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论文

2023-11-04 16:14: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然后论述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分析 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然后论述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分析 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突破路径 。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高校
课程思政是以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为载体,推 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 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 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 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在高校层面,基 层教学组织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基本组织单位, 承担了 组织、协调、实施、监督、反馈的重要主体责任 。而分析 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针对现实困 境逐步突破, 是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 合、协同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2]。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简述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毛细血 管”,覆盖面广,种类多样,承担着深入教学一线、搭建 师生信息通路、开展教学改革等基本教学任务,是在 专业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组织架构的人才培养基本 单元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 才培养是否能够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2018 年以来, 高校主管部门陆续颁发了 20 余项关于基层 教学组织建设的文件, 提出要全面振兴基层教学组 织, 要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挂钩,在 专业评估时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为重要参考标 准,同时强调了基层教学单元的组织定位。《教育部关 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 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 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 保障 。传帮带、新课程试讲制度等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回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4] 。另外,基层教 学组织还被赋予了提升教师素养的使命,要求在基层 教学组织中实现教学、教研、教改的全员参与和全课 程覆盖,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一)课程思政在基层教学组织中作用巨大
第一,课程思政可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责任落实。对 于高校来说,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 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约束,统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思 路,有助于基层教学组织形成教育合力,强化自觉意 识,保持教育初心,有助于帮助老教师适应教学改革、 新教师适应教学角色转换,还有助于基层教学组织实 践教育教学责任担当。第二,课程思政可加强基层教学 组织“大思政”格局构建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虽然位处 基层,但在保障教育成效过程中需具备“大思政”格局, 从宏观角度思考,从中观角度组织,从微观角度落实。
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浸润在“大思 政”的思潮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宏伟目标为宗旨,以 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克服短 视心理,站在更高维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有利于在教育 目标上完成从单一 的“知识传授”到“素质提升”的转 变,有利于在教育方式上形成“家—校—社”的育人共 同体,多维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在教育手段上完 成从传统课堂教育到数字化融合教育的转变,有利于 在组织方式上实现从被动组织到自我组织、自我强化 的转变[5]。
(二)基层教学组织是课程思政的具体践行单位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可通过细化分解课程思政任 务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即以专业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强化岗位职责,出台奖 惩机制,细化人员配置。具体而言,可将课程思政落实 到具体的课程中,通过在案例、教案、课件中实现课程 思政的全面覆盖,点对点优化育人细节;将课程思政 落实到具体教材中,通过在章节、习题、知识点中实现 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优化教材编写;将课程思政落 实到教师个体中, 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 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三、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 一)本质认识存在误区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对课程思政的本质认识存在偏 差。如有人认为课程思政仅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思政课程,还有人认为课程 思政是在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前者会导致课程 思政狭义化,使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仅是思政课 教师的任务,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透彻,无法 有效胜任相关思政教育工作;后者会导致课程泛化,一 则使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辅导员、思政工作者的 任务,对其不上心,执行不到位,二是使部分教师认为 任何知识都能够进入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导致课程思政 脱离专业,不聚焦、不凝练。
(二)推行方式表面化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认为课程思政是运动式的,常 常采取开大会、喊口号的方式,以为在课程中加一些案 例、加几句宣传语就是课程思政,试图在一年或几年内 做出显性成果。殊不知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过程, 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基层教学组织的各位教师在长 期教学过程中浸润式地引导和传达,需要融入每位教 师的科研工作,融入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研讨。
(三)实现手段粗放
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践行过程中 常常不经过教研室讨论,不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由 教师在课堂中随意发挥,或者仅在课后习题、期末考 试部分随意添加思政内容,牵强附会,导致课程思政 浮于表面,难以入脑入心,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起到反 作用[6] 。殊不知课程思政是需要精心布置、严谨研究 的,即不仅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定期研讨,教师定期总 结、反思,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总结、逐步完善,还 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合作,使专业内容与 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
