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构建论文

“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构建论文

13

2023-12-16 15:10:2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 要: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五育”并举,如何在“五育”并举视域 下加强教学路径构建,是教师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文章以“五育”并举为背景,以小学数学为例,立足培育时 代新人,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方面详细探讨了教学路径,旨在打造高质量数学课堂,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五育,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五育”并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全面 发展的重要途径。“五育”并举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 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 教师应当以“五育”并 举为指导理念,以课程为实践载体,培育全方面发展 人才。

  一、“五育”并举的相关阐述

  (一)“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育”并举, 指的是同时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逐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逐步形成并深入发展。当前,“五育”并举俨然成为加 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 育的重要指导理念 [1]。

  (二)“五育”并举的内涵实质

  1. 德育——基本立场

  德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新时 代大背景下,学校要切实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 观教育。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后续力量。因此,新形势下,学校要立 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现代化教育理念,在马 克思主义教育上做足功夫,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 下功夫,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智育——理论基础

  智育是促进学生“五育”共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 较于基础教育,智育更具精、深、广、博的特点。新 时期,学校要以学科为抓手,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思 想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提升对学生的 培育效果,并切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 能力,以为学生的顺利发展奠基。

  3. 体育——重要途径

  体育是其他各育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健康水 平的重要途径。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渗透体育,可实现对学生的良好引导,帮助学生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这有助于学生坚毅、顽强、勇敢、 机智品格和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荣誉精神的形成。

  4. 美育——鲜明旗帜

  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背景下,教师以教学目标为 指引,切实发挥学科教育的美育功能,可让学生在充 分吸收知识、智慧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学 生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落实美育,可 提升学生审美鉴别力、审美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使 学生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产生追求美、 创造美的内驱力与自觉性。

  5. 劳动——根本力量

  劳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在劳动教 育内涵不断延伸和更新的背景下,教师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等 思想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3383D5DA-833A-4a61-8B7A-68BC7964052F.png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的构建方法

  (一)以渗透德育为目标,构建“雅”学教学路径

  第一,挖掘教材“雅篇”。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导致 现代社会俨然成为一个信息高度传输的社会,学生也 因此可以接触到大量不良信息。同时,小学生具有是 非意识不清、辨别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极容易受到 不良信息的蛊惑, 从而出现错误的思想意识。《尔雅疏》 说“雅者, 正也”,认为“雅”代表的是品行端正。因此, 教师要主动作为,挖掘教材中的“雅篇”。

  例如,在讲解“乘法口诀”这一知识点时,教师 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乘法口诀历史故事的方式,实现 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乘法口诀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就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知 识。《荀子》《管子》里都有有关《九九歌》的记载。 而 13 世纪的欧洲在进行乘法运算时,还需要设置一个 无限大的乘法表,直到阿尔伯人将我国的《九九歌》 带到了欧洲。教师以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乘法口 诀,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乘法口诀的现实意 义,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讲解完“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后,教 师可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与学生生活有关,能切实 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问题:小红在某次使用完水后, 没 有将水龙头拧紧,导致水龙头漏水。若水龙头每小时 会漏1/10桶水,5 个小时后,这个水龙头一共会漏多少 水?(1/10×5=5/10=0.5)如果有 4 个小朋友都没有及 时拧紧水龙头,导致 4 个水龙头都在漏水,那么 5 个小时后,一共会漏多少水?( 1/10 ×5×4=20/10=2)若是10 个水龙头都在漏水呢?若是 100 个水龙头都在漏 水呢?通过计算,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不拧紧水龙头 将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的 意识。

 第二,组织学生“雅学”。教育教学活动与德育密 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抓手,加强对 学生的引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例如,在讲解“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 将分数“拟人化”,为学生创设具有德育特色的教学 情境:“现在有四名学生要进行排座,分别是1/2、3/4、6/8、7/7这四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的分数知识,想 一想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排座呢?你这样排座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会按照“从小到 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座。在此基础上, 教 师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德育理念。如教师可将文明排 队、尊老爱幼、礼让他人等与这道数学题结合起来, 帮 助学生养成文明礼让的良好品格。

  (二)以渗透智育为目的,构建“深度”教学路径

  第一,沟通前后知识联系,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在“双减”背景下,“减负不减质,减负要提质”已成 为众多教师的共识,而减负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因此,教师要紧紧依托课堂, 加强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以 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知识点时, 教 师不能以传统复习课模式引导学生回忆数学知识,而 要通过有意义的提问,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如教 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在小数乘法和除法中,哪 些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存在的是什么样的 联系?(2) 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需要我们 明确 区 分?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而激活学生 思考的内驱力, 使学生在思考时具有深刻性、灵活性、 批判性、全面性。

