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考论文

2023-12-20 15:10:5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模式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目标也不再局限 于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发展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模式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目标也不再局限 于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发展,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为终极教育目标。与其他学 科相比,物理教学难度非常大,尤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鉴于此,文章结合鲁科版物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问题。
关键词: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创新,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词,并进行了 详细的阐述,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同时,最新的高中物理改革浪潮也明 确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构建生本课堂的目 标。面对这一改变,高中物理教师唯有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现状, 摆脱“灌输讲解”教学模式的束缚, 积 极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理解、掌握、内化物理知识,并促进 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低效”“满堂灌”“教师主场”是当前课堂的标签,精准描绘了当前课堂教学现状。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唯有重新审视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明确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
第一,认知不够深刻。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目 标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双基”下的教学观念,“应试性”更强,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物理教学 摆脱了应试的束缚。但调查发现,物理课堂依然充满 “应试性”,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甚至用题海 战术的模式进行训练。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物 理课堂普遍枯燥乏味,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而且无法满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第二,弱化了生本原则。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教”和“学”的 有机融合,这也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要实现这 一目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全面掌握学 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其学习需求、学习中面临的 困惑和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 物理教师常常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 等,而是凭借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主观地设计教学 方案,开展课堂教学等。这种教学模式弱化了生本原 则, 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了脱节, 无 法实现高效教学。
第三,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 师还应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但 实际调查发现,教师依然按照物理教材上的内容,按 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讲解;忽视物理知识的特点, 直接给出结果,并未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人 为地割裂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弱化了 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和实验中的教育功效。
第四,教学评价滞后。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 后环节,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的起点。鉴于物理学科 核心素养的内涵,传统“以考试为形式、以成绩为标 准”的评价体系影响了教学评价功能的发挥。即便如 此,物理教师依然十分青睐当前的评价模式,无一例 外都是借助纸笔考试的方式展开评价,弱化了学生在 物理学习中其他方面的发展。另外,当前物理教学评 价的方式集中在“教师评价学生”上,以发掘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也忽视了学生 的“闪光点”。这种评价方式无法精准给出和获得反 馈,难以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二、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一)点燃求知的火花,开启高效学习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求知欲”的研究中,曾经 做出了这样一段论述: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不愿 做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希望成为知识探究之路上 的“勇士”。学生的这种内心欲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是 支撑学生认知活动、促进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动力。 因此,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物理教师在创 新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 具体的教学内容、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借助多种手段 和方法,为物理课堂注入趣味性的因素, 使学生摆脱“被 动”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第一,融入趣味性的物理小实验。鉴于物理学科 的特点,适当融入一些物理小实验,可激活物理课堂 氛围,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例如,在“力的平衡”这 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教师 给学生设计了“牙签挑重担”的小实验。教师提前给 学生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细线、牙签,将细线缠绕在 牙签上,然后将牙签从中间折弯。此时,细线、牙签 共同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之后,教师又将矿泉水瓶子 装满水,并系在细绳的下方。于是,不可思议的情况 出现了:牙签、细线居然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稳稳 地挂住了。在学生的认知中原本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居 然出现在学生面前,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善于设置疑问,激活学生探究欲。对高中 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思维能力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 发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设置疑问,可充 分借助疑问的引领, 使学生在好奇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毛刷放在桌子上, 用力拉, 让 学生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毛刷上的毛产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一定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不是 教师灌输的,也不是源于教材,而是学生在自己操作 过程中发现的, 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要 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