(四)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偏误
一些基层教学组织在自我评价中只以显性指标论输赢,认为获得某项课程思政奖项、取得了某些先 进称号就是成功的课程思政[7] 。事实上,虽然获奖、排 名等显性成果是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但其 终究只是课程思政的附属产品,课程思政的成果核心 还是体现在被教育对象是否专业素养过硬,是否有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具有家国情怀,是 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法治素养等方面 。此 外,考察人才的素质是否具有长期性,是否能够始终 如一地保持初心,这都需要基层教学组织真心为学生 考虑,专注于学生的需求,从长期视角多维、多角度地 评判课程思政成效。
(五)数字化转型下的新挑战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 程思政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多 媒体平台使得接收渠道分化,导致思政内容传播力度 减弱;各平台基于精准推送的算法将用户常看信息的 同类型信息推送给多媒体用户,形成信息茧房,导致 思政内容难以获得算法优先推送,教师难以对学生群 体实现浸润式教育[8];当前多媒体平台的互动交流趋 于实时化、碎片化和对立化,导致课程思政缺乏理性 思维土壤,即网络中对课程思政的传播难以受到大众 追捧;网络平台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课程思政内 容质量难以保证, 甚至有一些平台成为煽动对立情 绪,以及情绪发泄、舆论撕裂的发酵场所,高校学生一 旦被这种情绪感染,就有可能陷入情绪陷阱,成为受 害者;网络平台内容“娱乐化”成为流量密码,当此类 内容占据主体地位后,不以娱乐性为比较优势的思政 内容往往容易被掩盖,由此,长期受娱乐内容影响的 学生群体容易陷入陷阱,理性判断能力消减。
(六)教师课程思政热情不足、能力欠缺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设计 、研发、讨论、评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 力和精力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高校普遍存在只关注 科研,对教学关注不足的情况,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 入科学研究,往往忽略了教学研究和改革。事实上,这 也和部分高校的激励机制相关,在职称评审机制中只 有科研通道,没有教学通道,导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 能力的动力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潜力难以被充分挖 掘,进而使基层教学组织常态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研讨 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9] 。 目前,大部分专业课 教师都是专业领域毕业的,在学科上是专家,掌握着 最前沿的知识,但在教育艺术、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仍延续科 研状态下的跳跃性思维模式,无法有效表述前沿知识, 导致学生难以掌握课程内容,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 教师无法有效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陷入 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局面;还有些教师在 课堂上传输一些带有个人偏见的社会评论,与课程思 政背道而驰。当然,一些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些缺陷,组 织了一些专题训练,但大多数训练仍缺乏系统性。
(七)基层教学组织本身存在缺陷
首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结构较为僵硬, 一般基层教学组织仅以专业为组织单位,最多延伸到 课程组,缺乏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组织单位;其次,基 层教学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活动内容经常 以文件资料、教学检查为主题,形式也以系主任或课程 负责人宣讲,其余成员提问的方式进行,在一些主题 上思想碰撞不热烈、讨论不积极,效果并不好;再次, 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的计划性和组织纪律性不强,很多 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缺乏计划,带有随机和应付检查 的性质,对于学习的内容也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强;最 后, 由于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缺乏人事权和财权,活 动计划很难得到软硬件支持, 导致教师是否配合基层 教学组织的课程思政主题活动全凭自觉,在纪律性上 难以得到保证。
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的突破路径
( 一)端正课程思政理念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研讨等各项工作中要 充分强调课程思政的本质,让每一个课程组、每一位 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不只是单纯的思政课,也不只是 在专业课程中机械地覆盖时事内容,而是要推动专业 课程与思政内容充分融合、有机协调,在教授专业课 程内容的同时, 有效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 观。对此,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通过思政交流会、宣讲 会等形式增强教师思政意识, 通过与党组织联合发 力,以“三课一会”等形式帮助教师塑造正确的课程思 政观念。另外,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让党建工 作贯穿课程思政的每个环节,确保教师课程思政理念 端正 。基层党支部与基层教学组织深度融合,可以发 挥党支部组织管理优势,将党建工作作为日常考核节 点,从而加强党建工作在基层教学组织中的落实 。在 基层教学组织人员构成上,应重视政治吸纳,重视人 才引进,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构建基层教 学组织党务工作团队,做到党管人才的有效落实。
(二)促进课程思政常态化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改变运动式课程思政思路, 制定长期计划,坚定百年育人信心 。既要关注学生素 质短期变化趋势,又要关注长期发展态势;既要自上 而下地考查显性成效,从指标、排名、奖项上初步考查 课程思政成果,又要自下而上地考查隐性成效,从最 接近学生的教师、辅导员入手,评估学生的素养是否 提升,并及时反馈,由基层教学组织总结、再评估后进 一步上报,形成自下而上的总结、评估、再评估体系, 从而全面考查课程思政成效。
(三)差异化设计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种类繁多,有公 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等各种 类型,每种类型中的课程又有不同的特征,对此,教师 不能以粗放的形式,笼统地进行课程思政 。这就要求 基层教学组织针对每一 门课程召开教学研讨会议,细 致讨论课程思政在课前、课中、课后及第二课程中的 完成形式,基于课程特点,差异化设计和提炼课程思 政的建设思路和落地路径 。具体来说,每门课程需要 依据课程大纲解构教学内容,从每一个知识点中攫取 思政元素;需要明确每个知识点可以融入的课程思政 内容,避免出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脱钩的“两张皮” 情况;需要细化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方式,避 免硬性嫁接。
(四)强化人才工程项目支持
