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4-01-30 09:12:2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落实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据此,本文阐述并分析社会责任素养的含义与意义,找到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优化策略.
摘要: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落实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据此,本文阐述并分析社会责任素养的含义与意义,找到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社会责任素养;优化策略;高中生物
1社会责任素养的含义
社会责任素养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义指的是,学生在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活动时,依据生物知识的基础,完成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以此促成学生生命观与理性思维的培养.经过知识内化与升华,学生应将生物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之中,如探讨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抵制毒品等,以此收获概念学习之上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而后,基于应用实践的经验积累,学生将逐渐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分析判断能力,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式完成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落实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教育工作.
2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功利化教学目标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常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产生功利化的教学目标,继而导致素质教学的缺失,最终不利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容易随之产生功利化的学习目标,仅仅注重考试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自身的思想发育与社会责任感的深化.
2.2社会责任素养的认知错位
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丰富,包含范畴甚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常出现认知错位的情况发生.首先,受认知错位的影响,生物教师常常将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寄托在道法教师或班主任的教学工作上,从而没有落实生物教学中的社会责任素养的渗透教学工作;其次,虽然生物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素养的渗透,但是由于其潜藏于生物教材中难以被生物教师发掘,因而导致教师认为生物教学难以融入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2.3教师教学素养与水平有限
如上述,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学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因而要求生物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水平.但是,从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看来,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水平有限,没有发掘教材育人因素的能力,从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目标.
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优化策略
3.1深研教材,发掘社会责任素养内涵
高中生物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从中发掘有关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以此完成相关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步发展社会责任素养,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
研究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科书可得,该内容包含有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等与社会责任素养相关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并发掘其中的社会责任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如根据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细胞的死亡等不同的知识点,为学生阐述生物视角之下的生物知识点概念,并联系生活为学生展现生活视角之下的生命现象与观念,进而为学生树立“健康中国”的概念.
研究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科书可得,该内容从两大方面分别蕴含了两种社会责任素养表现形式.第一是遗传方向之下的内容,与“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相关.教师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为学生解释常见的遗传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此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生命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生物技术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建立.第二是进化方向之下的内容,与“物种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教师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为学生分析并解释不同的进化证据,并与学生展开关于共祖现象的知识性讨论,以此可以科学地塑造学生的生命观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的参与感,成功传播生物进化的科学思想与科学自然观.
研究人教版选修一“稳态与调节”可知,该内容从两个方面涵盖了社会责任素养的表现形式.首先是与生活方案相关的健康观念渗透,教师根据应当采取科学的方式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强调毒品的危害、根据社会热点强调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与激素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展示,教师应当根据这部分内容寻找并分析相关的实践应用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并尝试实践,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促进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研究人教版选修二“生物与环境”可得,该内容处处都有社会责任素养的体现形式.教师在依据这部分内容完成授课时,可以通过模型构建、思维导图等教学形式促进知识的渗透、内化与升华,从而体现其中的科学技术价值观,践行其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从人教版选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可以发现,该内容通篇与社会热点、生活实践相关,富含强烈的社会责任素养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或社会调查等形式联系社会展开具体教学,从而帮助学生从结合生活的视角,审视生物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发展科学技术价值观.
3.2榜样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榜样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社会责任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讲授杂交技术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学事迹与生活故事,帮助学生以听故事的形式感受袁隆平先生身上蕴含的爱国敬业的价值观、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从而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又如,教师在讲述科学家故事时还可以促进爱国主义的渗透,从另一层面发展并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引入施一公院士放弃国外高薪的优厚待遇与丰富优越的科研环境,秉持爱国之心毅然回国工作以回报家乡的科学家事迹,以此促进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渗透,促进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与完善.
3.3实践教学,深化社会责任素养内涵
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以深化社会责任素养内涵,从而促进社会责任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体现,帮助学生理解并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责任行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联系学校方,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公益、社会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并有效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社会调研活动的开展.由于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积极增强生物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某一生物理论知识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充分感悟生物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实际生活应用价值,以此助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其次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教师据此可以积极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学,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社会活动开展的素材,借助生活实例与生物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环保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使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发展社会责任素养.而后是社会志愿者活动的开展.由于志愿者概念的特点,开展以生物学为主题的社会志愿者活动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从而点燃学生的责任心,促使学生明白并勇敢承担起自己应当承受的社会责任,最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4创设情境,促进社会责任素养培养
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三观.
例如,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教学工具,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聚焦于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首先,根据“病从口入”的俗话,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辩论会或新闻角色扮演等有趣的课堂形式增强生物学知识的具象化呈现,以此引导学生聚焦注意力于食品生物学的生活应用之中,从而发展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具体如生活中的“瘦肉精”事件,教师可以以此社会食品安全现象为学生开办一个辩论会或批判会,引导学生从瘦肉精的产生、分类和作用机理等生物学知识分析瘦肉精的危害,突出瘦肉精事件背后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知识内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辨别瘦肉精是否添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应用意识与能力,促进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促进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其次,教师还可以应用实物展示、模型构建等课堂形式,从另一个角度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具象呈现,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将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并学会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逐渐发展社会责任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首先深入研究教材,以此发掘社会责任素养内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榜样作用、实践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等形式促进社会责任素养内涵的深化与培养,从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塑造并完善生命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林清玉.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2(03):88-90.
[2]金子明.社会责任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型构建与实践探索[J].教育参考,2021(06):6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