(二)探索知识,成为知识探究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探究者、建 构者。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在探究的道路上 更能产生满足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乐趣,持续强化 学习动机。同时,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恰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教师在重组课 堂教学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促进“师生角色”的 转变,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带领学生 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最终高效达成知识、能力、思 维等多重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重力与 重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导学案进行 探究学习。教师基于高中物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在 初中阶段已经积累的物理知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 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导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 基本掌握了有关力和力的图示、重力、重心等知识和 原理。接着,结合学生在导学案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点 “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又给学生设计了交流探究环 节,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现在有一根铜棒,其 质量分布非常均匀,先将其置于水平位置上,之后又 改为倾斜位置,铜棒的重心位置是否也随之发生改 变?如果采用一定的手段,使得铜棒变得弯曲,重心 位置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所 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通过 探究最终得出重心的性质, 高效达成既定教学目标 [3]。
(三)针对性指导,兼顾所有学生需求
随着知识难度的逐渐增加,学生在非智力因素的 制约下常常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面对物理学科核心 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唯有承认、尊重学生的学习差 异性,彻底打破“一刀切”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对 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才能使所 有学生得到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遵循 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的物理成绩、学习态度、学 习习惯、思维发展为标准,将全班的学生集中起来进 行科学分组。之后,结合分层的结果,教师剖析每一 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把握其学习需求,设计 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精准高效。例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 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 教师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用你最大的力气吹 垂直悬挂的书,会出现什么现象?围绕惯性和质量之 间的关系进行说明?”;针对班级中的中等生,教师可 在课堂提问时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牛 顿第一运动定律,你是如何理解的?针对正在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存在惯性吗?运动着的汽车是在什么原 理下停下来?”;针对班级中的学优生,可进一步提 升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先自己动手完成教材上的斜 面实验,同时,指导学生结合实验进行思考“小球在 斜面运动中所受到的摩擦力,和小球上升的高度之间 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假设摩擦力为 0.小球会上升多高?”如此,物理教师借助有针对性的提问,便可使学 生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4]。
(四)联结生活,从课本回归到生活
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学不再是“纸 上谈兵”,不再局限于能考多少分,而是更关注学生的 知识应用能力。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 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日常 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 体运动”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从 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给学生补充了一段生活材料:“新 闻中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男士用双手接住了坠楼 的女婴,事后这位男士的双臂出现了骨折的现象。但 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会将小宝宝高 高抛起来,又用双手接住,但是他们的胳膊并未因此 而受伤。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通过融合 这一生活中常见现象,使学生对原本抽象、难以理解 的物理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另外,在联系生活开展 物理教学时,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这一方式, 不 再布置大量的卷面作业,而是坚持“从生活中来、到 生活中去”的原则, 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实践的作业 [5]。
(五)创新实验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所有的物理结论、 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来的。同时,物理实验还 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在培养学 生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从思 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还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纵观当前物理 实验教学现状,还存在大量的特殊实验无法在实验室 内完成。针对这一类的物理实验,教师以往都是采用 “口头讲解”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 燥无味,学生也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自然 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设 备,将这类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伽利略理想的 斜面实验”为例,由于在演示实验中,需要一个“摩 擦力时零”的基础面,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 此时就无法进行实验操作。鉴于此,教师就可基于仿 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展示,只要将参数重新设置,就可达到理想的实验状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 面,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自己思考、设计实 验方案。以往,学生一般在教材的辅助下,通过实验 操作进行验证,但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 了物理实验的价值。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 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且认知思维发展相对成熟,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例如,在“探究加 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按 教材上的内容教学,而是先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引 导学生围绕“加速度”思考,分析其和哪些因素相关, 思 考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三者的关系,以及在具体验证 时需要什么器材。如此一来,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 便可结合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需要 注意的是,高中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因此一次性设 计出完善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必须经过多次验证、修 改和完善才能达到 [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教 学目标的转变,更是教学观念的变革。鉴于此,高中 物理教师应该彻底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革新课 堂教学方案, 结合教学需求, 灵活融入多样的手段, 激 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全面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瑞琴.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创新 思路[J].学周刊,2022(26):70-72.
[2] 师为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数 理化解题研究,2022(21):79-81.
[3] 寇娥.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8):79-81.
[4] 苟改萍.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 究[J].新课程,2022(25):60-61.
[5] 汪建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的高中物理教学实 践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2(23):21-23.
[6] 陈洪军.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实践 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8):179-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