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重构论文

2023-11-20 15:02:1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的必要性,接着 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的现实困境
摘要 : 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的必要性,接着 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 播拟态环境重构的突破路径,包括强化阵地建设,坚持党媒姓党;推进资源融合,搭建融媒体平台;探索融 媒创新,打造品牌特色;汇聚发展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关键词 : 主流媒体,拟态环境,融媒体,高校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 , 我国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逐步发生改变。媒介传播已经 进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联互通、开放融合的融媒体 时代。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的特 点和“人人自媒体”的拟态环境,使得高校校报、广播 站、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微信、微博、贴吧等数不胜数的新兴网络产品逐渐成为 高校主流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
作为新兴事物,近几年人们对于融媒体的研究呈现如火如荼之势,但研究的具体内容多为广义范畴上 的融媒体建立的问题与对策,而对于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形成具 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基于此,本文拟对融媒 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重构加以探究, 以期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教育功能。
一 、 相关背景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 书中指出,“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得知 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1]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公众 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行为在社会大众传播的范畴 中共有三个层面的现实:一是不跟随人的主观意志转 移的客观性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在经过一定的选择 、 加工和重构后所揭示出来的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 在人们对客观性现实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 拟态环境的中介作用形成的主观现实[2]。其中,拟态环 境有两个特点:一是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 ” 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 存在偏离; 二是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 , 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融媒体是由媒体融合一词简化得来的,这一概念 最早由普尔教授提出,他对融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简单 的描述:融媒体指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的载体,把传 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既有共同点又 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资源、媒体内容、宣传 方式等进行全面整合,实现“ 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利 益共融”的媒体传播新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能够最大 限度地发挥出媒体的价值,提升媒体的竞争力[3]。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对社会的传播活动产生了积 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类型、各具特 点的媒体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感兴趣的信息 。对高 等教育而言,其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信息进行传播的 活动 。但以往的知识信息传播形式主要以传统主流媒 体为主导,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 传播特点也为知识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其 传播的拟态环境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 因此,实现传统 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高等教育领域拟态环境 的重构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融媒体时代高等教育领域 重构的拟态环境受到信息生产者、传播媒体、信息接 受者、信息使用者等多方面的影响,往往无法将客观 现实像“镜子”似的无差别、直观地呈现,造成拟态环 境与现实世界有所偏差 。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可 能会使这种偏差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放大,从而对 高校主流媒体传播产生负面和不良影响,甚至出现群 体极化[4]等现象,使高校措手不及,且大大增加网络舆 情的风险 。这就要求高校在融媒体大力发展的时代背 景下, 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务 必重构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为打造高质量的高等 教育新格局提供阵地支撑。
二 、 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 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一词频频出现在各 类媒体之中,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2019 年,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 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5],并就新媒体与传统媒 体的融合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2020 年 9 月,《关 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进一步 体现了中央对融媒体的高度重视[6]。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对 国内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产生了冲击 。例如, 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体 系,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信息 传播优势 。然而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知识的爆炸和更新、文化的日益普及给国内教育系统 的独立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国家教育体系缺少了 独立的传播拟态环境,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受 众对于国家、民族、文化、道路的自信度和认同感将面 临逐渐削弱的风险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中思 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条件从相对独立的形式逐渐变为 多元化形式。面对新的冲击,如何借助主流媒体,建立 良好的拟态环境 , 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 “ 主阵地”“强支撑”的“红色引领”作用,仍然是当今时 代的主流热点问题之一。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 必须始终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基于此,高校主流媒体传播同 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且高校主流媒体传 播具有原则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具有校园舆情传播 “ 镇静剂”的作用[7] 。 因此,高校融媒体建设应当因势 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打造基于媒体融合发 展的主流媒体传播平台为契机 , 构筑意识形态领域 坚强不摧的舆论阵地。
