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路径论文

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路径论文

37

2023-11-08 15:04:2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现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高校,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 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 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习近平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全国高校特别是新疆的高校更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在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领悟好、宣传 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提 供才智和阵地的支撑;持续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五 个认同”教育,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大学生不断增强爱国、强国、为国的坚定思想,从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2]。

  一、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 现实意义

  ( 一)为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提 供了思想指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 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引导新疆 高校大学生坚定树立“五个认同”意识,首先需要使其 深刻认识到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 然性和现实针对性,自觉做到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 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进而使新疆高校大学生成为 可肩负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栋梁之材,并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实现青春梦想,书写绚丽人生[3]。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性工程,以培养大学生“五个认同”为主要 抓手,通过多种教育渠道,从根本上促进新疆高校大 学生对“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 。第一,对国家的认同。 新时期“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 度的竞争”。新疆高校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 同,确保祖国在心中高于一切,将爱国主义付诸具体 的实践,牢牢握住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 神财富。第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交汇交融而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 族历史, 绝不是单独的哪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历史,中 华民族是中国 56 个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 逐步形成的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只有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中华民 族才能更加枝繁叶茂、行稳致远[4]。新疆高校大学生必 须深刻认识到,新疆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 会稳定、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每个新疆高校大学 生都要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第三,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延绵发展千年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 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指导着中华民 族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大学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传承推广者,也是受益者,有必要增强新疆高校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学会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培养家国情 怀,这样才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厚的爱、坚定的心 。第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5] 。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 起, 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6] 。因此,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持续不 断地引导和加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使其坚信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从站 起来到富起来、最终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 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7]。第五,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 中华各族人民历经千辛、同甘共苦,集中反映人民意 愿和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想 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 新疆高校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推动中国发展,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才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 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了 青春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 则国家强 。新疆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分子, 作为时代新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勇担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大任。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离不 开全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不断奋斗付出的努力 。新 时代,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 利于新疆高校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关键时期继承艰苦奋斗精神,从新中国改革 开放以来尤其是新疆的历史发展变革中汲取奋斗的 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扎实学好专业知 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公益服务 与国家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放飞 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努力拼搏和展 现担当[8]。

  (三)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理论 基础

  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 和社会大局稳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义国家的重要基础 。新疆高校不仅担负着为党育才、 为国育人的时代重任,更重要的是时刻要防范和抵御 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和颠覆 。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引导各民族大学生 深刻理解“三个离不开”的道理,进一步打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思想基础,坚定新疆高校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 时代责任感,就需要新疆高校在高质量做好新时代党 的民族工作时,必须紧紧把握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这个“纲”,努力使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事业的合格接班人[9]。

  (四)为服务边疆、扎根西部树立了 坚定的理想 信念

  当前,新疆大局持续稳定,呈现出繁荣稳定、民族 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新疆的发展和繁荣是一 代又一代各族人民不断团结拼搏奋斗的伟大成就,可 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牢 牢扎根,进发出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而铸牢 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坚定新 疆高校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志,引导 其充分发挥“胡杨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 国家事业,成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守护边疆、奉献 边疆的生力军。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 学(北京) 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提出的“希望 大学生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的殷 切期望[10],就应鼓励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 命,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 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85DC0FAE-228B-4262-9463-27D7FADCA94C.png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的 现状

  进入新时代,随着新疆各高校“民族团结一家亲”、 “三进两联一交友”、主题党课(团课) 、民汉合宿合班 的一系列活动和政策的实施,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明新疆地方史、思想道德与法 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开设,广大学生从整体来说 具有比较强的“五个认同”意识,增强了“四个意识”、 坚定了“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了“两个维护”,能自觉 维护民族团结和抵御极端宗教思想的侵蚀,但由于一 些固有的顽疾和社会、网络上多元文化的不断干扰, 新疆高校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还有一些不足和短板。

  第一,学校层面。一方面,由于思政专业师资和教 室不足,合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 。 由于上课人数较 多,任课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在上 课纪律和课堂进程上无法兼顾,导致在合班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思想抛锚率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另一方 面,近两年上网课是教师不可避免的,其无法查看网 络另一端学生听课的状态,加之社会实践课也无法开 展,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课堂的实效性,对强化铸牢新 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也产生了 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二,教师层面 。部分教师并不能把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这个“意识”是什么、为什么、做什 么讲清楚,缺乏“掰开了、揉碎了”的“包谷馕”式讲解 , 硬生生地提拔了授课高度,反而不接地气;对于涉及 极端宗教思想、恐怖暴力的内容,不少年轻教师存在 不会讲、不敢讲、不愿讲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概 念模糊、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时,个别教师强调形式、关注 留痕,对于部分学生存在的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心理 压力的情况未能加强重视,使一些有自卑和心理压力 的学生逐渐边缘化[11]。

