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2

2023-10-21 14:31:5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数学教学改革倡导将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转为“学”,从“教学 结果”转为“教学过程”。

  摘 要: 数学教学改革倡导将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转为“学”,从“教学 结果”转为“教学过程”。在此背景下,教师可应用“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可组 织导学、导练、导悟、自主完成当堂清四个环节活动, 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经历数学学习过程, 扎实掌握数学知识, 获取数学思想方法, 锻炼多样能力。基于此, 文章以“圆的面积”为例, 论述小学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引 言

  “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由四个环节构成, 即导学、 导练、导悟、自主完成当堂清 [ 1]。在这四个环节中, 学 生始终作为学习主体, 发挥自主性, 体验不同的活动, 经 历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良好发展。例如,学生在 掌握数学知识,获取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能够锻炼 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以“圆的面积”为 例,教师可如此实施“三导一清”课堂教学。

  一、导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的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 在数学“三导一清”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 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达到课堂导入目的。

  在“圆的面积”这节课之前, 学生了解了圆的周长、 平面图形的面积等概念。立足学生的学情,教师出示 一块圆形桌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倘若要为这张圆 形桌布缝一圈花边。请问求花边的长度实际上是在求 什么?”学生积极思维,迁移已有认知,轻松地联想到 圆的周长,并自觉描述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然后,教 师继续提问:“如果要将这个圆形桌布铺在桌面上,保 证桌布的边和桌面的边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 需要一个多大的桌面呢?这是在求什么呢?”学生兴致 高昂,再次迁移数学认知,联想到面积。于是,教师 鼓励学生描述圆的面积。在描述后,一些学生发现问 题,主动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教师趁机引出本节课课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圆的面积。在体验情境 时,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觉迁移已有认知,不断 思考、解决问题,走进了新知课堂。

  (二)动手操作,互动探究

  数学活动类型多样,操作活动是其中之一。学生 在体验操作活动时,会与他人交流操作方法,继而动 手动脑,深入剖析,生成数学现象,得出数学结论。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还会锻炼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 增 强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数学“三导一清”课堂的 互动探究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在 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动手操作,推导了不同平面图形 的面积公式。同时,他们积累了转化经验。教师可以 学生的学情为依据, 组织操作活动。在组织活动时, 教 师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试着描述推导过程、方 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进行头脑风暴,回顾 学习内容。有学生提道:“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时, 我们要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于是,教师向学 生发问:“我们能否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呢?如果能, 我们可以将圆转化为哪种已知图形呢?怎 样转化呢?”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呈现操作任务: “请大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确定方法, 动手操作。”

  在了解问题和任务内容后,学生走进合作小组 中,与他人展开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方法,如“一次次地对折圆,沿着折线剪切出不同的小三角形,将小 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得到我们熟悉的图形”。有的学生 阅读教材, 找寻方法, 一次次地剪切、拼接。最终, 大 部分小组得到了近似圆的长方形。

  在获得探究成果后, 学生毛遂自荐, 展示作品, 并 描述操作过程。教师可把握时机提问,如“为什么要 对折圆,剪切出小三角形?”“这个‘长方形’的长、 宽和圆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面 积公式是什么?”等。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集 体讨论,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 性, 使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锻炼了多样能力。

7CFA8F0E-8190-4d42-98AA-D9F5B5BBBD26.png

       二、导练

  导练是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在此环节, 学生要应用课堂学习内容, 解决课堂问题。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 点拨,使学生弥补认知漏洞,加深理解。对此,在数学“三 导一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学情,及 时组织导练活动。

  例如,在“圆的面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提出 了情境问题。在学生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再 次呈现情境问题:“假设这个桌布的直径是 2 米,请问 圆桌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大部分学生联想圆的面积公 式,认真书写算式,细心运算,得出结果。例如,有 学生提出:“2÷2=1(米)。12 ×π=3. 14(平方米)。”教 师对此进行赞赏。同时, 教师发现未解决问题的学生, 并 鼓励他说明原因。有学生提出:“在进行计算时,没有 读清题目,直接用 2 的平方乘以 π。”教师就此提出问 题:“为什么要用半径的平方乘以 π,而不用直径的平 方呢?”学生纷纷联想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描绘 画面,踊跃作答。有学生提出:“在转化后,长方形的 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即 πr 。长方形的宽和圆的半径 相等。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 × 宽),可以得到 圆的面积公式:S=πr2.”通过体验练习活动,学生解 决了课堂问题,检验了课堂学习成果。部分学生因此 完善了课堂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的理解。

  三、导悟

  导悟是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此环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积累 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支撑。在数学“三 导一清”课堂上,教师在学生练习后,可以引导他们 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梳理活动经验。

  在导练后,教师向学生发问:“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在推导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方 法?”在提出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在思考时,大部分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转化圆的过程。 之后, 有学生毛遂自荐, 描述转化过程。在描述时, 学 生强调了转化法。基于此,教师提出任务:“我们之 前学习其他平面图形时,使用了什么方法推导面积公 式?请联系本节课内容和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内容, 整 体回顾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建立思维导图,重点标 注使用的方法”。在任务的作用下,学生打破学段限 制, 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以转化法为“桥梁”, 绘制思维导图,轻松搭建知识结构。学生不仅感悟了 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还切实建构了知识 结构,实现了数学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

135CDAC1-7013-4ce0-A22A-40C051C2A911.png

  四、自主完成当堂清

  自主完成当堂清是数学“三导一清”课堂教学的 第四个环节。在此环节,学生要完成随堂作业,巩固 课堂学习内容。在完成作业时,不少学生会暴露出学 习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学生也可以 因此查漏补缺, 做到当堂课当堂清, 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因此, 在数学“三导一清”的自主完成当堂清环节, 教 师可以组织完成随堂作业活动。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组织讲评活动。在活 动中,学生不仅要给出问题答案,还要说明原因。教 师则要认真倾听,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通过体验此活动,可以查漏补缺,锻炼问题 解决能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可 以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中心, 积极体验学习过程, 扎 实掌握学习内容,锻炼多种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因 此, 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把握机遇,应用“三导一清”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 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扬州市Y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2] 张爱雪 .基于“三导一清”模式的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设计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9(8):76.

  作者简介:黄小玲(1979.4-),女, 福建漳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曾被 评为漳州市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