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弘园创意学习空间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2023-12-27 11:27:3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线形延伸的教育空间,使塑造互联互动、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个性化多维智慧学习空间成为可能。本文介绍江苏省靖江高中运用“全视角学习”理念,从四方面创设沉浸式创意学习空间,以实现全人真正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摘要
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线形延伸的教育空间,使塑造互联互动、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个性化多维智慧学习空间成为可能。本文介绍江苏省靖江高中运用“全视角学习”理念,从四方面创设沉浸式创意学习空间,以实现全人真正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全视角学习,创意学习空间,学习真正发生
技术革命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线形延伸的教育空间,变革了学习形态与传播、学习表征与呈现、学习习得与内化,使塑造互联互动、虚实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个性化多维智慧学习空间成为可能。我校弘园创意学习空间的构建基于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既有的学习空间建设基础,融合学校“弘毅”文化,塑造全人全时空学习形态,指向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实践内涵发展和品质强校的行动纲领。
一、创意学习空间的构建理念
(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本位,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展现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而个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就是精神发展,要让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二)体现“全视角学习”理念,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
创意学习空间建设基于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交流、使用的底层逻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但又不局限于信息技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多种媒体高度配合,多主体开发和高度互动,构建所有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的环境。在这个学习空间,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信息世界构成四元空间,以人为中心,知识输入与输出有机统一,参与形态动态变换,空间元素动态更新。学习者开放获取、自由积极参与、互动交流。
二、弘园创意学习空间的建设实践
(一)全人全学科全时空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1.建设“五好”图书馆,巩固阅读大本营
建设舒适、开放的“好空间”—创设典雅轻松的阅读氛围:配备读者服务空间、阅读浏览空间等,书籍摆放按规则有条理,方便借阅;建立契合师生阅读需求、丰富、新颖、多元的“好馆藏”—有大量师生喜欢读的书,能有力支持学校课程;培训具有专业技能、服务态度优的“好馆员”—能规范高效管理图书和图书馆环境,也能担任图书阅读课程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保证借还便捷、操作简易的“好设备”—提高借还书效率,促进图书的良性流转;提供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好服务”—建设网上书屋,开通云阅读,统筹空间安排,设置电子阅览室和交流活动区。
2.设置校园读书角(吧)、读书墙,开拓人性化泛阅览空间
泛阅览空间作为传统阅览空间的补充,跨越多空间,以点式分散布局于校园内各处,可以扩大阅览空间辐射范围,提高阅览空间利用率及可达性。建设校园阅读角、阅读吧,在教室、廊台、中庭、边庭、门厅、拐角处、道路边、湖边等地布置图书,在墙上设置阅读片段,定期更换,或者放置电子阅读台、电子阅读亭,距离教室的空间距离较短,便于学生课间进行阅读。建设具有开放性、人性化的泛阅览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阅读育人。
3.开发“臻美悦读”阅读课程群,引领健康阅读
学校成立“臻美悦读”项目组,推动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课程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着眼构建以学科融合类阅读为主的进阶体系,推行大单元阅读、实践任务驱动阅读、情境化专题阅读等。阅读课程分成大文科、大理科和文理交融三大模块,搭建高中三年包括50多门课程的阶梯化的线上线下协同的阅读课程体系,打破课内与课外间的壁垒,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反哺课内。联通校内和校外,举办“臻美悦读”读书会,定期举行专家讲坛和读者论坛,搭设阅读交流平台。
(二)立体融通的全课程活动基地:打造沉浸式学习场
1.建设全课程活动基地体系,促进情境化学习
依据“教育既观照生活,更守望未来”两个维度,围绕“珍爱生命、激发生成、促进生长”三大主题,实践“生活促进生长,生长成就生涯,生涯引领生命蓬勃旺盛”的理念,建成“致远”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弘文”人文社科综合活动中心、“知物”科学实验探究中心、“弘新”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行健”体育活动中心、“弘韵”艺术活动中心、“毅行”劳动实践活动中心七大中心组成的学习活动中心体系,为“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载体。
“致远”生涯发展指导中心:立足发展学生的基本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构建“六位一体”的心育课程模式,通过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融合校内、家庭、社区、高校、校友等优势资源,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涯、心理、生活等领域的发展指导,实现个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弘文”人文社科综合活动中心:强调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包括外文阅读、文学创作、国学、历史探究、考古、政治等内容的文科综合课程基地。学生通过历史探源、国学研讨、文学鉴赏和创作、时政分析以及中外文化比较,认识社会,论道说理,激扬文字,培育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
“知物”科学实验探究中心:知物科学实验探究中心由省地理课程基地、诺贝尔数字化实验室、普通理化生实验室组成,培养学生拥有科学家、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和基本素养,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弘新”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特点,以普及教育与精英培养相结合、技术学习与场景应用相结合为原则,以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人才培养奠基为主线,打造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实用性创新培养模式,形成省内人工智能示范性特色创新基地。
“行健”体育活动中心:依托江苏省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平台,由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器械馆等组成。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接受健康意识教育,磨炼意志力,熏陶体育道德,培养合作精神。
“弘韵”艺术活动中心拥有绘画室、舞蹈室、钢琴室等功能室,便于学生学习唱歌、跳舞、乐器、书法、绘画,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塑与践行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