  第三,学生个人层面 。随着网络上多元文化的不 断冲击,不少学生刷视频、做直播、打手游,对奢靡生 活和品牌服装的追求日趋严重,而对于通过网络主动 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存在敷衍情况,并没有真正做到入 脑入心;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存在在课堂上 打瞌睡、玩手机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如此在一 定程度上削弱了强化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的效果。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层面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宣传方式单一 、死板, 局限于通过横幅、展 板、电子大屏进行展示,且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概念和本质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解释,缺乏生动性和 吸引力,宣传形式略为“高冷”[12]。

850E9DD9-03AA-47ff-AFE9-BC2F4E279944.png

  三、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路径

  (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一,新疆高校应当充分运用教学教育载体的作 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融入开设的 各类思政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简明新疆地方史、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 策等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让自己的政治素养与党中 央的重大方针政策相匹配,还要让自己的讲课方式与 学生学习方式相匹配,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大量的现 实事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树立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有机结合起来,与 维护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各类 思政课程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在潜移默化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中, 自觉将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自 己的初心和使命牢牢绑定,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积蓄青春的力量。

  第二,用现代化、科技化手段,展现中华民族博大 精深的文化内涵 。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幻 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情景 设计,创设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情境,让广大学生 身临其境地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使新 疆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此基础 上,教师还可以依托现代化、科技化手段,重现思政基 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场所的图示及其背后隐藏的 经典人物和事件,让新疆高校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由一代代各 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使其正确理 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新疆高校大 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高质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 活动

  第一,新疆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应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手段,注重组织和开展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将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第二课堂有机结 合起来,通过多种活动有机地将“五个认同”“新疆四 史”“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及“一个新疆工作总目 标”结合起来,开展党团日活动、知识问答、演讲比赛、 分享会、座谈会,以及微视频、红色革命电影展播等活 动,以生动互动的形式,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生动再 现革命先烈、时代英雄的崇高理想信念,增强代入感 和感召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民族团结、 爱党爱国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于内心深处。

  第二,高校团委要主动担当起凝聚青春力量,培 养青年担当的责任 。具体来说,高校各级团委必须充 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 生头脑,激活学生的理想价值追求,围绕铸牢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深入实施“青年马克 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发挥国旗仪仗队、校学生会及各类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力支持校内各类 各级的团校培训工作,让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 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着力培养一届又一届 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党的事业接班人。

  第三,建立建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融媒体平台 。新疆高校要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 号、校园网、校广播站、校园新媒体等平台,牢牢守住 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 节日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拍摄和制作内容 活泼、生动、有趣的正能量音视频作品,并充分调动学 生的广泛参与性,使这些作品成为最美祖国、最美新 疆、最美民族团结标兵、最美大学生等的宣传载体,在 寓教于乐中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度

  新疆高校要持久地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等沉浸式体 验的实践方式,使学生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强化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具体而言,新疆高校可利用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打通 “象牙塔”和“泥土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新疆高校大 学生走进“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走进农村中小学,了 解教育的现状,走进各类卫星工厂、合作社,切身体验 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脱贫攻坚工程的巨大成就,体验 南疆大地上的新风尚、新气象、新秩序,从而促使学生 树立正确的“五观”,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 同体,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都离不开各民 族的团结,最终有效强化新疆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四)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处事方法直 接关系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成 效,故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思政教师 队伍要以政治强、情感深、视野广、思维新、品格正为 要求,着力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用新疆高校大学生喜 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理论成果、历史成就和中国精神 贯穿思政教学的全过程,把民族团结、红色事迹、时 代楷模精神等融入实践教学,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让新疆高校大学生多听 、多看 、多思 、多动 手,使铸牢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声有色、有实有效 。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政教师 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 考核办法,健全师德师风规范体系,让思政教师队伍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另 一方面,要加大思政教师队伍培训力度,拓宽思政教 师晋升通道,用“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打造出一 支政治素质过硬、视野宽广、魅力不凡、可作为良师 益友的思政教师队伍,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 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否合格的问题。新疆高校 应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战略任务 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 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多种措施,多维度铸牢新 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培养优秀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接班人和建设新疆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 08-28)[2023-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 5633940.htm.

  [2] 朴芙萱.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新[J]. 才智,2018(22):186- 187.

  [3] 刘春呈.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文 山学院学报,2018.31(5):89-94.

  [4] 刘志军,张新华.铸牢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路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5):14- 16.

  [5] 张宇峰,方晨光.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 状与培育路径[J]. 当代青年研究,2019(3):57-64.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1-20].https://www.gov.cn/ xinwen/2022- 10/25/content_5721685.htm.

  [7] 马晓军.文化润疆与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 实践[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4):26-34.

  [8] 田辉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探究[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22(18):23-25.55.

  [9] 郭锦鹏.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 民族丛刊,2021(1):8- 15.

  [10] 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EB/ OL].(2020-07-07)[2023-01-20]. http : / / www . xinhuanet . com / politics / 2020-07/08/c_1126211499.htm.

  [11] 孟婷.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 大学,2018.

  [12] 廖向东.运用新媒体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4):109-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