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论文

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论文

6

2023-12-26 11:44:1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最后论述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成效。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最后论述了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课程思政;全方位

  2019年,随着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全国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把“生物化学”课程转化成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时期各涉农专业都以建设新农科为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三农”人才为目标[3]。山西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生物化学”作为该校各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担负着引导学生习得现代生物学和新农科知识的重任。通过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主要生物分子的代谢及生物信息的流动和调控;掌握生物分子研究的基本技能,具备与课程相匹配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便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成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十分注重在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高校虽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但仍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部分思政教师教学死板,与社会时事严重脱节[4],导致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且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物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理论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逻辑规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随着转基因作物、食品和细胞克隆等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学术争议和社会问题。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讨论,能够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提供更充分的素材,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5]。“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难易不一、系统性强,学生因首次接触分子科学类课程而难以内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内驱力不足[6]。对此,单调刻板的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教师将时事新闻、案例启发、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将学术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生物化学”课程为载体,及时开展主流价值熏陶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某些深层次的专业问题,真正激发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价值引领。

  二、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生物化学”属于生物的分支学科,以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现象和本质为研究范围[7],是面向理、工、农、医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8]。以往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素养、思政元素简单穿插讲授、课程思政没有真正落实等问题[9]。而生物化学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的平衡等内容中都体现出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等哲学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构建系统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0]。本文以我校为例,阐述了“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和举措。

  (一)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拟达成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和价值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生物化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在实践中具备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和价值目标为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培养学生农学意识、专业认同、民族自信、“三农”精神。近年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通过挖掘课程蕴藏的多样化思政资源,以知识点背后的人物故事、突破性成就、课程相关学科前沿成果等为载体,“润物细无声”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修养,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结合我校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建设任务和改革任务,牢固树立“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师对大纲中的十二章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了解课程思政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目标的对应和完善,如表1所示。例如,绪论部分融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等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内容,通过榜样力量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核酸化学”章节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链螺旋结构的科学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既要具备创新素养,也要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章节中,设计“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image.png

  (三)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生物化学”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线上24学时,线下32学时,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分为低阶知识、中阶知识、高阶知识和拓展知识。教师要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和线上资源完成低阶知识和中阶知识的线上自主学习,并合作完成预留的小组任务,同时教师要在课前线上自测题和小组任务中设置思政要求;课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并在学生表现点评中融入思政;课后教师要在拓展知识和集体学习活动中提炼思政要素,做到“讲、评、设、提”多环节的巧妙融入。

image.png

  1.课前学生自学并完成小组思政任务。课前,学生要进行线上自学,即教师在MOOC在线平台、学习通平台等提前发布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观看微视频,运用线上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低阶知识和中阶知识。针对低阶知识,教师应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测试,并设置思政元素考查点,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政基础。针对中阶知识,在完成自学的基础上,学生要小组合作完成预留的思政题材任务,为之后进行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针对高阶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记录疑难处,留待课中结合思政案例进行解析。针对拓展知识,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线上查阅资料,并进行学习讨论。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师生交流。比如,在教学第二章核酸化学前,在学生完成低阶知识、中阶知识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搜集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历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1]。这样,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2.课中学生完成线下任务展示,教师融入思政讲解难点。课中,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其中,针对低阶知识,教师要分析学生完成自学之后的测试结果,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针对中阶知识,教师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即课中学生小组展示课前预留的小组任务,其他小组共同参与对知识点内容和案例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深化思想内涵,并在小组任务展示的点评中选择合适时机介绍道德模范、专家学者的先进事迹和科研历程,让学生从榜样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针对高阶知识,教师要实施对分课堂教学,即采用课中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的方式,通过多重互动开展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课堂一分为二,先由教师重点精讲高阶知识,并引入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再由学生分组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展开讨论,既可以高阶知识中的疑难点为主进行讨论,也可以围绕引入的案例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总结。例如,讲解蛋白质结构内容时,可采用对分课堂实施教学,即先由教师引入“我国著名科学家颜宁教授的三次职业选择”的案例进行精讲;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使其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深化认知;最后由教师解答疑惑,并总结出如下结论—科学家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国内优质的学术环境、人才政策。

  3.课后答疑讨论和知识拓展。课后,教师要查阅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前沿性、拓展性科学研究进展,并将相关资料推送到学习通线上讨论模块,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最后师生在线上共同讨论,提炼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比如,在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合成一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根据氨基酸合成途径设计除草剂草甘膦?”“生物固氮在现代农业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等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的精神。另外,单元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教学思政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并制定改进措施。

  (四)课程考核体系

  如图2所示,“生物化学”课程总成绩由线上视频学习(10%)、作业讨论(10%)、线上测验(10%)、线下课堂活动(20%)及线下期末考试(50%)几部分共同组成。其中,章节作业的设置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阶段测验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考查学生的思想态度。线下课堂活动成绩由教师评分、学生组内评分和组间评分组成,重点考核小组选题能否引发思政教育,讲解能否引起思政共鸣,同时对学生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期末考试注重增加学生思政思维的考核,设置生物化学对学生个人专业、情感和社会认知影响的讨论题。

image.png

  三、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成效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改革得到校督导组、后续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该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在线上课程平台、课程微信群及线下与任课教师的交流讨论逐年增加;课内活动表现及课后任务完成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学生平均成绩比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行班高6.5分,与前期纵向班级比较则高出14.9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显著增强,考研学生比例逐年增加。综合来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

  四、结语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个人素质明显提升,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施过程还需注意以下方面:教师要做到自然引入思政元素,尽量融入与专业知识相关和紧贴时事要闻的案例,同时教师需要对讲授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以便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时可以快速应对。

  本课程通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采用双线融合、双发驱动的教学方法,同时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三农”人才奠定了基础。团队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优质资源,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法治理论、职业伦理等内容,提升自身的思政素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大赛和思政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等,在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思政教学理念和手段,完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3-02-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905 44697063572&wfr=spider&for=pc.

  [2]罗晓婷,许春鹃,洪芦燕,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融入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1,41(10):2307-2314.

  [3]何金环,李华玮,郑鸣,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2,42(6):1219-1223.

  [4]张雪萍,张立芸,李裕,等.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路径建构[J].改革与开放,2019(12):105-106.

  [5]郑凯迪,孙委委,毛孙忠.生物化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效果初探[J].生命的化学,2021,41(12):2718-2725.

  [6]周牡娜,郭劲霞,舒盼,等.初探以案例为切入点融入“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中的运用[J].广东化工,2021,48(17):233-234.

  [7]冯立芳,张卫斌,王彦波,等.《高级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25):184-185,188.[8]常桂英,邢力,叶飞,等.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与实践: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2):71-74.

  [9]方淑梅,鞠世杰,张红梅,等.《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入及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119-120.

  [10]郭玲香,赵红,杨洪,等.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2):137-139.

  [11]廖阳,李常健,袁志辉,等.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创新[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415-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