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论文

5

2023-12-27 11:54:1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法性,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理性,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法性,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理性,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三个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表达形式,是评价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成效的主流价值标准,是引领社会各阶层、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涵养民众“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深层文化给养。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体现了主流价值观教育和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协同共进诉求,可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法性

  合法性的判断标准是符合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需要,本文指符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高校对党和国家关于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规定的积极响应。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2]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3]。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4]。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纲要”课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发挥“纲要”课育人主渠道作用和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应有价值的可行之策。“‘纲要’课教学应深入挖掘课程优势,进行整体性优化,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引领思想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的体现,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系统化、知识化和科学化的必然选择,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根本价值指引。

image.png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形式,是对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180多年中国近现代史、100多年中国共产党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等多重历史进行文化提炼和价值反思的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提升“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含量和文化底蕴。概言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属性与“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属性具有高度的耦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观,具有统领性和权威性,在我国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职能外化的表现形式。“纲要”课作为一门具有

  政治性和知识性的课程,人才培养是其社会职能的要求,必须坚持国家主流价值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纲要”课的社会职能或政治属性的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纲要”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课件制作、教案编写、教改教研等,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纲要”课教学实现价值双赢是其价值合理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内容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集中体现为“三个倡导”,“纲要”课教学内容整体上划分为近代史(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两部分,基于此,从历史主体范畴角度来讲,任何历史都包括国家主体、社会主体、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四个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与历史主体类型相对应,二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匹配性;从内容来源角度来讲,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近现代史主题主线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纲要”课以“三个倡导”为主题重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行性,用“纲要”课的知识面、知识点、知识链支撑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应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有助于解释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作用。

  第三,结构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结构,其价值势能依次递减,但三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辩证统一。从历史主体形态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历史主体类别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结构匹配,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纲要”课教学,有利于提高价值阐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构国家、民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构社会、集体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重构伟人、英雄、科学家等公众人物对历史发展作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结构合理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领教学和教学承续价值的价值和知识互构的过程。价值引领教学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纲要”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活动、科研活动、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教学承续价值是指“纲要”课教学全要素和教学全过程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从而发挥“纲要”课“以史明理”“以史增信”“以史崇德”“以史力行”的文化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包括四层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纲要”课教学主体性要素。教学主体性要素包括教师核心价值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核心价值理念是思政课教师的核心教学素养,决定着思政课教师的核心价值阐释力、核心价值示范力和核心价值践行力。首先,教师核心价值理念融入“纲要”课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树立“纲要”课教学本质上是价值教育的理念。教师要将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研究,提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纲要”课教学重难点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讲述一段本人亲身经历的关于如何积极有效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小故事。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方法创新要以“是否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教师要提高方法创新的价值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善于运用超链接、大数据等技术,有效支撑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活力。例如,在讲授抗美援朝相关内容前,教师可先播放《水门桥》短片,然后让学生谈谈关于短片的感想、体会和反思,再导出抗美援朝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质量评价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内容融嵌在“纲要”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课程考试检测体系中,突出课堂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能力,如在课程考试中,教师可加大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抗战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考查力度;二是要提高“纲要”课实践教学资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附着力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感化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引领,提高大学生对“纲要”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认同度,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使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及革命先烈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

  第二,以“三个倡导”相应内容为教学专题,重构“纲要”课教学结构,重组“纲要”课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纲要”课教学融合的重点在于厚植教学内容的价值内涵,强化教学内容与“三个倡导”的价值关联性。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按时间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传输模式,摒弃传统“纲要”课教学的“模糊叙事”(只注重单个史识的程序性描述,缺乏史识间的价值关联性阐述)模式,以一种专题式、知识链、价值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国情等方面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动力”[7],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引领力。

  首先,以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专题开展“纲要”课导言部分的教学,从宏观层面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讲清楚近现代历史上国家制度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等因素对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影响:以“富强”为专题讲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民主”为专题讲解从“三三制”到今天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的巨大进步;以“和谐”为专题讲解国共两次合作的目的及“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其次,以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专题讲清楚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农民阶级革命、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等不同阶级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用北洋军阀的覆灭讲清楚落后阶级和剥削阶级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破坏和压制;以“自由、平等”为专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大革命失败后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组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自由、平等”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以“法治”为专题讲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如何保护人民的权利等内容。