高等教育领域已于 2019 年 5 月启动了高校融媒 体建设试点工作, 教育部先后分两批确立了 30 家试 点建设单位。2020 年 11 月,教育部举行了教育融媒体 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再次强调了高校主流媒体的重 要性,提出要进一步大力推动教育融媒体建设[8] 。 目 前 , 高校融媒体建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逐渐成为主流教育宣传引导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 平台,肩负着传递校园正能量、提升教育公信力、增强 官媒影响力 、塑造优良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使命,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 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 的现实困境
(一)媒体“整”而未“ 融 ”
高校融媒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 许多高校仍 然缺乏对媒体融合的深层次认识, 融媒体建设大多 都只停留在简单的人力资源整合层面, 没有聚焦和 深入挖掘校园热点和学生关注点 , 未能真正做到主 流媒体统筹领导、融合发展,以及引领传播校园主流 文化思想 。 比如,由于校、院各级主流媒体之间的沟 通不畅 , 高校新闻传播资源无法及时融合并得到处 理,新闻内容重复同质、良秀不 一,未能形成宣传特 色和传播合力, 没有做好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中 信息内容“把关人 ”[9] 的角色。
(二)信息“形式”大于“ 内容 ”
高校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校内新闻、引导校园舆 论、创新校园文化等重要任务。但由于其特殊性,校园 媒体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岗位是由教师或学生兼职承 担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学生记者大多缺乏专业化、系 统化的新闻素养训练 , 导致校园媒体的特色提炼、品 牌塑造不足,管理者的新闻意识、媒体思维不强,工作 者的新闻挖掘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 因此,在媒体 融合过程中,往往有了融媒体的传播“ 形式”,但没有 充分考虑到信息“受众”的主体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 性”,进而难以形成优质的传播内容,未能实现相应主 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有效重构。
(三)环境“发展”更需“共鸣”
高校融媒体的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 力,有时候仅依靠高校自身的资源投入难以进行高质 量、高标准的融媒体平台建设。很多高校在融媒体平台 建立并塑造拟态环境的过程中, 需要依靠专业化的指 导,通过多种途径优化舆论监督渠道,建立高效的信息 共享渠道,以便获取持续的资金保障。但这些渠道和保 障环境的创造并非一朝一夕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就可 以完成,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彼此协同配合、产生 “ 共鸣”,共同打造优良的融媒体平台发展环境。
四 、 融媒体时代高校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 的突破路径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传播 所使用媒介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10]。另外,传统主 流媒体和新主流媒体的传播特点各有千秋,而根据传播媒介的理论特性,灵活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播载体可 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用 。 因此,在主流媒体传播拟态 环境重构方面,高校应当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有效选择、融 合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体和传播载体,广泛探索相应领 域拟态环境的重构方法。
(一)强化阵地建设,坚持党媒姓党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中国共 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11]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 的前沿阵地,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形式,提高意识 形态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强化落 实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 因此,在主流媒体 传播拟态环境的重构中,高校务必牢固建立党对新闻 媒体工作的领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 。通 过主流媒体的有机融合、协同驱动,使融媒体真正成 为校园正能量的动力源、好声音的扩音器,讲好党的 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把融媒体建设和高校主流媒 体传播拟态环境重构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主流意 识形态的校园引领力。
(二)推进资源融合,搭建融媒体平台
高校融媒体平台的建设,要主动发挥高校得天独 厚的教科研基地优势, 立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将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手段和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机 融合,建立守正创新的融媒体人才队伍,整合校园内 各级各类宣传媒介,统一思想、统一培训、统一调度。 “ 中央厨房”是大众媒体集成融合的典型模式,而人民 日报“ 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中心可以作为建设的蓝 本和范式[12]。“中央厨房”的概念最初来源于餐厅的管 理模式,其优势在于集中采购、集约生产和集中分配。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分配水 平,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 效益 。将这一概念引入大众传媒领域,意味着以品牌 为基础的大众主流传播媒体能够通过建立一站式采 编、多渠道宣传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机制,最大限度地 满足不同人群的传媒信息需求 。 因此,高校可以效仿 “ 中央厨房”模式,搭建学科发展、思想引领、科研驱 动、实践教学、就业实习“五位一体”的融媒体平台。
融媒体平台的构建需要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 兴主流媒体的技术融合, 坚持全媒体技术发展理念。 全媒体技术呈现出无界化、数字化、互动化、多功能化 的特征[13],但融媒体平台的建设不是完全据弃传统媒 体 , 而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体两翼”的全媒体发展新格局。要实现校园主流 媒体传播的融合发展,一方面,需要在新媒体技术范 式下,以全媒体技术理念为指引,通过技术性变革,灵 活利用直播、VR、AR 全景、短视频、公众号等不同功 能的媒介形式,将传统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进行“ 次 元加工”和“ 二次表达”,全方位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 引领性;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地将微信、微博等互 联网世界“新兴产品”中的大量学生用户有序引流,运 用传统主流媒体手段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学生群体感 兴趣的线下活动 , 不断增强融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服 务性、延展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融媒体平台校园影 响力的质的飞跃,为校园相应拟态环境的重构提供 “ 技术优势”。
人才是第一资源,融媒体平台的构建需要各类主 流媒体传播机构的人才,培养守正创新的校园媒体人 是校园良好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构建的基石。校园 融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 专业知识丰厚、工作能力突出的队伍 。因此,高校可以 组织开展新闻学、传播学或新媒体理论及实践方面的 培训,设立校园融媒体实训实践岗位,提升校园融媒 体人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素质 。另外,高校 可以立足学科建设和教学需求,聘请全职或兼职的融 媒体方向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近距离指导校园融 媒体平台建设,以助力融媒体人才培养,确保拟态环 境重构的“人和”。
