,拓展活动深度与内涵,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推进,促进党建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纵深发展。此外,要牢牢把握关键历史节点,深入挖掘学习重点,将党员群众全员参与的主题党日活动,打造成为汇聚一堂、共同讲好的“大思政课”—例如,为庆祝建党百年,通过演唱不同时期的红色歌曲,娓娓讲述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诗词朗诵形式,抒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教育科研事业的真挚情怀等。
(三)抓实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驱动潜能
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能够行稳致远,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科研人才队伍的支撑。区域教科研单位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全面把握队伍现状与发展需求,抓实抓细队伍建设各环节,更大程度激发人才驱动潜能。
要抓好“关键少数”,强化干部领导力。区域教科研单位的干部应当具备综合素质,即在政治素质、教科研专业能力和领导管理才能方面均有出众表现,支撑其对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对区域教育发展现状和目标有正确的判断。因此,要将干部教育培养纳入党建重点工程中,通过制订干部成长计划,优化干部教育培训策略,有效促进干部综合能力提升。要加强干部间的交流联动,丰富跨部门合作方式,不断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与互信,凝聚关键少数合力,激发干部队伍潜力,强化改革创新引领作用发挥。还要敢于在干部任用机制上有创新突破,例如,可尝试开展内部竞聘,通过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将真正具备综合素质、符合发展要求、能担领导重任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此外,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人才驱动力。区域教科研单位的教职工主体是教研员、研修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因此,要通过开展师德主题活动、警示教育,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建立人才鼓励机制,合理运用考核机制,完善体系运行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树立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为拓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格局注入强大能量。
三、区域教科研单位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与展望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而这项举措的实施也无疑将成为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实践。
就区域教科研单位而言,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结合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区域,对自身特点和建设方向再做剖析,厘清与中小学实施方式的相似点和作为教科研单位的独特性,制定区域教科研单位实施办法,一以贯之。对此,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要置身历史发展进程,深刻理解意义与内涵。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体制在大致经历了七种形态调整之后,把握历史主动性,基于对新时代特征的深入剖析而推行的第八种新型领导体制。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在于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在基础教育单位的明确体现和深入实践,也在于基层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领导职责是落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此,区域教科研单位和工作者要有更深理解。
二是要把握主体特点,明确实施步骤,不断完善运行体系。区域教科研单位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过程中,要巩固转化改革试点成果,把握作为区域教育“引擎”的角色定位,发挥科研优势,基于对单位整体的分析研判,将优化组织体系建设、完善制度建设、选优配强干部、强化队伍建设等提升到更高水平,促进各项教育科研工作、行政事务运行流程有序执行、不断完善。
三是要拓宽视野,不断加强融合创新发展能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最终是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检验标准的。因此,区域教科研单位在推进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过程中,要打开思路,紧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发掘党建引领教科研工作的新亮点、新做法。例如,可开展“政治+X”双学科联合教研活动,促进课程思政化、教研思政化发展;开展党务干部、德育研修员联合培养,推动党务干部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和德育研修员政治理论水平提升的双向促进等,逐步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肖庆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J].天津教育,2020(1):20-22.
[3]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0-24)[2023-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4]李奕.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1(6):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