  最后,以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专题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新面貌,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次合作的历史意义;“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为素材”[8],以“爱国”为专题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重要爱国人士、重要民族英雄、重大会议及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爱国人士、进步人士的爱国救亡运动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敬业、诚信”为专题讲清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条战线建设者的劳动奉献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

image.png

  第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模式。切准“纲要”课课程性质,“探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模式”[9]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可行之策。本研究主要采取“智慧树+PBL+TBL”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智慧树+PBL+TBL”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基于智慧树教学平台,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驱动学习)教学法和TBL(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学习)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和教学的导向,以团队为学习组织,以线上学习、提前学习和小组讨论为学习模式,以教师的线下总结和评价为补充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在智慧树平台上围绕“纲要”课当节课教学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将此作为“学习任务”,再上传精选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当节“纲要”课视频资源、教学课件,为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以引导学生阐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大会议的价值认识为目的。例如,围绕“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不能救中国,又或者是设置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叉性、复合性问题,如“爱国”“法治”“和谐”三种价值观分别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表现形式,使学生探究各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线下进行讨论和交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期间,教师只起到指引作用。再次,解决问题,并进行小组汇报。即在上一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组成员在汇报时,要注意提炼和总结重要人物及伟大事迹背后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深化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密切关联性,如用孔繁森、焦裕禄等例子说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用,深化学生对“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革命形势和前途具有的重要价值的认识。最后,结果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估、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小组整体表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合理性、个人贡献等进行评价,随后教师遴选出部分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课堂发言内容放到智慧树平台上的“回答讨论”栏中的“精华”框,以此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纲要”课相关内容的认识。

  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虚拟实践+基地实践+课堂实践”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验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纲要”课教学要“以实践为落脚点,探索实践教学,以行育人,实现行为认同”[10]。

  根据实践教学的表现形态,可将其分为虚拟实践、基地实践和课堂实践三种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虚拟教学实践是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纲要”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进行“编码”,即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类对资源进行分类,学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撰写价值反思,这样可聚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大会议在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贡献,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基地实践是指教师和展馆积极挖掘和提炼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红色教育资源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宣传、讲解基地资源,加大高校与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共建、共享力度,提高基地实践资源上网力度和质量,同时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思政课校本教材,加大对地方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力度,加大地方历史史志编纂支持力度,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地方史教育的力度,多采取“请进来”(如老红军进校园、道德模范进校园、科学家进校园)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对区域历史的认同度,增强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历史自豪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课堂实践是指教师围绕“纲要”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设置和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课堂作业、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任务。此类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和多重关联性,学生可从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分析和思考,换言之,相关问题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具有多重利益关联性,为学生的价值反思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视野。教师在对学生课堂实践进行点评和总结时,应尽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身边可亲、可近、可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模范的光荣事迹和重大贡献阐释他们对历史发展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帮助全世界解决了疟疾困扰,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事例说明科学家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此弘扬“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鼓励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优秀科学家、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学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协同作用”[11],切实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而言之,“纲要”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活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其合法性要求“纲要”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遵循,其合理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属性与“纲要”课的价值属性具有高度的价值耦合性。本研究从“纲要”课教学主体性要素优化;教学结构重构,教学内容重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模式创新;“纲要”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维度进行路径创新,以期提高“纲要”课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2014-02-25)[2023-04-20].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02/25/t20140225_2371661.shtml?ivk_sa=1023197a.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23-04-20].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23-04-20].https://www.whv-c.edu.cn/jwc/2022/0826/c7721a109852/page.htm.

  [4]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3-04-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4-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李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整体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6(1):56-59.

  [7]康桂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践行的重要意义[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00-103.

  [8]曹均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11-114.

  [9]宋伟冰.“纲要”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模式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32-35.

  [10]郑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路径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37-39.

  [11]周政龙.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1-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