  第二,加强横向知识联系,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 生快速发展为目标,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这既可以 使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构成一种有机联系的整体认 知系统,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知识之间的横 向联系,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

  同样以“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在计算例 题“0.8×3”时,教师要转换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 探索计算规律,并最终将小数乘整数的问题转化成整 数乘整数的问题,使学生深刻感悟知识点之间的横向 联系。同时,在以小组为单位探讨“0.8×3”的计算方 法时,有些学生发现:“0.8×3”代表的是 3 乘 8 个十 分之一,就是 24 个十分之一,也就是 2.4. 所以 0.8×3 的结果是 2.4.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 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此外, 教材所体现的“0.8×3”的 竖式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小数乘整数可以用竖式的 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充分挖掘不同知识点间的横向联 系,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品质。

  (三)以渗透体育为方向,构建“真实”教学路径

  第一,结合数学教学特点,科学融入体育元素。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课堂,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体育元素, 加 强数学课与体育课之间的联系,强化体育理念的渗透。

  例如, 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知识点时, 为 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师可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数字团团抱”的小 游戏:“2N 代表任意偶数, 当教师发出口令‘2N’时, 学生要快速行动,和就近的同学抱在一起,并保证抱 在一起的人数是双数。”在这一体育游戏中,有些学生 在跑动几次后明显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导致在游 戏中未能获得胜利。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 积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 神,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要加强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渗透,更 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以“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 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每四人为一组,并完成以下实 验步骤:(1)运动前,测量 1 分钟脉搏次数;(2)高 抬腿运动 30 秒后,立即测量一分钟脉搏次数;(3)休 息 2 分钟后,测量一分钟脉搏次数。测量结束后,教 师引导学生对脉搏次数进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 制。通过绘制学生发现,每个同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计图都不同。此时,教师可以给出健康身体的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 并让学生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与“健 康身体”的差异。

  (四)以渗透美育为宗旨,构建“美”学教学路径

  第一,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以潜移默化 的方式渗透美育。数学中的“美”绝不局限于算术美、 图形美,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美。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 讲解、巧妙的启发和优美的板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 愉悦、美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 乐中成长,并提升自身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能 力,真正实现寓学于乐。学生长期沉浸在这样的学习 环境中,便能够切实认识到“美”的重要性,这有利 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第二, 教师要在数学实践中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美。 数学中的美是形象的、鲜明的、生动的,有较强的可 感性,尤其是新颖且奇特的空间图形。故此,教师可 以图形为抓手,向学生渗透美育。

  例如,在讲解“认识图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 向学生出示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组成的漂亮图案,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图形可以拼成漂 亮的图案,激发学生动手“创造美”的欲望。为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之美,教师可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 利用图形动手创造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出 了精美的房子、精美的玩具。学生看到自己设计出来 的作品,不仅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还会感受到数学带 来的无限乐趣, 享受数学之美。学生在摆一摆、剪一剪、 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的过程中, 获得了成功体验, 形 成了审美愉悦,而这种通过实践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强 烈而深刻的,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主动探 索“美”。

C212C434-C548-4481-85A2-9D3EE0D2285E.png

  (五)以渗透劳育为指引,构建“启智促思”教 学路径

  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 技能。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将数学和劳动进行有机 结合,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例如,在讲解“优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引导 学生放学后体验“买菜—摘菜—烧菜”的过程。这不 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还 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统筹思想让生活更科学、有效。此 外,学生通过记录买菜所花费的费用,向父母询问每 月家庭在“吃”方面的支出,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 家庭责任感。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在学生劳动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买菜、烧菜的感受,还可以适时 向学生渗透珍惜劳动成果、珍爱粮食的理念。

  三、结束语

  “五育融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在 新时期新形势下,教师要以“五育”并举为抓手,积 极构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既实现高质量数学 课堂的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使我国从教育大 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 . “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路径构 建[J].空中美语,2021(9):71-72.

  [2] 林珠凤 .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 构建问题[J].华夏教师,2022(14):67-69.

  [3] 吴川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培养: 以图形与几何的概念教学为例[J].教师,2021(9): 42-43.

  作者简介:冯清燕(1980.11-),女, 福建宁德人, 任教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 科学历,宁德市蕉城区“优秀教师”,蕉城区“小学数 学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