(三)探索融媒创新,打造品牌特色
在媒体创新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新闻 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 内容创新是根本的。”[14] 因此,高校融媒体在打造品牌 特色的过程中,需要立足自身特质、研判学生需求 、 挖掘周边资源、借鉴成功经验,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在 校园思想引领和导向方面的作用 。高校可以主动开 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充 分了解学生群体特质和信息关注点 , 收集各方对于 融媒体平台的使用和服务体验 ,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和革新 。与此同时,高校要利用新闻传播、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校内外智库优势, 建立校园 舆论融媒体反馈和监督机制 , 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 的统计监测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正确 引导校园舆论导向 。另外,高校融媒创新要做到因地 制宜 。不同高校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禀赋,各高校可以 立足自身发展特点,结合校史、地方史、地区环境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打造学校专属、富有特色的 融媒体 IP 形象、宣传内容和校园文化衍生品等,重构 正能量、有特色、有温度的“ 拟态”情景,提升校园融 媒体的“亲和力”。此外,高校融媒创新还要做到因时 而动 。高校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国内外热点事件、校 园重大活动,运用全媒体矩阵,发挥各类媒体的独特 优势,立体、全方位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让媒体 内容既有高度和深度,又能接地气,打破媒体与学生 之间沟通的“ 次元壁”,得到学生的信任,不断提升校 园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四)汇聚发展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首先,高校可以依托学科特色,与报社、电视台等 主流传媒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展融媒体及 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研究,通过共建实 验室、研究中心等方式,用新的研究成果为新闻行业 赋能,不断汇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其次,地方政府网宣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管理 和监督的主导作用。尽管学生群体身处于相对封闭的 校园中,但互联网时代给学生群体提供了广阔的思想 交融空间和平台 , 这种跨越时空界限的交汇领域,仅 依靠学校的教育引领和约束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借 助校园外部多方力量不断净化、改善网络环境,以便 建设和谐稳定、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例如,网监部 门由于监管层次更高和范围更广、监督手段更为先进, 获取大数据的信息量更多,因此,对于可能涉及高校 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的前瞻性信息,可以通过有效的 协调沟通和督查指导机制,及时向有关高校进行信息 反馈和舆情传递,提升高校主流媒体在校园中的思想 引领和应急处置能力;可以定期对高校相关管理人员 进行关于网络安全、监管技术的专项培训,以提升校 园融媒体平台的安全监管水平 , 打造平安 、健康、有 序、和谐的拟态环境。
最后,教育融媒体需要通过多方联合 、携手并 进,共同厚植健康的社会拟态沃土 。无论是校园里的 大学生群体,还是职场上的打工者群体,都是社会中 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发声者 和传声筒,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人 。高校融媒体既受 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大众 。不少 高校的微博粉丝数量早已超过百万, 具备了一定的 社会影响力, 所以高校融媒体平台不能只是每所学 校各自为政、独立发展,而是需要携手并进、共同发 展,形成集团优势,实现互通互补互融,以便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 比如,可以利用不同高 校融媒体平台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 , 做到共谱主旋 律、共赞新时代、共享伟大成就,在不同地区、不同校 园营造同样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 好校园主流媒体传播拟态氛围 , 构建良好的“ 大环 境”,实现高校融媒体平台的长远发展。
五 、 结语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而融媒体平台 承担着重构校园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的重要使命。 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借势而上,抢抓发展机遇,通过强 化阵地建设、推进资源融合、探索融媒体创新、汇聚发 展力量,不断提升高校主流媒体传播的公信力、影响 力、引导力,为重构优良的主流媒体传播拟态环境做 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1] 陈泽国.关于“媒介”的再思考: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J].新媒 体研究,2016.2(3):4-5.
[2] 佟欣.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再读李普曼《公众舆论》[J].现代视 听,2018(7):77-80.
[3] 张筱涵.利用融媒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研究[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2016.
[4] 许欢,景晓文.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学审视与借 鉴[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5):128-133.
[5]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 (2019-03-16)[2023-02-10].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9/0316/ c40606-30979210.html.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 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3-02-10].http://www.gov. 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7] 邝瑶.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发展路径变革与前景探析[J].新闻研 究导刊,2017.8(12):294-295.
[8] 2020 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举行[EB/OL].(2020- 11-13)[2023-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 202011/t20201113_499908.html.
[9] 李小梅 . 融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 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10] 张芳,魏际英.媒体融合传播环境下增强军事战略传播进取性 和主动性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220-221.
[11] 刘昱含.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及实践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21.
[12] 唐博莹 .人民日报“ 中央厨房”的范式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 2020(2):4-5.
[13] 张加春.高校融媒体建设的理念、路径与生态[J].北京教育(高 教),2019(6):72-74.
[14] 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EB/OL].(2015-12-26)[2023-02-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6/c_111758843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