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相成·相依·相融: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相成·相依·相融: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探微论文

3

2023-12-31 13:21:07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依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思辨情境的设置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并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生活经验的结合,这样可以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互相融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摘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依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思辨情境的设置来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并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生活经验的结合,这样可以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互相融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来看,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好公民。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家的现象,不能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教师要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出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教学。

  一、活用教材案例,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为课堂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案例资源的挖掘与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优化案例内容,实现道德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个知识进行编排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实现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材编排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保护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我们自己,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生命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然后,教师借助教材中的案例“莫莫玩火的故事”向学生进行“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借助案例内容说说在爱护自己方面,莫莫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们明白假如我们不懂得爱护身体,就会让自己的生活受到伤害。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危害自己生命的还有哪些方面?遇到危害自身安全的事情以后自己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注重教材中案例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拓展案例内容,强化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但是,选编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案例有些以道德教育为主,有些以法治教育为主。教师要依据这些案例的特点,适时拓展一些与之相关的道德或者法治教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价值。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对常见的交通玩具、游泳安全、生活安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所认知,以让学生知道遇到危险该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安全常识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树立安全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学习安全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一些安全知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以“我是小法官”为主题说说视频中的人物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这样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溺水现象,教师和家长虽然经常强调,但是仍时有发生,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案例的拓展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安全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以教材案例为基础,适当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底线感受认识更加深刻,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020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电子书人教版-2020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电子书免费版-东坡下载

  (三)挖掘案例价值,提升法理素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要“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为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从多角度挖掘案例背后的价值,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常见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意识和习惯。教学时,在学生感受各种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问:“规则有这么多作用,这么重要,可为什么还是有人寻找各种理由不遵守规则呢?”然后,教师把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一些案例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如何遵守规则?遇到不遵守规则的人,自己会如何对他们进行劝说?……如此教学,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良好规则道德意识的形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中的案例为基础,适当挖掘其价值,可以使学生的法理素养等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设置思辨问题,理解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依关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道德认知、判断能力较低,经常会存在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认知谬误的现象。鉴于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思辨的形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规则和德行生长的阶梯。

  (一)借助思辨问题,改变思维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辨的情境,引导学生就相关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习惯。如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宽容”一课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到宽容他人对人对己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帮助学生形成宽容他人的美好品质,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宽容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宽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案例让学生明白“宽容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宽容真的好吗?假如有人欺负我们,我们还应该以宽容的心对待他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思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学生们列举了学校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欺凌案例。通过思辨和讨论,学生们明白了宽容不是毫无底线的,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思辨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相互补充、促进与发展。

  (二)借助思辨问题,引导思辨训练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与规则有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实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避免规则僵化等现象的产生。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教学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进行情境答题说权利。比如,我们每天按时上学,体现享有权。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体现享有权。妈妈被选举为地方人民代表,体现她享有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了问题,有效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互相融通。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_法润江苏网

  三、巧借生活事件,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互融合

  《新课标》中指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等。”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链接学生生活经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帮助学生约束自身行为,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习惯等的形成。

  (一)借助生活案例,强化认识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中有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及时引入生活案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质量。如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这一课主要是由三个板块的内容构成,分别是“用好法律维护的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这些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三个板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够用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让学生知道不能做违法的事情,了解维权的途径与技巧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经历或者见到听到过许多跟法律、维权有关的事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剖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相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让学生从小做一位合法的小公民,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借助法治案例,深化认知建构

  “法治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使尊法学法守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引入法治案例,以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才能享有或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学会负责任,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未成年人有哪些特殊之处和对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等的案例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法治案例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能够健康成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案例的选取一定是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为学生熟知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使学生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感受更加深刻。

  (三)注重实践反馈,实现学用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单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要结合生活实践,采用学用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价值。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到如何有效运用网络,在使用网络时要讲究网络道德、遵守网络规则、学会安全文明的上网等。学在生懂得安全上网的基础上,还要了解网络游戏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避免沉迷网络游戏现象的发生。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采用学用结合的方式说说网络的发展给自己的生活、学习等带来了哪些便利,以及自己是如何运用网络搜集信息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跨学科学习的模式,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教材中提出的安全防护小技巧、网络游戏设计以及网络污染等的学习,学会上网时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运用网络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注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习反馈,可以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法律观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课堂闪现出道德的光辉,体现出法治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把立德树人的教学总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爱娟.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的多元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3(11):60-62.

  [2]贾礼维.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4):22-25.

  [3]毛琦.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