课程思政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 课程思政传授功力 。这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育人 者培育”长期计划,搭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平台,常态 化组织各类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 活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基层教学 组织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区域、跨专业课程 思政培训联盟,通过群策群力,实现课程思政发展[10]。 另外,人才工程项目特别是职称评审是高校教师较为 关注的问题,涉及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 。即基层教学 组织在培育、督促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同时,也需要 关注教师的个人诉求,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 政的积极性。对此,学校、学院、专业、基层教学组织需 要通力合作,开辟上升通道,让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 优秀教师得以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工作。
(五)加强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
首先,要提升课程思政内容制作水平,加强思政内容的网络吸引力,让优质的内容获得流量 。高校基 层教学组织要充分发挥亲近学生“近水楼台”的优势, 多创造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思政内容,如在 案例中安排学生亲历的事件、亲自到达过的场所、亲身 体会过的生产环节等内容,去除一些过于教条主义、过 于生硬的教学内容,让“高大上”的教学内容从形式上 实现“下里巴人”。同时,组织教师队伍走进学生群体, 体会学生生活,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找出学生抵制思 维产生的原因,设计出针对性的内容。其次,要扩大课 程思政布局的平台矩阵,即不仅应在学习强国等主流 平台推送课程思政的内容,还应该在年轻群体聚集的 平台中进行布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应广泛入驻年轻 群体聚集的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的特征,以及专业和 学科特征制定课程思政内容与形式 。另外,应搭建具 有学校、专业、学科特征的集成型平台,让课程思政内 容在这些平台上居于首页,形成系统学习模块,与通 知、宣传、课外活动等内容综合在一起,通过课堂和辅 导员宣传的方式加大影响力,提高学生兴趣。
(六)开展课程思政系统性训练
首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养,通过常态化培训、传帮带式学习等多种手 段帮助教师掌握思政元素内涵,理解课程思政基本逻 辑和精神内核。其次,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帮助教师掌 握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律和语法体系,要在专业前沿知 识研讨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前沿理论研讨,使教师 能够以合适的方法、途径在合适的语境下践行课程思 政[11]。最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注重教师多维能力的 协同培养,既要培养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使教师能够 了解学生的各项行为、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又要培 养教师的课程与教材开发能力,让教师能够在设计专 业课程时主动摸索,不断积累课程思政的传授经验,还 要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管理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 程中营造课程思政氛围,通过启发式教育、翻转课堂 等创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七)全面提升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效率
首先,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践行课程思政需要建立 经过严格验证的计划体系,定期有计划地进行基层教 学组织活动 。其次,高校要赋予基层教学组织适当的 人事权和财权,让系主任和课程负责人能够在一定范 围内 自由地进行研讨小组成员选择、奖优罚劣及基础 设备保障等活动,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和运行效 率。最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应形成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构成的“四位一体”运行模 式,其中系主任是主要负责人,负责基层教学组织工 作运行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的 计划、组织、落实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人事、财事 的分配工作等;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方向的掌舵人, 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制定的审定人;党支部书 记是课程思政的领路人,领导师德师风建设,负责开 展思想政治活动,联络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子, 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辅导员是教师与学生的 “桥梁”,负责课程思政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和反 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学习效果,将 学生意见和各项学习指标反馈给基层教学组织,以帮 助教师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总之,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 程,基层教学组织是课程思政的基本组织单位 。在践 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需要在基本认识、 实现方式、推行手段、效果评估等方面实现优化,还需 要克服本身存在的缺陷 。这需要基层教学组织努力落 实课程思政常态化,并在人才项目支持、数字化转型和 教师系统性训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 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 -12 -08) [2023 -02 -20].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 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winzoom=1.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丁又青,蒋德平.“五位一体”本科基层教学组织探索与建设[J].教 育现代化,2020(17):83-84.
[4]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意见[EB/OL].(2019-09-29)[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 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5] 高丹.完善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机制的思 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0-113.
[6] 王宇明,曹辉,弥志伟,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基层组织 生活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5):47-48.
[7] 邱意敏,王冠凌,李炜.融入学科竞赛和 OBE 理念的地方高校基 层教学组织的构建[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32):90-95.
[8] 张彦颖.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9): 9-12.
[9] 周抒,王威.高校思政协同育人视域下的课程协同研究[J].科教文 汇,2022(18):104-106.
[10]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 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11] 尹雪莲.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实践和探索研究[J].宿 州学院学报,2021(36):76-79.
其他作者简介:史艳明(1984— ),女,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贸易 会计理论与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