“毅行”劳动实践活动中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工匠精神为抓手,教劳融合、劳技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利用学军学农、志愿者服务、游学等机会,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的品质。
2.创新学习范式:以“STEAM+创客”理念,促进融通学习
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创造”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融合“STEAM+创客”理念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跨学科实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融通学习,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学校基于“弘大刚毅胜重致远”的校训内涵,着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结合大学专业、职业分类培养、体验需求,重视整合型的STEAM学习,加大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兴学习范式的比重,通过苗圃计划、梦想基金、理科探究实验、创客等项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整合型学习。
(2)搭设载体,培养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创客基地包括创客学习区、头脑风暴室、创意工作坊、作品展示区等功能区,着力营造舒适便捷、实用智能、交互生态的空间环境。教师管理线上和线下空间,为学习者的学习规划、设置任务,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一个创客小组,学会一种工具语言,制作一件实物化产品或数字化作品,完成一本日志手册,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参加一次成果汇报答辩。
(3)联通社会,拓展学习空间。学校举办创客活动的愿景是树立大观念,基于大科学,开发大项目,孵化大项目,采用大评价。建立以内生(学校师生)为主导、外源(企业、高校、社区、家庭等)为辅助的多方合作项目开发共同体,进行项目协同开发,逐渐形成契合学生需求的创客项目框架体系。
(三)互联互动共享智慧平台:创设多极学习支持空间
1.“E改造”传统学习空间,打造互联学习空间
学校升级学习室,保证每一间教室、活动室、实验室都有智慧黑板,都能联网,方便调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升级实验室,添加实验设备,健全实验室功能,基于数字化实验系统(DIS)开展理科学习,基于可穿戴设备与VR开展沉浸式学习,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模式创新过程,不断引领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依托统一、开放的网络接口促使各类通信网络整合与联通,实现校园内网络设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不同平台、不同终端和信息的无缝流转和深度交互、共享。
2.共建共享互动资源平台,营造线上学习空间
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建立链接的方式,以期刊资源、微课视频、慕课、课件、讲义、试题等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园网络系统,依据新课程标准,搭建基本的全科资源平台,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环境。
学校实施先定的预设性和情境生成的扩展性相结合的师生共创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组由教育专家、学校骨干教师、技术支持人员组织参与指导。同时,借助技术力量整合校内外网络资源,建设多彩丰富动态更新的全领域学习电子资源库,为学生自主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如微课、慕课资源创造便利。
3.构建创意学习共同体,促进共生共赢
“创意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核心愿景是共享共学,保障每一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学习共同体通过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建立新的学习关系,与家庭、社会联动。
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宁静安心,建立成员之间心灵的深度联结;关注学习任务,依托活动,围绕学习项目、学习主题等进行组织,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方法是交流、倾听、互学,协同探究、不断深入。在共同体中,成员成为自主学习者、深度学习者乃至创造者;成员互相学习,改变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
(四)多层多样态的个性展示平台:创建炫亮校园
1.提质社团活动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
社团活动平台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平台。学校以社团开发、社团管理、社团评价为主线,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努力增强学生社团的体验性与活力度。强调突出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人人“登团入社”、有特长者组建社团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主管理社团;完善社团章程,进行多元评价考核,引领指导社团向良性、深度方向发展。学校创造机会、提供保障让社团走出校园,出省、出国,在更高级的平台上与外校社团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扩大影响力,迈向精品化的新高度。
2.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以评价目标个性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标准开放化的原则为指导,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创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涉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七方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概况,立足过程,强调整体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本身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大数据收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及获奖等过程性资料,并翔实规范地记录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系统,持久一贯地展示学生发展的成果。学生不只是被评者,还承担起评价者角色。教师作为学科领域的专家,提供更专业的评价,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并发挥纠正和促进作用。
3.打造多层级复合展示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打造多层级、多场合、多形式的展示平台—“江韵·青春大舞台”项目,持续推行“四演”活动,即演讲、演示、演唱、演武(舞),并配合举办一定频率的校级大型活动,诸如校级演讲比赛、歌舞比赛、辩论赛、科创制作大赛等,还有市级、省级的各项目比赛。
设立展示师生发展成果的“弘毅展览馆”“弘毅风采墙”,将学生们代表性的奖状、奖牌和奖杯以及典型作品进行展示,展示之后选入校史馆。学校还长期开展“弘毅微讲坛”活动,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预约时间和地点,以报告、演讲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等。学校重视各个层面的媒体建设,从社团期刊到弘毅报,从校园网再到校园公众号,为学生发展自我提供了载体。
参考文献:
[1]丁昌桂.“四读”:经典教育理论著作的打开方式—以《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一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5):119-125.
[2]武滨,左明章,宋晔.混合式学习支持服务的机理与策略:基于全视角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4):83-93.
[3]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STEAM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